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溫現場2(圖中是測溫槍,謝謝)
雖然這幾天大家 挨的槍子不少 被檢測的次數不少,但對很多朋友來說,「測溫槍」這東西在之前的生活中還相對比較少見。因為對它的陌生,進而就衍生出了一個個縈繞在腦邊問題。測溫槍是為何在你腦袋上「打一槍」就知道溫度的;它測得到底準不準;以及親戚群裡最關心的,被這玩意打多了會不會影響健康?這些問題,其實只要搞懂測溫槍的原理,就會一一迎刃而解。原理雖然複雜,但不用擔心,看了今天的講解,保準大家瞅了都能理解得明明白白兒的。被測溫槍打多了會不會有損健康?——這個問題很經典。測溫槍,學名是「紅外線測溫儀」或者「紅外線輻射測溫儀」。很多人一聽到「紅外」「輻射」這類的詞就一哆嗦,直接嚇尿。說起來,歷來包含「紅外」「輻射」的設備科普起來總是一件麻煩事。要知道在「親戚群」裡,才沒有人信你說的「任何物體都輻射」;更不會有人跟你談什麼劑量。他們只知道只要「有輻射」,就應該「寧可信其有」。遺憾的是,測溫槍這玩意雖然名頭上冠著「輻射」和「紅外」,但不會對你的身體施加任何哪怕一丁點的影響。籠統的說,紅外測溫儀的原理是:被動吸收目標的紅外輻射能量,從而獲得物體溫度數值。意思就是,你的身體無時無刻在向外擴散輻射能量,而測溫槍的作用,是接收你身體某區域的輻射能量。如果真的說這個過程有什麼危害的話,那麼應該擔心被輻射的也是測溫槍,沒準萬一哪天測到個1000℃的腦門自己就憋了。所以這玩意雖然長著一副槍的樣子,但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好了,說明白這個問題,也許有些小夥伴就想搶答了——是不是這就意味著,測溫槍的工作過程就是像溫度計一樣,直接隔空感受你散發的「溫度信號」呢?——這樣的說法其實也不太對。紅外測溫槍能接收到的,只是各種波段的電磁波,絕不是直接的溫度傳導。而其中最關鍵的,從「電磁波信息」到「溫度信息」的這一轉換過程,就要提到今天要說的真正的重點了——黑體輻射定律。當你試圖在中文媒體平臺上搜索任何科技產品的原理時,除了會找到一些假裝科普的複製粘貼怪,就是一些讀理論、貼公式的讀課本式的天書。我喜歡把這種不負責任的科普稱為「懶科普」。具體到這次的「測溫槍原理」就是——他們幾乎只會煞有介事地搬出基於黑體輻射定律的那段話:自然界中一切高於絕對零度(-273.15℃)的物體都在不停向外輻射能量,物體的向外輻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長的分布與它的表面溫度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物體的溫度越高,所發出的紅外輻射能力越強。
誠然,這句話是一切的基礎,但是我相信如果不對裡面的句子進行拆解,不解釋黑體輻射的理論,幾乎沒有人能沉下心來去理解這話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
這個時候我們繼續派出我的朋友 卡比(看著很眼熟對不對)出場。假設「黑卡比」就是一個標準的「黑體」,它的特性是:入射的電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沒有反射,也沒有透射。
體現到卡比身上就是,吃掉的食物從來不吐出去,沒有浪費地全部自己消化掉。
那麼,消化掉的東西,最後就變成了卡比體內的熱量,也就是熱輻射(我們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為溫度)於是這個從「電磁輻射」(光)到「熱輻射」(熱)的過程,就叫黑體輻射。
好了,知道了這個原理,現在新的問題來了——我們該怎麼知道黑體吸進去的「光」到底轉化成了多少「熱」呢?這個問題自從17世紀牛頓發現三稜鏡光色散現象的時候就開始研究了,科學家們一直鑽研了數百年,終於在1900年的時候,馬克思·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公布了靠譜的「黑體輻射定律公式」。其中為了證明這一公式而引出的衍生品「量子力學」概念,順道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人類得到這個公式多不容易,看看它是用多少顏值換來的就知道了:所以,為了讓這消耗掉的顏值不被辜負,我們現在就了解一下這個公式,別看寫起來複雜,其實都是紙老虎,它所揭示的無非是光與溫度的關係——你看如果把它畫成圖,是不是就好懂一些了!(並沒有)怎麼理解這個圖呢,這幾條線的走勢反映的是某個固定溫度(單位K/國際標準溫度單位)下,不同波長的熱輻射強度。比如裡面的6000K(5727°C),這是太陽的溫度——於是根據黑體輻射定律公式,我們就能分別算出太陽光中不同波長(比如紅色、綠色、藍色、某段紅外線、某段紫外線……)的熱輻射能量(強度/I)是多少。同理,如果我們知道某段光的熱輻射強度和光線波長,也可以算出其代表的「溫度」是多少了。好的,我知道說到這很多同學還是想說「依然看不懂」,沒關係,這會兒看睡著的同學可以醒醒了,咱把理解難度繼續降維,下面才是重點。我們只要看懂一點,就是——高溫度下的黑體輻射強度,在任何一個波長範圍內,都高於低溫度下的黑體輻射。反映到圖裡就是,1500℃的紅色高溫曲線,在每段波長上強度都比1200℃的黃色曲線高:在這個理論基礎下,根據工程應用所需的測量精度不同,紅外測溫儀有三種主要的設計方向。其一,單色測溫法:利用單一波長下的單色輻射強度比值來判斷溫度;
其二,雙色測溫法:測量被測物體在兩個波長下的輻射強度比值的強度變化來判斷,這種方法比前者受外界影響更小,誤差也更小;
前面這兩種能不能理解看個人造化,我們詳細說一下第三種——
全輻射測溫法名字聽起來最牛逼,但其實是三種方法裡精度相對最差的一種,不過優勢就在於結構簡單,成本較低。
原因就在於其「大力出奇蹟」式的設計思路——全輻射測溫法,是通過測量輻射物體的全波長的熱輻射總強度,來確定物體的輻射溫度的。我們怎麼理解這個概念呢,就是好比把一個溫度下的全波段輻射強度圖比做一個米山,現在讓卡比把整個米山全部吃掉,我們來測它吃掉後轉化的熱輻射能量總共有多少,最終推導出當時的溫度值。現在小區門口給你測體溫的紅外線測溫槍,基本都是這一思路設計的。所以思路縷清後,我們只需把一個這樣的卡比放在測溫槍中,測量出它吸收輻射後釋放的熱輻射量,就能換算出被測物對應的溫度了。這個能將接收到的「紅外電磁波輻射」轉換為「熱輻射」(黑體輻射過程),進而把「熱輻射」轉化為電信號(熱電轉化過程)的東西就是:熱釋電紅外傳感器(簡稱:PIR)好了,原理搞明白,又可以回到接地氣的問題上了。所以另一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就是這玩意測得準不準呢?由於「黑體輻射定律」是在工作物質是理論黑體的情況下演算的,而生活中物質因為材質關係都是屬於不同「純度」的黑體,這個純度用「發射率」來表示。理論黑體的發射率是1,平時我們測溫槍用的大多數都是0.95的發射率,這適用於生活中大多數的情況。所以你可以觀察一下,你能見到的測溫槍顯示屏基本上都會寫著「0.95」的字樣。但這個0.95畢竟是根據被測物的材質而定的浮動值,這是測溫槍很難絕對準確的原因之一。由於信息是通過電磁輻射(光)傳導的,這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煙塵和水蒸氣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另外,機器入射口處的透鏡汙染也是幹擾項的一環。因為成本原因,我們平時所用的測溫槍大多沒有用更精確的雙色測溫法技術,內部元件的精細度也參差不齊;再有就是使用時的距離誤差導致的數值波動了。但是,這些有限的缺點還是很難成為我們拒絕測溫槍的理由。現在我們正在使用的紅外測溫槍,比傳統的熱傳導測溫方式還是優秀太多了——響應時間短、測溫效率高,不用接觸被測物體依然可以有著相對可靠的準確度,同時製作成本低廉,操作起來也足夠方便。所以反過來想想,有這麼多客觀因素的影響,紅外測溫槍依然能保證測量溫度維持在相對精確的範圍內,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厲害的事。它沒有那麼完美,但依然是一種有限範圍內,可以選擇到的好產品。至少在今天來看,我已經很難想像,這次防疫戰中如果沒有類似的科技產品的存在,僅僅是測體溫這項一項,就會給防控工作帶來多大的困難了。*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球人研究報告」。外星小姨給你講述地球上的迷惑人類和怪奇科學。推 薦 閱 讀
雨傘的最佳撐法是什麼?
為什麼下雪之後很安靜?
為什麼空調可以吹出冷熱不同的兩種風?
……
更多生活中的隱藏知識點
都匯集在了↓↓↓
《1分鐘物理》
集結奇趣物理問題
讓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員
給你有趣又專業的解答!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聊 幾 句
你看明白「測溫槍」的工作原理了嗎?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物品的相關冷知識?
評論區一起分享一下吧!
看完又長知識了嗎?記得告訴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