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燚
「全世界比較好的傳記電影,比如《國王的演講》寫的就是主人公怎麼克服結巴,這些瑣事有衝淡歷史大背景嗎?一點都沒有,反而角色是有魅力的。我們常說:於無聲處聽驚雷嘛,以小見大。」黃建新談到電影《決勝時刻》時說道。
《決勝時刻》是一部「以小見大」的主旋律電影,很生活化、細節化,煙火氣很濃。塑造的是生活化的領袖。《決勝時刻》在情感的表達上是克制而非激烈的。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黃建新談到了藝術虛構的邊界:「《至暗時刻》《國王的演講》這些電影,也有非常多的虛構,包括我小時候看的《列寧在1918》也有大量虛構,但你不會介意,這就是藝術與歷史的區別,藝術能夠更大程度上滿足人的心理需求而非論證歷史事件。」
1949年7月6日,毛主席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時,會見了梅蘭芳之後說的,「北平人對梅蘭芳的歡迎程度不亞於歡迎解放軍進北平,你的名氣比我大」。
「你的名氣比我大」,也是電影《決勝時刻》中毛澤東第一次見梅蘭芳時的其中一句臺詞。電影中在香山雙清別墅居住的毛澤東想進北平城聽梅蘭芳,黃景瑜飾演的毛澤東的警衛員陳有富擔心毛主席的安全,就說:「那我找有關部門商量商量吧」。
1949年3月,中共中央遷往北平。6月下旬,一封來自北平的邀請函送到了梅蘭芳的手中,這是一封邀請梅蘭芳赴北平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的邀請函,函件的署名是周恩來。不久,陳毅親到梅公館看望梅蘭芳,以詢問的口吻向梅蘭芳說道:「周恩來副主席來電話說,毛澤東主席想請您在文代會期間唱幾場戲,不知是否可以?」
毛澤東、周恩來接見梅蘭芳
7月6日,梅蘭芳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梅蘭芳第一次見到毛澤東。一回到住處,梅蘭芳就興奮地告訴夫人福芝芳:「今天我見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毛主席是那樣的和藹可親,令人敬愛。周副主席對每位代表都十分關懷。」演出那天梅蘭芳演出了他的名作《霸王別姬》,毛澤東身穿短袖白襯衫,在樓下第5排中間位置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謝幕時,毛澤東和大家一道起立鼓掌。演出歸來,梅蘭芳向家人激動地說:「我一出場就見到了毛主席。說實在話,這個戲我演了1000多場,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淋漓酣暢。」10月1日,梅蘭芳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了開國大典。
毛主席在香山雙清別墅居住期間,曾多次進北京城。電影《決勝時刻》中有一個細節,毛主席在看完梅蘭芳的京劇之後,在街邊的小攤上吃焦圈,攤主說毛主席富貴好面相,但最後毛主席結帳時卻發現身上沒帶錢,只好讓警衛員陳有富結帳。在1989年的影片《開國大典》中也有類似情節,毛主席吃完飯沒帶錢,讓身邊警衛員付完錢走之後,有群眾認出了他,「毛主席,這人是毛主席啊」。攤主急了,「啊,我怎麼跟他要錢呢」。
電影《決勝時刻》中還有一個細節,時任黨中央五大書記之一的任弼時給毛主席、朱德、周恩來、劉少奇拉小提琴,隨著音樂的響起,電影畫面中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幕幕閃回。而真實的歷史中,任弼時愛好文學,多才多藝,能揮筆作畫,好彈鋼琴,喜歡打獵、釣魚。過去,任弼時做地下工作時,曾以畫畫為職業掩護革命工作。
作為中共最高領導層成員,任弼時卻沒有在1949年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城樓上出現,而是在玉泉山修養的病榻前收聽實況廣播,因為此時他已患重病。到了開國大典前夕,毛澤東等人徵求醫生的意見,醫生說:「他是無法去參加的,不能太過激動。」任弼時說:「這樣夢寐以求的時刻,我不能不親臨現場。」為此,毛澤東等人下了一道禁令:任弼時同志不出席開國大典,一定要以保重身體為第一要務。1950年10月27日,任弼時在北京逝世。
電影《決勝時刻》中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毛主席教陳有富寫情書,撮合陳有富和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孟予的感情;毛主席工作之餘陪女兒一起抓麻雀;毛主席在餐桌上和子女暢談學習外語的重要性;毛主席學英語;毛主席喜歡吃辣子;毛主席喜歡抽菸;毛主席練太極拳;毛主席得知小同志思鄉心切後批給假期並發放路費,讓他回鄉省親並回信。
簡言之,《決勝時刻》塑造的生活化的領袖形象,離普通人的生活很近。
「技巧是技巧,生活是生活,要在生活的基礎上運用技巧。」談及《決勝時刻》的創作理念,電影的編劇何冀平表示:「哪怕是寫真實的歷史、寫大人物,都要從小人物、從生活細節和人物關係入手」。
黃建新表示:「生活細節會不會衝淡大的歷史事件?我覺得不會,因為大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我們想寫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氣質。我們看到的毛澤東是陽光、上升、自信、放鬆的,那就是勝利者的感覺嘛;反觀另一邊就是陰鬱、擔心、焦慮。」
《決勝時刻》的歷史階段中有很多大事件:國共和談、打英國紫石英號、指揮渡江戰役、制定經濟政策、新民主主義論、籌備政協會議、開國大典。
編劇沒有「將大事往大裡寫,而是將大事往小裡寫」。何冀平認為:「宏大歷史都是由一個個的人組成的,寫人是為了讓觀眾看下去。」。
重大歷史題材的主旋律影片,何冀平之前沒有寫過;也正因為這樣,她就沒有包袱。她新創、塑造了三個小人物:領導人的警衛員陳有富,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孟予,解放軍戰士田二橋。
這三個小人物,三個人之間又有著某種巧妙的聯繫,也都與毛澤東的命運發生了直接的聯繫:警衛員陳有富一直負責毛澤東的安保工作;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女播音員孟予,從陝北進入大城市,和便衣警衛產生了感情,毛澤東非常喜歡她,很多重要文章都是孟予宣讀;還有一個16歲的孩子田二橋,一開始在警衛隊的工作遭受了隊長陳有富的批評,毛主席了解到他想回鄉省親後就給他下發路費讓他回家,後來田二橋加入解放軍隊伍參與渡江戰役,一直不斷給毛主席寫信,最後在渡江戰役中犧牲。
黃建新看到大綱和劇本後表示:「請到何翼平最大的好處就是她從喜劇、文學的角度去寫,重點寫了毛主席為主的中央領導人,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等國民黨高層,還創造了一組青年人:陳有富孟予田二橋戴鵬程,這樣的結構我特別高興,因為這個戲的重點肯定就在人身上而不在事件身上了。」
編劇何冀平
「一部作品,不僅凝聚著角色主人公的人生,也映印著作者的命運,帶給我榮辱窮通,理解到人生的給予和索取,規律和無常,感悟與蒼涼。」這是何冀平一以貫之的創作理念。
最後,值得特別提到的就是4分鐘彩色的開國大典珍貴錄像。
黃建新起先看到國外紀錄片裡有這樣的素材,在俄羅斯找了2個月,查了無數資料,最後找到4分鐘彩色的片段,並通過現代技術進行了高清修復。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15201655723 zsh76207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