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愛情,餘秋雨曾在散文《我在等你》中寫到:
"或許人一生可以愛很多次,然而總有一個人,可以讓我們笑得最燦爛,哭得最透徹,想得最深切"
短短幾句,道出了他的愛情觀。而事實證明,作品再好,人品不行,也會遭讀者詬病:圍繞在他身邊的非議多如牛毛,很多人抱著獵奇的心態對於他的感情生活想一探究竟,即便是大作家也難逃被八卦的厄運。
因此餘秋雨又說到:"人不被非議是不真實的,非議就如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就越長。"
原配李紅14年的陪伴,終還是抵不過"年輕的激情"
都說文人的愛情大都是以浪漫開始,餘秋雨和前妻李紅就是如此。
餘秋雨,浙江餘姚人,1946年出生,從小好學上進,有聰明的頭腦和求知的欲望,天賦不錯。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專業後,更是對文學和戲劇情有獨鍾,痴情於此,後在上海戲劇學院工作。
餘秋雨與髮妻李紅結緣,正是他在上海戲劇學院工作期間。
23歲的李紅,有自己理想和抱負,她一心一意只想學表演。於是在那一年,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但因為父母不是無產階級,她受到了影響,沒能如願考上這所學校。但當時擔任招聘老師的餘秋雨,卻對年輕的李紅一見鍾情。
一個已經是名聲在外的作家,一個是年輕、漂亮、活躍的美女,李紅被餘秋雨的才華深深吸引,對於身邊諸多的追求者都不屑一顧,投入了餘秋雨的懷抱。
1979年,相戀了5年的兩人,終於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溫馨恬靜的生活,讓這對新婚夫妻一度恩愛有加,餘秋雨在這段婚姻裡不僅迎來了他們愛情的結晶-----他們的女兒,還孕育出了轟動一時的著作《文化苦旅》。
隨後,《文化苦旅》迅速風靡全國,一時洛陽紙貴,《文化苦旅》因此也成為中國"印刷量最大的現代華文文學書籍",餘秋雨一書成名,不久即成為了在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
也是在1989年,李紅因工廠效益不夠好,也辭去了廠裡的工作,離開丈夫和女兒,獨闖深圳打工。
但令李紅沒有想到的是,她這一生人生的選擇,不僅離家越來越遠,而且離自己的婚姻也越來越遠。
1992年,一次李紅整理餘秋雨的書桌時,偶然發現了他寫給馬蘭的一封情意綿綿的愛情信,用詞火辣,超乎自己的想像。從此,13年的婚姻戛然而止。
而餘秋雨也很快和馬蘭結婚了,即便是兩人相差16歲也沒能阻礙兩人的結合,38歲的馬蘭不顧世人的反對,抵禦住了外界的流言蜚語,選擇勇敢的和餘秋雨在一起了。
不久她選擇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跟隨自己的丈夫餘秋雨前往上海居住,外界的輿論壓力沒有壓垮兩人,即便是丈夫被世人痛斥為"偽君子",反倒是和睦的生活了多年。
人們常說,愛情中沒有對錯可言。
有些時候你覺得一個人渾身是光,其實,那不過是你自己眼裡的光而已。所以,去認真地聽歌吧,去細心地讀文吧,品味藝術時,請不要夾帶私貨。
正如錢鍾書所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不可否認,在愛情中飽受爭議的餘秋雨,的確是有大才,他對歷史文化的研究,對寫作技巧的運用,都讓人不得不折服,他開創的小說化散文體也引領了新一代的思潮。
餘秋雨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進了《文化苦旅》,這本書出版後震撼中外!
它是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行榜的前十名,也是全國中國推薦次數最多的書籍,也是入選高中語文課本最多的書籍,是我們成年人和孩子們的精神啟蒙書籍。
被稱為是30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文學書。
《文化苦旅》的靈魂在於一個"苦"字。這個苦不是旅途中受到的苦累,而是指"中國文化歷史"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歷風雨,苦行至今。中國文化體現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這種苦最能激發每個國人深愛中國文化,敬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所以,我們才在他的文字裡,讀到一種寄托在歷史深處真正的情感:
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陰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他,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看來註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我們的生活,也正如此,不斷地奮鬥,然後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再去奮鬥,再去停歇……就這樣不斷地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餘秋雨的文字很美,很浪漫。不少中學生甚至到了高考語文考試前一夜,還在抱著餘秋雨的散文捧讀,只為考場上能仿寫幾個句子得到加分。
著名作家白先勇曾說: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讀者和名家的評價足以說明餘秋雨散文的價值。
所有麻煩,都來自於它的極度暢銷。多年過去,那些曾經攻擊過餘秋雨的人早已不見蹤影,而餘秋雨筆耕不輟,作品長期盤踞暢銷榜榜單。
現在這本經典中的經典《文化苦旅》,和舊版相比,變動篇幅接近50%。暮年秋雨,對世事和中華文化定有著更深的理解與解讀,在保留舊版精華的基礎上,精心增刪,讓全書體系更加合理,新老讀者實在不可錯過此書。
恰逢出版社活動,這本經典僅需38元,也就是兩盒煙錢,還是十分划算的!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