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 我 行 走 山 西 許 你 萬 裡 榮 耀
鑑古 |知非 | 旅途 | 視野 | 生活
縱觀唐王朝興敗盛衰的歷史過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唐王朝的發展與山西人緊密相連、休戚相關,山西人導演了李唐王朝這出人間歷史劇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縱觀唐王朝興敗盛衰的歷史過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唐王朝的發展與山西人緊密相連、休戚相關。山西人導演了李唐王朝這出人間歷史劇,成為唐朝興衰成敗的晴雨表。
為唐朝創立準備人才資源的山西人
古諺曰:草蛇灰線,伏脈千裡。唐王朝創立於公元 618年,但在隋朝時就有人為它的建立準備和積累著人才資源,把這個未來王朝作為他的理想來勾畫。他就是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
王通(?——617),字仲淹,河東龍門(今萬榮縣通化鎮)人。王通的弟弟王績,是初唐時有名的詩人;孫子王勃,更是「初唐四傑」之一。
王通在隋朝不受重用,便辭官回家,在家鄉聚徒講學,著書立說,培養人才,以便通過他的弟子來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王通的學生如河南董恆、南陽程元、中山賈瓊、河東薛收、太山姚義、太原溫彥博及京兆杜淹等,都是唐初社會的幹才。而王通的朋友兼學生中更有一大批興邦謀國的智能之士,如絳州通守陳叔達、陽城尉房玄齡、巨鹿道士魏徵、馬邑郡丞李靖、太原士人溫大雅、京兆人杜如晦等,後來都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元勳或佐世良才。唐朝興起於山西,王通又為其培養了這樣一支雄厚的人才隊伍,使得唐王朝近 300年輝煌的發展史始終與山西密切相關。
促成大唐氣象紛呈的山西人
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被歷代統治者奉為典範,堪稱中國封建王朝的極盛時期,但促成大唐氣象紛呈的卻是洇(太原道註:音因,指液體滲透)滲著一群山西人的心血與智慧。
李淵稱帝後,首先面臨著統一問題。武德三年(620),李世民率兵擊敗劉武周,收俘一勇將尉遲恭(585——658),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人,鮮卑族,他隨李世民擊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園朗等,戰功卓著。一次,李世民大戰王世充,被王世充驍將山西長治二賢莊人單雄信圍困,敬德躍馬大呼,橫刺單雄信墜馬,救出李世民,從此二人有生死之交。「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恭射殺李元吉,「有安社稷之功」。李世民登基,將敬德圖像入凌煙閣以示彰揚,李世民在位由其守衛,乃得安然入寢,李世民死,由其守墓,所以隨歷史的演繹,尉遲敬德便成了今天的門神形象。
唐朝完成大一統,溫彥博(573——636)立有大功。溫彥博,字大臨,祁縣人,溫大雅弟。隋末任幽州總管羅藝司馬,在他的極力慫恿遊說下,羅藝歸唐,使唐北部、東北部兵不血刃而取得統一。貞觀四年( 630),溫彥博任中書令,積極協助唐太宗穩定政局,發展經濟,將大批突厥人安置於河套地區。
河津人薛仁貴(614——683)至今家喻戶曉,其主要功績是協助唐太宗、唐高宗平定高麗、突厥。太宗曾言:「朕不喜得遼東,喜得虎將。」薛仁貴成為唐朝穩定邊境、揚威周邊的著名將領。
使唐鼎革移的山西人
唐朝之所以興盛,是因為有唐一代出現了三代英主——唐太宗——武則天——唐明皇,山西人的參與使其更加具有了戲劇性。
顯慶五年(660),武則天開始全面掌握唐朝大權。武則天,并州文水人。其時,朝內由重臣聞喜人裴炎(?——684)協助,外有聞喜人裴行儉(619——682)護持。麟德二年(665),裴行儉任安西都護,曾招撫西域諸國歸附唐。儀鳳四年(679),西突厥叛亂,他襲俘西突厥可漢都支,穩定了西北邊塞。弘道元年(683),裴炎受高宗遺詔輔中宗,炎恪盡職守。中宗要以韋皇后父韋玄貞為侍中,炎堅決反對,幾諫無效,便有廢立之意,裴炎便與武則天共廢中宗,立睿宗。由於武則天把持朝政,裴炎與武則天政見不和,日見疏遠。文明元年(684)秋,徐敬業以興復唐室為名起兵揚州反對武則天,裴炎上書武則天要其歸政皇帝,被武則天處死。
武則天稱帝後,之所以未敢傳位武姓,是因為太原人狄仁傑在中間起了主要作用。狄仁傑(607——700),字懷英。武則天識其才幹,於天授二年撥任宰相,引拔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一批著名將相,一方面受武則天信賴,精心治理國家,一方面又為恢復李唐王室極早運作,培養班底,還為後來玄宗「開元盛世」的出現培養了一批人才。聖歷年間,武承嗣、武三思極力勸說武則天立武姓太子,狄仁傑犯顏直諫,痛陳利弊,終於使武則天請回廢太子中宗李顯再立為太子,為恢復李唐王朝奠定了基礎。
再造唐室的山西人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太原尹、北京留守李光弼在此憑堅固守,以不滿萬人之士打敗史思明精兵10萬之眾,收復兩河之地。其時,協助李光弼守城的是祁縣人王縉(700——781),他是著名詩人王維之弟,時任太原少尹,以謀略見長,深得李光弼及將士推重。王縉後來協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是恢復唐室安定的主要人物,曾兩度為相,功不可沒。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以武舉入仕。天寶十三年,任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安史之亂」起,郭子儀率兵東伐叛軍,配合南路平叛,他一舉敗史思明於河北,收復諸多州縣。肅宗在他的轄地靈武即帝位,郭子儀任兵部尚書,至德二年(757),郭子儀配合回紇兵一舉收復兩京及河西、河東、河南諸縣,基本平定叛亂。肅宗回到長安,慰勞郭子儀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上元中,郭子儀被封汾陽王。封地即今山西汾陽一帶。代宗廣德元年(763),剛剛平息「安史之亂」不久,吐蕃又攻佔京師,代宗東逃,郭子儀收拾殘兵,用奇計迫吐蕃撤兵,再次收復京師,迎回代宗。郭子儀出將入相近30年,正當唐朝生死攸關之際,系天下安危於一身,可謂功高蓋世。郭子儀雖生於華縣而非汾陽人,但其一生事關汾陽,封於汾陽,食邑於汾陽,「根」在汾陽,甚至有時他本人也自稱為汾陽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稱:「華陰郭氏亦出自太原。」汾陽古多屬太原轄,說「出自太原」猶雲「出自汾陽」也。近年來,世界華人中郭氏宗親團體都基本認可了汾陽是郭子儀故裡,紛紛來晉尋根祭祖。
使唐文化更加璀璨的山西人
唐朝文化燦爛輝煌。據粗略地統計,有唐一代文化史上,凡在史書上佔有一席之地,凡某一領域論及其成就必須提到者的唐代文化名人有近百位,這其中有三分之一出自山西,實在使人驚嘆。且有許多是以文化家族形式出現的,真可謂代有才人,燦若星辰。
溫彥博六世孫溫庭筠(約812——866),字飛卿。上承南朝宮體詩風,下開五代花間詞人先河,為「宋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他培育而後形成了一大詞派——花間派,溫庭筠被視為「花間鼻祖」。他不僅是詞藝術的開拓者,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唐詩人,在詩壇上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
在初唐文化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要屬王勃一族。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萬榮)人。「文中子」王通孫。王通弟王度(約585——625),以傳奇小說《古鏡記》在文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王通另一個弟弟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臬子。他因喝酒誤事被免職,後寫出《酒經》、《酒譜》,又著《醉鄉記》一篇與劉伶《酒德頌》呼應,著《五鬥先生傳》以自況。王勃幼有「神童」之譽,短暫的一生,因憤世嫉俗不入仕,在詩壇上卻名震遐邇。其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名篇《滕王閣序》彪炳千古,震爍文壇,故被列為「初唐四傑」之一。
著名的宮庭詩人宋之問,其人政治品格汙損,但詩名文才極盛。宋之問與沈(亻全)期一起,精研詩律,使五律、七律至此達到完全成熟,從而奠定了在詩壇上的地位。
盛唐時期是唐詩創作的極盛階段,山西詩人各展其才,使唐代詩壇更加五彩繽紛。
王翰(約687——728),字子羽,太原人。著名的「邊塞詩派」先驅者之一。他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為世人吟誦的名句。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祁縣,遷居蒲州(今永濟市)。開元九年狀元,因一生仕途坎坷,漸漸寂入佛門,故後人稱之為「詩佛」。王維精詩、書。畫,宋代大詩人蘇東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正道出了他詩情畫意相結合的藝術特色。王維給後人留下的名句最多,如「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每逢佳節倍思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保日再朝天?」等,一些研究者將王維與李、杜、白並列,可見其藝術成就之高。王維詩以描寫山水田園的自然美見長,故成為田園詩派的領袖。
與王維同時的一位太原人王昌齡,其詩作也多取邊塞題材,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千古傳誦。他的寄情詩也極其出色,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婦孺皆熟稔的王之渙的名作《登顴雀樓》詩。王之渙(688——742)字季陵,祖籍太原,遷居絳郡(今新絳)。他一生飄泊孤寂,豪放曠達,也是以邊塞詩見長。他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了一幅多麼壯闊的邊塞風光圖景。
「安史之亂」後,唐朝走向衰弱,在長達百餘年的衰亡歷史上,山西仍然湧現出了許多名士大家。如「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748——800),河中蒲(今永濟)人,其名在「十才子」中為最著者。
在文化史上佔據顯赫地位的,應首推白居易和柳宗元二巨擘。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土,祖籍太原,以千古傳誦的《琵琶行》、《賣炭翁》成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可以說是唐代詩壇最後一塊豐碑。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776——826),以傳奇小說家在唐代文壇佔有一席之地,代表作有《李娃傳》、《三夢記》等,可稱為唐代傳奇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與白居易一樣,柳宗元以「唐宋八大家」之一彪炳史冊,他不僅詩、文並茂,還是著名政治改革家、哲學家。其哲學著作《天說》、《封建論》等,在樸素唯物主義史上佔有相當顯著的地位。
著名書畫家張彥遠,猗氏(今山西臨猗)人,所著《歷代名畫記》是研究我國繪畫史的重要文獻。
司空圖(837——908),字表聖。先後寫出《與李先論詩書》、《與王駕評詩書》、《二十四詩品》等一批具有真知灼識的詩論巨製,全面地對近 300年間唐詩風格、內容、技法等進行品評,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是一個創造性的新發展。
來源:太原道
原標題:山西人:唐朝興衰成敗的晴雨表
公眾號:行走山西
如若侵權,請隨時告知。不敬之處請海涵。 郵箱:xdn01@126.com
「行走山西」所發文稿除特別標註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為「行走山西」原創稿,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出處。
你若喜歡,可點在看分享行走山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