內容提要:作為構築螢屏空間的主要手段,語言不僅起著推動敘事、渲染情緒、傳遞氛圍和塑造人物的重要作用,而且是試圖用本身來構成思想表達。《大明宮詞》所要表現的主題決定了其語言鋪成華麗、浪漫唯美的藝術風格。現代的敘事方式、多重的敘事層面、細緻的語言結構和新奇的藝術想像,代表了它對電視劇文化意味的一點思考,其先鋒性為當下影視作品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關鍵詞:後設敘述 代言性敘述 虛擬情境 間接對話 語言張力 陌生感
李少紅執導的電視劇《大明宮詞》承襲了她作品中一貫細膩柔美、華麗飄逸的風格。但從題目可以看出,這既是一篇在大明宮內唱響的華美樂章,也是一首在大明宮內誦讀的絕妙之詞。以大明宮為代表的盛唐氣象是導演用來設置故事情境的手段,而其中的華美之詞則打破了以往的欣賞模式,與視覺因素一起,巧妙和諧地將歷史感與現代感表現出來,由於「劇本要求每個劇中人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自己的特徵,而不用作者提示」,因此,人物的語言是劇本描繪喜劇衝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的主要手段,是表演藝術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本文試圖就語言的表現形式來闡釋《大明宮詞》在藝術上的探索與創新。
一
從文本的敘事方式上看,《大明宮詞》利用旁白借鑑了許多後現代的寫作手法:
一是將故事發展置於一種敘述事件上的「後設敘述」之中,如在《大明宮詞》中的前半部分的回憶性旁白。即在講述往事歷史時處處有意凸顯今天(或後來)的敘事角度,或乾脆打斷故事的瞬時態進進程,突然插入一段加西亞·馬爾克斯式的句型:多年以後,當主人公回想起那一瞬間……,將回憶時的心情也融合了進去。如上官儀廢后失敗後,在旁白中提到:「多少年後,我的敵人仍把上官儀的流放算做我的罪過,都是因為那一紙詔書。想起來好笑,我當時連字都認不全。……」提前把事件造成的影響交代了,使事件更加完整。
二是敘述空間上的全知全能。表現在敘事者完全不受限制,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自由出入各色人物的內心。也主要體現在故事的回憶性旁白中,尤其是劇中開場對主人公降生的描述。因為按照常理,一個人是不可能對自己的出生了解得那麼清楚的。故事中那些大段大段的旁白以劇中人物回憶的形式代替了敘述者的敘述,是一種「代言性敘述」。它不同於純粹的敘述。它的主題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劇外敘述者又是劇中人物。特別的是,在文章的後半部就可以發現,旁白的接受者既是觀眾也是劇中人李隆基。所以在對話式的旁白中,出現了類似「你奶奶」 、「你叔叔」的稱呼。但由於這些敘述同時帶有各人回憶的性質,於是就有了同指武則天,旁白中卻具備了「你奶奶」和「母親」兩種稱呼。因此旁白具有兩種話語關係:一是體現在劇中人與觀眾之間,處於現實的時空中;二是體現在劇中人物之間,處於虛構的時空中。
三是敘事視角的雙重性。一重是主人公所回憶的故事中所有身在其中的當事人的視角,另一重是對人講起故事的敘述者「我」的視角。前者的視角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客觀限制,後者全知全能的敘述既使事件更加主觀化,即只從主人公的感受出發,而不關心其他人物內心的想法;又使事件的完整性不因時空關係而割裂。如當太平第一次見到謹娘時,有一段這樣的旁白:「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致使我站在秘密的門前卻無洞察。它讓我輕易地、一次次地和本該更早降臨的噩運擦肩而過。」第一個「我」是講述故事的人,她的講述可以使我們看到當時「我」的毫無洞察所造成的結果僅僅是使噩運推遲降臨。這暗示著噩運的降臨是不可避免的,提前告知了太平與薛紹愛情悲劇的結局。這種提前出現的結局也是一種「後設敘述」,它逼使讀者的興趣,從故事「發展到怎樣」轉移到「後來怎麼發展」上。
事實上,旁白對於《大明宮詞》而言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那就是綿長、謙和的旁白以敘述絕對各人隱私的神秘方式不僅給人以親切感,而且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提前地規定了每一集戲的內容和情緒。旁白對事件的描繪,決定了敘事節奏的變化,揭示了人物內心的活動,交代了事件發展的前因後果。隨著人物對白對旁白的展開,把影片推向了高潮。如在明清遠事件中,旁白就婉轉地交代了劇情的前因後果。旁白是這樣說的「(……)母親曾深情地向我描述過他與我皇叔的感情,極其驚心動魄,熱烈程度甚至超過合歡和弘。(……)那次後宮密談,你奶奶對明清遠產生了恐懼的感覺。她說一個為復仇不惜改頭換面、苦等三十八年的人,其意志是驚人而可怕的,而這時無論任何一個當權者都無法容忍的品德。無論他有多麼能幹謹慎……明清遠真正的作用是喚起了母親對於權力自覺的渴望,但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致命的禍根。明清遠還是性情中人,並且不夠聰明……」這段話包含了以下幾個內容:一是明清遠的過去,即明清遠與太平皇叔的感情;二是明清遠的過去導致了明清遠的復仇;三是明清遠的復仇讓武則天害怕,從而無法容忍明清遠;四是武則天的決心和明清遠的「不夠聰明」又導致了明清遠的不幸,即文中所指的「致命的禍根」;五是指出了事件的意義在於「喚起了母親對於權力自覺的渴望」。儘管在這段旁白的前後有對此事做了一些交代,但旁白的敘述將複雜的情況作了層層的分析,清晰而完整地濃縮了事件的過程,加快了敘事的節奏。
類似的旁白十分適用於電視連續劇,因為它的敘述中所包含的因果關係可以使得觀眾在接受每一集電視劇故事之前,通過旁白把握被劇集割斷的故事情節。既包含回憶過去性又包含後設未來性的旁白巧妙連貫地溝通了電視劇的時空關係。
二
在戲劇裡,所有的藝術表演都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就要求人物在有限的時空內用有限的語言,儘量完整地展示故事情節,深刻地表現豐富的思想內容,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心理。這決定了劇中人物內心的豐富思想只靠使用單純的直接對話來表現是不夠的,而必須使用多種語言方式來解釋事件的發展和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為了讓人物通過對話來挖掘其內心世界的複雜變化,劇中通過設置虛擬場景的方式,讓人物突破時空的限制展現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狀態,由此形成了多重的敘事層面。設置虛擬場景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夢境。夢是人潛意識的表現,劇中的幾場夢都與武則天和太平有關。顯然對夢境的描繪,是來自對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關注。蕭淑妃在武則天的夢境中對她的指責是武則天在感情上愧疚不安的強烈表現,顯示了她人性的一面。當武則天夢到自己因為失去權力而遭受冷落時,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她對權力的態度。即她認為身邊的每個人都是野心家,十分擔心自己有一天會因為喪失了權力而喪失一切。因此她多疑,決定要牢牢地抓住權力。太平的成年也是以夢境的形式出現的。夢中賀蘭氏對她的鄙視和母親對她的厭惡從側面表現了太平對成熟所經歷變化的害怕與恐懼。在夢境中,人物內心複雜細膩的感情是通過語言的壓迫來實現的,因為夢中的自己總是處於被動的地位。夢中的人物對話實際上是人物內心潛意識與意識的對話。它比直接的內心獨白更為深入的原因就在於它用虛擬的人物對話代替了絮語式的散漫與瑣碎,對話製造的語境體現了人物細膩的內心掙扎。
第二種是皮影戲。皮影戲以一種鮮活大膽的形式表現男女之間簡單情慾需求。其中的戲詞對白優美流暢、清新柔媚,為沉重壓抑的大明宮增添了幾抹難得的亮色,是《大明宮詞》語言中最富有詩意的。三次皮影戲所變現的情感並不是故事的重心,卻巧妙地貫穿了太平的少年、中年和老年時期。在這三次演出中,太平所處的表演心態不盡相同:第一次,成為李治與賀蘭氏情感傾訴的忠實旁觀者,第二次與李治的演出是以一個女兒的身份參與的,第三次則與第二次剛好相反,與李隆基的演出則是以一個類似母親的身份出現。藉助於皮影戲的戲詞,表演者表達著自己內心的熾熱情感。表演者的語音語調與柔媚深情的皮影戲戲詞相融合,含蓄地述說著表演者之間的親情與愛情。這是一種可以避免進行與傳統格格不入的大膽而張揚的情感表達,其方式與雙關、暗喻等修辭手法有相似之處,都是必須透過表面文字、藉助具體語境來了解蘊含在語言深處的思想。這一切都暗示著一個帝王之家的愛恨情仇、宮廷爭鬥,不論當時是多麼地驚心動魄、盪氣迴腸,到頭來都如皮影戲中的傳奇故事一般迷離虛幻、遙不可及。
第三種是故事。就像武則天給太平講她與李治的初次見面,薛紹給太平講述的「長相守」,張易之對武則天講述他的母親。故事講述的內容不是重點,故事中的人物是一個個符號,它與劇中所表達的情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武則天與李治的初次見面的故事是為了映襯太平的初戀,「長相守」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薛紹與慧娘的化身,張易之乾脆這樣說「我母親是一位同您一樣偉大的女性!」因為張易之母親與整個男性世界鬥爭的智慧和勇氣的確與武則天相似。故事的簡單講述導致了解讀的多樣性。解讀的多樣性使接受者從故事與情節的對照中多角度地發掘二者的相似之處,可以更加豐富彼此的內容與含義。
虛擬情境中的人物語言是人物內心與虛擬對象的對話。對話的形式顯現為對言論的反應、刺激、贊同、反對、懷疑等情緒和情感性趨向的抒寫。同時虛擬情境暗示了其中的對話具有與旁白、獨白等形式相同的作用,即直接抒發人物靈魂的奧秘和內心的隱私。
由此看來,虛擬情境是一個媒介,人物之間的情感、思想交流因媒介的存在就可以迴避使用直接的語言形式,轉而通過虛擬情境用間接的語言方式隱晦、曲折地表達出來。在敘事層面上,虛擬情境中的人物對話是主題的間接表達,處於表層,只具有象徵意義,它表達了劇中人物由於受到情境的限制無法自由表達的內容。藉助不同的虛擬情境可以產生不同的最終表達:夢境的設置是為了表達情緒,皮影戲是用來表達情感,講故事則為了情節表達的需要。處於敘事層面深層的是最終表達,因此虛擬情境是一個鏡像,是包括情緒、情感、情節在內的最終表達的鏡像。在虛擬情境中觀眾必須根據劇情的特定情景、人物之間的情感關係以及表演者的語音語調,尋找敘事的不同層面在表達方式、情節敘述上的相似性,通過想像、思考、把握表演者細膩微妙的心理狀態,從而真正領悟並體會人物臺詞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
《大明宮詞》所表現的是情感與權力的主題,放置於大唐盛世中的主題決定了其語言典雅高貴、神秘瑰麗的藝術風格。代表上層建築的宮廷模式與劇中詩意化的語言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唐宋正是中國文學繁榮昌盛的重要朝代,那些年代中產生了多少意象紛繁華麗的詩詞歌賦呀!《大明宮詞》工筆畫般的構圖、精緻美麗的服飾,以及這些大段大段行雲流水般的抒情臺詞,正符合我們心中對大唐盛世的想像。用現代漢語寫就的《大明宮詞》雖然不可能還原千年前的語言真實,但其臺詞在藝術創造上實現了對主題的絕對服從,使它成功地做到了藝術想像與歷史真實之間的「神似」而非「形似」。與其說《大明宮詞》的言說方式借鑑的是西方的表達方式,不如說它與我國的語言傳統有著更多的契合點。反過來說,語言的詩意化與其他唯美因素一起為主題表達的深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語言的灑脫張揚由於它的初探性變得尤為引人注目。其中《大明宮詞》特有的語言結構使其具有華麗、高貴、典雅、浪漫的氣息,將古典美與現代美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首先是四字短語的運用。四字短語最符合漢文化「以偶為佳」、以「四言為正」的審美要求。從語言內部看,「四字格」結構靈活多變,它幾乎能配置任何一種語法關係,滿足結構變化的需要;從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平仄相間或相連,體現出漢語聲調特有的節奏感和音樂美,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因此這種「四字格」的形式多在劇中運用於朝堂之類較為正式的場合。如李賢談論「什麼是帝王的首要美德」時是這樣說的:「帝王為天子下凡,萬民表率,任何美德對他來說都是首要的,只不過因時而異罷了。當戰火紛起時,驍勇善戰是他的首要美德;當內憂外患、政務繁忙時,從善如流、任用賢明為其首要;當法紀鬆弛、人心思變,就應該雷厲風行、威嚴有加了。管理這麼一個龐大、紛亂、繁雜的帝國,需要的是恩威並施、法律嚴明。最重要的是隨機應變,政策隨具體情況而定。而如果一味地食古不化,死守惟一虛泛的理念,不僅誤臣,也會誤主,更會誤國。」其中「因時而異」、「驍勇善戰」、「從善如流」、「雷厲風行」、「隨機應變」、 「食古不化」等是成語。成語的使用可以既豐富語句的文化內涵,又可以增添不少古典的氣息。另外,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佔優勢,選擇音節勻稱、成雙成對的詞語,可以使上下文的語句互相對應,並受到音節協調、節奏明快的和諧效果。人物臺詞中雙音節詞的密集羅列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雖然雙音節詞語的應用帶有明顯的現代漢語的痕跡,但雙音節詞中有許多詞中至少帶有一個古代漢語詞根,使這些詞語具有明顯的書面語體色彩。如「有您這樣一位睿智、聰慧而偉大的母親,我們只能時刻以誠惶誠恐的心情去面對。因為我們的心智和才華在您面前總是顯得地下而魯鈍,我們必須以十二分的努力和專注來聆聽您的教誨。」用「而」與「和」連接的複雜定語和同位賓語,突出強調了語詞所要表達的多種內涵,使句子的表達更加精密化、精確化。這些語詞的並排出現,不論從深度還是從廣度上委婉細膩地表達了人物內心的情感與態度。其中「睿智」、「心智」、「魯鈍」、「專注」、「聆聽」、「教誨」就帶有很強的書面語體色彩,具有古典氣息。另外,要區別意義相近、構造相仿的語詞之間的細微差別,就必須對每一個詞語所處的環境及語法搭配十分了解,因此辨析近義詞包含了對漢語言豐富內涵的剖析。
比起詞語上的「以偶為佳」,長句的大量使用則更為引人注意。《大明宮詞》中的臺詞不僅包括擁有長而複雜的定語和狀語的長單句,還包括擁有多重關係的長複句。前者如「那個如同葵花追逐陽光般的浪漫少年無可挽回地墜入同您皇兄艱難的愛情」,運用長而複雜的定語可以詳細地描述被修飾的成分,而長而複雜的狀語則將被修飾成分所處的語境交代清楚;後者如「母親不僅不能退,反而應該進。但不是像裴大人所說的進入後宮,……而是進入英君明主的輝煌之中……」,連詞的準確使用加強了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使語句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張句子的氣勢,儘量用極少的句子容納複雜的修飾成分帶來的豐富信息,在長複句中還套有長單句。如「我不會像大哥那樣懷著極大的耐心和理性坐以待斃,我要培養年輕的李家勢力,讓那些別有用心的人,不管是誰,再次領略那曾經所向披靡令天下人齒寒的李姓鋒利暴烈的劍刃……」修飾成分的大量使用將情感表達精確化、細膩化,使句子層次分明、氣勢暢達,令人有一吐為快、酣暢淋漓之感。
將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作為句子成分,是《大明宮詞》中長句常用的構成方法。排比句式是相似句型的並列,屬於另一種意義上的重複,首先在形式上造成強大的氣魄,加深觀眾的印象,有利於全面地刻畫所要強調的內容。當太平指責武則天沒有感情時,武則天回答道:「太平,如果我沒有感情就不會容忍你丈夫竟然用一個丫鬟的屍體充當慧娘,明目張胆地欺騙我的眼睛;如果沒有感情就不會容忍他一生下來就已經成為罪犯的兒子充當你的什麼義子;如果沒有感情就不會容忍他的妹妹在長安的一個角落裡,用最惡毒的詞語咒罵自己的皇后!」字裡行間的深沉情感由於句式的恢弘如滔滔江水一瀉千裡,奔騰而下。劇中臺詞之所以呈現出抒情性,與臺詞中有許多相似語句的重疊有很大關係。另外,比喻句的加入使長句中的本體通過喻體擁有了更新鮮、更生動的形象。喻體所使用的這些形象與本體之間的相似,既不是視覺上夜不是聽覺上的,更多的是從感情色彩需要的角度出發決定的。如「他(李治)的心情那個一如臉上的神色,陰沉晦暗得仿佛一件被鏽跡啃嗜的前朝鐵器,麻木而沉默地應付著眼前流逝的時光」、「弘是悲傷的,他內心蕩漾著一種與生俱來的類似秋水般深刻的孤獨……」、「這一次的任性……,如同正午的陽光那樣熱烈充實,並且勢不可擋」。用「被鏽跡啃嗜的前朝鐵器」來比喻心情的「陰沉晦暗」,用「秋水」來比喻「孤獨」,用「正午的陽光」來比喻「任性」,是因為兩者給人的感覺相似。畢竟「心情」、「孤獨」和「任性」都是抽象虛幻的,它們不可能具有具體事務的形狀、色彩等可感知的外在結構,而「前朝鐵器」、「秋水」和「陽光」卻是可以具體感知的現實事物。這些喻體與古代詩詞中的意象有相似之處。意象所帶色調的不同決定了本體的感情基調。前兩者帶有冷色調,給人以悲傷悽涼之感,後者帶有暖色調,暗示了人物的愉悅心情。
歷來電視劇都把人物對話和旁白僅僅當作敘述手段來使用,而忽視了它的形式美是有造型力量的。不論是豪放激烈的個人宣言,還是清新婉媚的情感流露,《大明宮詞》語言上的美感無疑是全劇唯美風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其語言形式上的宏偉造勢,形成了它對大唐盛世雄壯綺麗風格極度表達的特殊方式。
四
以往電視劇以「口語化」為宗旨,忽視語言作為聽覺藝術成分的重要性,放棄了發掘語言的深層表意功能的更多可能模式。電視的快餐化使故事情節最受關注,而緊張離奇的故事情節從來只需要在人際關係、動作行為上下功夫,語言只是作為人和人之間產生聯繫的工具,進行表面化的生活描述退居到次要地位。語言的長期大眾化對觀眾而言形成了接受的慣性。這種慣性體現在不論是創作者或接受者從不考慮語言的精緻化對影視作品可能帶來怎樣的藝術效果,因為鏡頭語言的應用在視覺效果上的探索是以往影視作品更為關心的話題。《大明宮詞》的語言在表達方式上的浩大聲勢打破了觀眾的聽覺定勢,先是帶來陌生感,之後造就了驚奇感。
《大明宮詞》的浪漫色彩,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它在藝術構思上的新奇想像。從語言上看,首先表現在語詞搭配上,如「那曾令我身心顫抖的離家出走的激情,被周圍海一般綿延的枯燥與孤寂嘲弄得體無完膚」、「我不明白為什麼這第一次關於愛情真諦的啟蒙長著這樣一副憤世嫉俗、甚至歇斯底裡的面孔」、「我從沒想到自己那天在貢院考場走廊上的行走,會成為另一個欲望的起點」。與其說它們是運用了修辭手法,不如說它們運用了寫詩的藝術技巧。句中的修辭成分包含有豐富的信息內涵,卻用極簡單的句式來表達,句中跳躍的思維拉大了字詞間的距離,其間的空白充滿了豐富的想像,給觀眾留下巨大的再創造空間,形成了綿密婉轉的語言張力。其次表現在比喻句中的喻體上。前面已提到過,比喻句中的本體大多是抽象的,用來解釋本體的喻體帶有很強的情緒色彩。如「他已經聞到了陰謀那野獸般正在悄悄逼近的氣息」、「她悲哀地意識到自己年輕時所積累的全部驕傲現在像昨夜的一個好夢那樣突然間喪失了所有意義」。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來源於它們給人帶來的感受相似。「陰謀」與「野獸」帶來的是令人恐懼的心理,「年輕」與「好夢」都是令人愉悅的事物。這類比喻句同樣省略了許多尖利語詞相似性理由的成分,與傳統語句有很大的不同。按照「口語化」原則,前一句話可改為「他已經感受到了陰謀的存在,就像聞到了野獸悄悄逼近的氣息」,後一句話可改為「她悲哀地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那種感覺就像昨夜的一個好夢突然消失了意義。」如此一改,語言間形成的新奇與張力便不復存在了。
《大明宮詞》突如其來的話語衝擊從心理上拉開了與觀眾的距離,從一定程度上說是增添了宮廷神秘與高不可攀的氛圍,在語言上形成張力。這種張力體現在觀眾在了解語言的表層意義之後,有可能在陌生感和驚奇感的驅使下對語言進行更多的反思和體會。
事實上,《大明宮詞》的語言並不妨礙觀眾理解,是因為它所造成的陌生感並不是無限制地擴大,語言所帶的鮮明的感情色彩使觀眾在演員講述的短時間內儘管不可能完全掌握臺詞的所有內容,卻可以很快地抓住臺詞中包含的強烈情感。如李弘的孌童合歡對他死前的描述:「太子的鮮血沾滿了前襟,比狂風中即將凋殘的牡丹還要哀愁。太子的面孔無比蒼白,似乎世事的冷酷無常令他內心失望而徹底冰冷。太子的眼睛正視蒼天,好像有無窮的詰問、悲涼與冤情要訴諸神明,太子的雙手劇烈地抽搐、掙扎,把我的胳膊抓出條條淤血,仿佛在抓住那能挽救生命的稻草,又似乎要抓住暗中施暴的黑手……」這段話一連用了「凋殘」、「蒼白」、「冷酷」、 「冰冷」和「悲涼」等多個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展現了太子死前絕望表現的驚心動魄。而明清遠頌揚武則天時是這樣說的:「她有著男人的英明與果敢,也有著女性的善良與睿智。她將創造一個連自然都無法比擬的奇妙而瑰麗的人間奇蹟。」「英明與果敢」、「善良與睿智」、「奇妙而瑰麗」等一系列的褒義詞都是用來形容武則天的偉大。色彩是「感性材料的抽象統一的外在美」,鮮明的感情色彩使人物情感的宣洩顯得更加淋漓盡致。語言的審美價值的提高是隱藏在相同或相近外在動作下的不同人物多系列的內在感情差距揭示出來。
由於《大明宮詞》運用古典情境來講述現代觀念,古典情境成為歷史語境為故事的講述而設置的一個預定背景模式,因此遠距離的觀賞有利於觀眾從預定模式裡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中發現它與現代觀念的契合點。
不論怎樣,《大明宮詞》在語言上展示的是金屬一樣的力度和水袖一般的柔媚。它多方面的大膽嘗試,成功地將大眾的視線轉移到了對影視語言的關註上。那些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個人宣言加強了我們對人物內涵的深刻理解,同時也顯示了人物旺盛的生命力和極度的自我追求。儘管《大明宮詞》語言的文學性帶來的聽覺衝擊為當下影視作品提供的探索還不能確定為具有前瞻性,但畢竟它有勇氣開始了它前所未有的冒險。
參考書目:
1、《讓語言顯示出魅力:關於<大明宮詞>的對話》 光明日報 2000年5月11日
2、張靂君 《「雅語」、「俗語」都精彩:從<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到<大明宮詞>》 《中國電視(京)》第30-33頁 2000年第7期
3、閻景娟 《一首凝重悽美的詞:談電視劇<大明宮詞>的藝術創新》 《中國電視(京)》第34-35頁 2000年第7期
4、衛宏 《霧中風景——<大明宮詞>得失談》 《大中電視》第26-27頁 2000年第11期
5、徐丹暉 《語言藝術探索》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9年
6、劉洪甲 《試論喜劇語言的藝術美》 《戲劇研究》第23-27頁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993年第5期
7、周寧 《敘述與對話:中西戲劇話語模式比較》 《戲劇研究》第37-50頁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1992年第10期
8、姚軍 《大學影視欣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9、溫麗容 《「另類」與「唯美」:<大明宮詞>的藝術風格》 《中國廣播影視》第34-35頁 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