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網紅奶酪棒,蒙牛離雙千億還差幾步

2020-12-22 聯商網linkshop

前段時間,一種鈣含量相對較高、口感像布丁的兒童奶酪棒走紅網絡。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不少視頻博主紛紛恰起這隻奶酪棒的飯。

就在前幾日,蒙牛的一個動作也和奶酪棒相關——蒙牛開年就買入了「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的5%股權。1月6日,蒙牛發布公告稱,其下屬子公司內蒙蒙牛擬以14元/股的價格受讓妙可藍多2046.79萬股,總價款約2.87億元。

本次交易完成後,蒙牛將持有妙可藍多股份升至5%。同時,作為戰略投資者,蒙牛還將以4.58億元現金認購妙可藍多全資子公司吉林科技的新增註冊資本2.1億元,佔吉林科技增資後註冊資本的42.88%。

2020年,對蒙牛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其在三年前就提出要在2020年實現千億營收、千億市值的「雙千億」目標,幾年裡,蒙牛大踏步的走在收購、擴大規模的路上,如今它距離雙千億還有多遠?

好事還是壞事

蒙牛和妙可藍多本就是合作方(妙可藍多子公司為蒙牛及其下屬子公司奶酪產品代工),蒙牛的增資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但是交易公告之後的這些天裡,從妙可藍多傳出的市場消息頗耐人尋味。

1月9日,腰杆更直了的妙可藍多收報17.25元/股,漲5.83%,也在盤中就創下了自2011年5月以來的新高(17.90元/股)。直到昨日(1月15日)妙可藍多股價還在出現「異動」,根據金融界的報導,截至今日13時36分,妙可藍多附加大幅拉升1.34%,創歷史新高(前復權價格),截至該日收盤,該股18.05元/股。

但也有報導稱,交易如今已經一周過去,妙可藍多的股東卻始減持公司股票:1月12日晚間,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持股5%以上股東劉木棟,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2,044,950股,佔公司股份總數的0.50%。

要知道,雖然奶酪棒火了,蒙牛也增資了,但妙可藍多卻並不算是一個合格的「買入」目標,眼下它還伴隨著虧損和輿論風波。

根據界面的報導,妙可藍多長期增收但不增利:收入雖從2016年的5億多增長至2018年的12億多,但2016年至2018年的淨利分別為3221萬、427.86萬、1064.1萬元。而且妙可藍多的利潤也主要依靠政府補助,扣除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近幾年裡,妙可藍多僅在2017年這一年實現過盈利。

不久前,妙可藍多還陷入了一場輿論風波。其實際控制人柴琇為了給其家人償還債務,違規佔用上市公司巨額資金(合計佔用資金23950萬)。不過,後續柴琇發布了致歉函,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佔用方已歸還全部佔用資金,並支付佔用費990.99萬元。

財報還顯示,在2019年三季度公司的其他應收款高達2.73億。直到蒙牛增資,種種負面消息都揮散不去。

蒙牛增資此刻的妙可藍多,其實還是看上這樁交易的大背景——中國奶酪行業今近年來發展迅速。

如開頭所說,奶酪棒已經在各視頻網站裡火了起來,一同被賣爆的還有手撕芝士等各種奶酪產品。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如今奶酪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在25%左右,三四線城市增速已經超過200%。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19~2028年中國奶製品市場展望報告》,2028年人均奶酪消費量有望達到0.5千克,是目前消費水平的5倍(資料來自公開報導)。

產品營銷此刻風頭正勁的時候,但是之後的合作會不會愉快,還要看其公司的治理以及產品能不能跟得上。

「雙千億」的挑戰

在這樁交易落地之前,坊間一直傳的還是蒙牛要全資收購妙可藍多的消息。這是因為近幾年蒙牛的策略就是收購為主。為了擴大規模以實現雙千億的目標,蒙牛加快了收購的步伐。

2019年9月份,蒙牛以總對價不超過14.6億澳元收購澳洲貝拉米的全部股份,貝拉米成為蒙牛的全資子公司。沒過兩個月(11月25日),蒙牛乳業發布公告以6億澳元現金對價收購澳大利亞第二大乳企,Lion-Dairy&DrinksPty Ltd的100%股份。

為了這兩筆交易,蒙牛花去共近百億人民幣,但是成果離雙千億的目標還差著一些。

一點財經合算過,2018年蒙牛營收規模為689.77億元,如果想要達到目標,今明兩年,蒙牛需要保持每年20%以上的營收增速(蒙牛過去五年複合增速只有11.5%)。這在業界看來還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目標,因為業內對其收購對象也還沒有明確的盈利預期。

蒙牛發布2019中期業績公告顯示,蒙牛在去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98.57億元,同比增長15.6%,實現淨利率20.769億元,同比增長33%。

但彼時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儘管淨利潤增速看似遠高於行業均值,但實際上這是因為2016年淨虧損7.51億元後,近兩年淨利潤基數規模較小的緣故。

而與此同時,蒙牛旗下的為數不多的優質資產君樂寶又剝離了蒙牛的財報。

去年年中,蒙牛乳業以總價為40.11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所持石家莊君樂寶乳業有限公司51%的股份。數據顯示,在蒙牛2018財年的700億營收中,130億元都是來自君樂寶,現在,這枚營收大將已不再是蒙牛的資產。

除了數據上還存在不確定性之外,其還面臨著公司人事浮動的管理挑戰。從2009年7月6日,中糧投資61億港元收購蒙牛20%的股權,中糧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蒙牛邁入中糧系時代至今,就進行過多次的人事變動。

上述一點財經還有梳理,2016年,趙連雙接替寧高寧成為中糧集團董事長後,隨即中糧集團副總裁兼戰略部總監馬建平也接替寧高寧成為蒙牛董事長。

半年後,原雅士利總裁盧敏放被安排接替孫伊萍任蒙牛總裁。2018年中儲糧董事長呂軍調任中糧集團董事長,趙連雙退休,蒙牛內部核心高管團隊或許也難逃新一輪的人事變化。

在中國,奶酪市場剛剛起步,乳品市場卻已經成熟並且市場龐大。「雙千億」能不能實現還要存疑,但其能不能抓住這根「奶酪棒」多打幾個漂亮仗,就看今年了。

(來源:虎嗅 作者:Cuba Libre)

相關焦點

  • 蒙牛痴迷於「雙千億」背後的隱患
    不幸的是,蒙牛的雙千億目標已成了其沉重的包袱,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蒙牛不惜慌不擇路瘋狂併購,因此留下很大內憂外患。1痴迷於雙千億目標蒙牛「千億目標」之宣傳口號,早已響徹雲霄,最關鍵的是2020年就要實現。
  • 2020年蒙牛實現雙千億目標了嗎?
    蒙牛接下來的5年發展計劃如何落地,是否也會是「大夢一場」?日前,在第十一屆央視財經論壇上,蒙牛提出:2021年將啟動「再創一個新蒙牛」的五年發展計劃。然而,猶記2017年,蒙牛也曾對外立下豪言壯志,誓要在2020年銷售額和市值均破千億。如今2020年已經畫下了句號,那麼蒙牛實現它的「雙千億」目標了嗎?
  • 兜兜轉轉,蒙牛還是動了妙可藍多的「奶酪」
    12月9日,妙可藍多(600882,股吧)(600882.SH)發布公告稱,蒙牛乳業(02319.HK)將以現金方式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的股票。  此外,蒙牛還擬通過協議轉讓以及妙可藍多現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柴琇表決權放棄等可能的方式,取得妙可藍多控制權。目前雙方仍在溝通協商,尚未籤署相關協議,妙可藍多股票繼續停牌。
  • 蒙牛終究還是吃下了這塊「奶酪」
    早在2015年妙可藍多著手借殼上市的時候,外界就曾一度傳出蒙牛要參股的消息,但隨後不了了之。2019年,關於蒙牛「接盤」妙可藍多的消息再次甚囂塵上,為此,妙可藍多還專門發布了一則關於媒體報導的澄清公告,否認了這一消息。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從2018年開始,蒙牛便與妙可藍多方面展開了合作。
  • 動A股「奶酪」!蒙牛要有大動作?
    原標題:動A股「奶酪」!蒙牛要有大動作? 摘要 【動A股「奶酪」!蒙牛要有大動作?】妙可藍多「易主」傳聞實錘!
  • 孫儷代言的「奶酪棒」公司傳巨變!「國內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將被蒙牛收購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蒙牛和奶酪業務頗有淵源。在2019年時,Arla和蒙牛便成立了一家專注於奶酪業務的合資公司,而這次是雙方前期在奶酪合作方面的延續,由此完成了「從生產加工到終端銷售的合作一體化」。
  • 小小奶酪棒,撬動奶酪千億市場需求
    西式餐飲文化的普及帶來了奶酪消費場景增加,國內奶酪行業規模迅速從2004年的4.03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65.49億元,CARG達22.04%。近年奶酪行業推出了再制奶酪和兒童零食的大單品奶酪棒,並且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作為再制奶酪,奶酪棒更加適合國人的口味;作為兒童零食,奶酪棒從兒童開始培育奶酪的消費習慣。同時奶酪棒的快速放量也提升了奶酪在C端消費者中的認知,將推動奶酪消費由B端向C端加速滲透。
  • 蒙牛花30億元買的一塊兒奶酪,它香嗎
    西式餐飲文化的普及帶來了奶酪消費場景增加,國內奶酪行業規模迅速從2004年的4.03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65.49億元。開源證券還稱,近年來,奶酪行業推出了再制奶酪和兒童零食的大單品奶酪棒,並且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目前,我國奶酪行業規模僅百億水平,但隨著我國乳製品行業規模的穩步提升以及乳製品消費向奶酪的升級,國內奶酪市場規模千億可期。
  • 蒙牛要動A股的奶酪?妙可藍多擬易主 「內患」有望解決?
    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在拉鋸了大半年後,蒙牛終於動了A股的「奶酪」。12月9日晚間,「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發布公告稱,蒙牛擬取得妙可藍多(600882.SH)控制權,目前雙方仍在進行溝通協商,尚未籤署相關協議。
  • 拉兒童奶酪第一股合夥,蒙牛乳業能佔先機嗎?
    來源:財華網FinetHK2019年一路「買買買」的蒙牛乳業,2020年又開一大單。這此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有「奶酪第一股」之稱。其印有汪汪隊動漫的兒童奶酪棒非常受歡迎,是媽媽們心中的光環企業。而一向在乳製品行業「縱橫捭闔」的蒙牛,此次對標的企業也相當滿意。其通過對妙可藍多子公司增資、股票受讓形式,以7.45億元重金戰略入股。
  • 耗時一年,多次收購,蒙牛為何非要動妙可藍多的「奶酪」?
    蒙牛對妙可藍多「垂涎」已久公開資料顯示,妙可藍多主營業務為生產、銷售各類原制、再制奶酪產品和液態奶,其主要產品包括馬蘇裡拉奶酪、奶酪棒、芝士片、奶油芝士、純牛奶、酸奶飲品等,旗下擁有的「妙可藍多」、「廣澤」、「澳醇牧場」等品牌。2019年報顯示,奶酪業務佔其總營收的5成。
  • 蒙牛為何要動妙可藍多的奶酪?
    原標題:財華洞察|蒙牛為何要動妙可藍多的奶酪? 來源:財華社疫情並沒有阻擋蒙牛(02319-HK)的股價走勢。從下圖可見,2020年3月隨全球股市跌至低谷之後,蒙牛的股價一路高歌。內蒙蒙牛還以現金4.58億元認購妙可藍多全資子公司吉林科技的新增股本,交易完成後持有吉林科技42.88%權益,後者主要從事乳製品研發、進出口貿易、銷售等業務,為妙可藍多奶酪業務的生產主體。
  • 謎底揭開了:「奶酪第一股」易主 蒙牛上位
    公告顯示,公司擬與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牛」)及/或蒙牛控制的實體(以下簡稱「收購人」)籤署附條件生效的《股份認購協議》,擬以收購人為發行對象非公開發行股票,收購人以現金方式認購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的股票。除擬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外,收購人還擬通過協議轉讓及公司現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柴琇表決權放棄等可能的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
  • 蒙牛控股「奶酪第一股」!
    公告稱,妙可藍多擬向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牛」)定增募資30億元,而蒙牛也將成為其控股股東。控股國內「奶酪第一股」,蒙牛是當了「接盤俠」,還是在下一個千億市場佔得先機?2019年,蒙牛以約70億元收購澳大利亞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及嬰兒食品企業貝拉米。當然,買虧損企業的好處是價格相對較低,壞處是要花錢「輸血」,還可能被拖累。
  • 30億鯨吞 蒙牛眼中的奶酪 妙可藍多有多香?
    就在公告終止定增當天,妙可藍多、柴琇、蒙牛集團於8月23日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之補充協議》,延續此前的彼此合作。  「蒙牛集團擬參與的頭一次定增,頂層設計還沒有完全到位。  蒙牛痴情妙可藍多之謎  妙可藍多稱,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以奶酪為核心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旗下擁有「妙可藍多」、「廣澤」、「澳醇牧場」等品牌,產品系列涵蓋棒棒奶酪、成長奶酪、三角奶酪、小粒奶酪、新鮮奶酪等,並為餐飲和工業用戶提供黃油、稀奶油、煉乳等產品。
  • 30億鯨吞,蒙牛傾心的「奶酪」妙可藍多有多香?
    就在公告終止定增當天,妙可藍多、柴琇、蒙牛集團於8月23日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之補充協議》,延續此前的彼此合作。「蒙牛集團擬參與的頭一次定增,頂層設計還沒有完全到位。蒙牛痴情妙可藍多之謎妙可藍多稱,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以奶酪為核心業務的 A 股上市公司,旗下擁有「妙可藍多」、「廣澤」、「澳醇牧場」等品牌,產品系列涵蓋棒棒奶酪、成長奶酪、三角奶酪、小粒奶酪、新鮮奶酪等,並為餐飲和工業用戶提供黃油、稀奶油、煉乳等產品。
  • 小巨頭賣身,蒙牛將收編「奶酪第一股」
    除擬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外,收購人還擬通過協議轉讓及公司現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柴琇表決權放棄等可能的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同時,妙可藍多、柴琇、蒙牛集團又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之補充協議》,延續了此前的三方合作協議。在此前的《戰略合作協議》中,妙可藍多與蒙牛集團表示,未來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基於領先的生產研發能力,積極開展各類奶酪產品的開發和推廣,並進行銷售渠道共建、營銷資源共享、產能布局提升等多方面多維度的業務合作,攜手開拓中國乃至全球極具潛力的奶酪市場。
  • 30億鯨吞 蒙牛眼中的奶酪 妙可藍多到底有多香?
    「蒙牛集團擬參與的頭一次定增,頂層設計還沒有完全到位。這次定增,蒙牛控股妙可藍多,控股對它整體的運營會有更好的保障,對於蒙牛未來在低溫奶、奶酪兩個細分賽道的發展,乃至與伊利抗衡,提供了加持」, 12月14日,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指出。
  • 蒙牛與Arla強強聯手 開創奶酪甜品新領域
    在品牌打造方面,除了此次聯手郎朗吉娜夫婦共同推廣奶酪食用文化,愛氏晨曦還將在全國線下終端投放全新品牌形象廣告,藉助數位化和社會化平臺創新玩法,聯手天貓、京東與消費者深度互動,增強消費者粘性和品牌忠誠度。
  • 「中國奶酪第一品牌」控股權易主 蒙牛擬30億元控股妙可藍多
    蒙牛控股"中國奶酪第一品牌"根據最新的定增預案顯示,妙可藍多擬通過向內蒙古蒙牛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30億元,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1億股,發行價格為29.71元/股。對於本次交易的目的,妙可藍多表示,蒙牛為國內乳業巨頭,上市公司引入蒙牛為控股股東,藉助蒙牛在乳製品的行業經驗、先進技術及管理理念,同時依靠上市公司現有經營管理團隊擁有的奶酪業務經驗和強大的市場開拓能力,在上市公司現有經營管理團隊需維持穩定的共識下,遵循既往的戰略目標,共同推動上市公司實現全方位、更穩、更快、更好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