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平樂》上線以來,有關宋仁宗、劉娥、曹皇后等人的討論話題就居高不下,有人表示劉太后的人生經歷簡直就是大女主逆襲的榜樣,正午陽光可以照著再拍一部。
不過,李少紅已經拍攝了《大宋宮詞》,女主人公正是劉娥。乍一聽這個名字,大家肯定會想起《大明宮詞》,雖然名字高度相似,但它們絕不是姊妹篇。
《大宋宮詞》原名《女君紀》,李少紅將其改名,想來是要沿襲《大明宮詞》的熱度。因為即便過去20年,《大明宮詞》在觀眾心中還是白月光般的存在,叫人念念不忘,反覆重刷。
不論是精靈跳躍的小太平,還是高貴典雅的武則天,亦或是風流不羈的張易之……,這部劇有太多令人難以忘懷的角色,他們念著華麗的辭藻,經歷著無比痛心的情感糾葛,身在皇家的牢籠中。
在那個高度重視影視作品厚度的年代,《大明宮詞》能被記住並讓人回味無窮,靠的不是俗套的愛情故事,也不是宮廷獵奇視角的新穎,而是一個字—美。
如果說《甄嬛傳》是後宮女性的葬歌,《如懿傳》是花開花落自有時的婚姻圍城,那麼《大明宮詞》則以愛是生命的本質出發,譜出一首華麗壯瀾的史詩。
黑格爾曾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詩,美的最佳呈現方式是哲學。而《大明宮詞》就是用詩化的語言,表述深層的哲學憂思,用鏡頭捕捉唐朝的繁花舊夢,它所強調的權力與愛情超越了時代桎梏,普遍存在於人性之中。
所以,筆者必須要負責地告訴你,《大明宮詞》是國產宮廷戲的美學巔峰。它的美非三言兩語能概括,下面聽我一一道來。
一、情感之美
宮廷是外衣,朝代是背景,《大明宮詞》不是歷史正劇,它沒有構建宏大敘事主題,而從女性視野著手。
在第一集的第一場戲,一位暮年的女人望著眼前的大明宮,遲緩的獨白落在最後一句:大唐企盼的將是一位公主的臨世」。
是的,這位公主正是此劇的女主角太平,太平是愛的化身,她一出生便浸淫在愛的世界裡,父母的疼惜,兄長的愛護,她是帝國最尊貴的公主。同時因為愛,太平的愛情理想破滅。
在大明宮內,愛與權力本不相容,權力可以讓愛情變成手段或陰謀,在這裡,愛不能太多,亦不該太深。
首先是母愛,武則天感恩上蒼再賜自己一個女兒,因此她無比疼惜太平,縱然作為皇后她必須要處理繁忙的事務,但她也會把女兒帶在身邊。
在愛的驅使下,她不惜用權力去傷害別人的感情—賜死薛紹的原配。
太平與薛紹在權力與愛情的傾軋下註定悲劇,都說一見薛紹誤終身,到底是誤了誰的終身?太平愛情的開啟源於面具後的那張臉,她說我從未見過這樣明亮的面孔,在他綻放出柔和的笑容後,「我不禁落下一滴清淚」,這種靈魂的嚮往,讓太平陷入「長相守」愛情模式的幻想。
然而當單純明淨的愛摻雜權力,這一切都像一道無解題。母親用權柄為女兒的婚姻謀劃,太平雖如願嫁給薛紹,但薛紹卻守著對慧娘的愛用冰冷回應她的熱情。
薛紹用記憶溫暖自己,拒絕太平的示愛,可在相處中,他還是愛上太平,這更加令他痛苦,覺得自己背叛了慧娘,違背了長相守的誓言,最終他走向死亡。
在《大明宮詞》中,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唯一,只有真實豐富的情感,既熱烈又具有毀滅性,如同作家波德萊爾所說,瘋狂的情慾,靈魂的吸引,都是人類追求的對象,它就像是生長在大明宮的綺麗花朵。
愛,有著世間最豐富的形式。張易之的出現,打破太平對愛的認識,這個人的愛熱烈得像山間熊熊燃燒的火苗,狂放又美麗。
而張易之把愛作為攀附上位的利器,難免會在野心與愛中自我滅亡。
李弘與何歡之間不被倫理綱常所理解的同性愛戀;薛紹與慧娘之間優雅溫暖的相依;李顯與韋氏患難與共的真情……這些美麗的事物全部都在權力的枷鎖下一一幻滅。
還記得李治彌留之際,竟沒有對武則天說一句話。其實,從武則天決定用權力去實現愛時,她就已經失去了許多,丈夫的疏離,女兒的怨恨……當她驀然回首,才發現原來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愛是絢爛的,卻也終將被權力吞噬,悲劇的美,更讓觀眾沉思。
二、悲劇的美
悲劇的審美價值,遠比大團圓式結尾更有意義。我們會在這些壯烈生命的觀照下,去探討更深層次的理性力量。
在《大明宮詞》中,有的人因權力而死,有人為獨立無二的愛而亡。權力要求他們學會理智,學會克制,愛在他們眼中是一種奢侈品。而女主太平,則是一個擁有極端情感的公主,她生來就是天子貴女,站在權力的金字塔,柔軟的愛與理性交集在她一人身上。
她說愛與死是一致的,因為熱愛生命,所以不懼生死,太平終從權力中解脫出來,平靜地離開人世。
編劇沒有直接給我們答案,權力與愛情是否可以共生,每一個人都能解讀出不同的觀點。
三、臺詞的美
曾有人說《大明宮詞》的臺詞過於矯情,假設現在重新播出,肯定要被詬病,一時不能接受不代表不能欣賞。
這部劇的臺詞,將古典詩詞與西方戲劇結合,從人物對白到獨白皆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詩意取向。編劇這樣形容李弘,「活得隆重而典雅」,李旦「痛苦又纖細」。
對於愛,劇中這樣描繪,「愛得最深的人,往往就是一尊神,具有與神明相匹配的力量」,極其華麗的語言把觀眾拉入一個夢幻的世界,從排比與通感修辭,詩化臺詞的運用使得全劇洋溢著別樣的美感。
當小說取代詩歌,當生活化、故事化取代高尚與優美,《大明宮詞》無疑會在一眾同質化的電視劇中脫穎而出。這不禁讓筆者聯想到《清平樂》,該劇原本有白話文版臺詞,但導演選擇了偏文言文版的,除了要展現宋代繁盛的詩詞文化外,應該也是想跟《大明宮詞》一樣,要觀眾細細品鑑語言之美。
四、畫面之美
歷史給《大明宮詞》提供的是一個表演的舞臺,李少紅沒有盡力還原古籍中的唐朝,而是將現代元素嵌入。
劇中各位主角的服飾與歷史並不完全貼合,設計師葉添錦刪繁就簡,用色彩來表現人物的個性與情緒轉變。
少年的太平,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因此她常穿著輕薄如紗的服飾,這象徵她萌動的內心。成年後,正值女子的最好年華,太平換上豔麗的紅裝,這火紅的色彩也暗示她熱烈的愛情。
一身白衣的張易之,不是皎皎君子,他穿梭在宮廷中,用一顰一笑迷倒眾位女子,仔細觀察,他的衣服上隱約間有潑墨的詩詞,寓意他對權力的渴求。
五、音樂之美
長安月下,盛世氣度。有了視覺的加持,自然少不了聽覺的幫襯。像片尾曲,磅礴大氣,頗似太平感悟人生後遁入思想空門的終結。
劇中有一段皮影戲,多次出現於不同的愛情中,此段獨白為:「我遠行的丈夫卻年年不見音訊……」,縈繞的音樂卻名為《死亡》,不是與皮影相匹配的秦腔,而是如泣如訴的笛音。
這種華美的呻吟,一聲聲催人淚下。
結語
《大明宮詞》雖為古裝劇,但更像一個藝術品,整個劇作將情感的激蕩與理性的思辨完美結合,用詩化語言、畫面之美、音樂之美、毀滅之美編織了一個空靈如夢的藝術境界。
它很美,足以問鼎國產劇美學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