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的抵制並不是人紅是非多,俗話說債多了不愁,蝨子多了不癢,但也要看是什麼債什麼種類的蝨子。
很多人不喜歡郭敬明,不是因為他有錢就仇富或是他身高不高但是可以拉著陳學冬傳緋聞。而是因為他抄襲,完完整整的抄襲,不是打碎了再用自己的話語拼湊的抄襲,並且被作為社會秩序的法律判定抄襲的情況下,他一不承認二不道歉,對於其粉絲攻擊原作者或其他人的行為不聞不問不掐不管,儼然走出中國歷史上除了刑不上大夫,法不責眾,王子並不與庶民同罪之後的第四條路:抄襲致富後,有錢就是爺,就算法院傳票到家門,我也不會接。這是很多人不喜歡這個從四川一路走來努力適應上海的小個子作家的理由。和他紅不紅火不火沒半點關係。果不其然自他以後,維權的道路就更加艱難了,從本來潛在水下的抄襲耽美文學無處訴苦,被炒耽美作者反被斥為不齒的早期,一直到現在的明星為了混名氣也可以公然的抄襲,出名賣了IP的作者也可以說著你就是嫌我抄你的紅起來居然一點不記過往如何痛哭流涕的向原作者道歉的經歷。這和比伯的負面緋聞桀驁不馴進監獄是兩碼事。
他的出道形象定位是青春年少初出茅廬,還在青澀的表達自己的初戀。後期經過經紀公司包裝後,尤其是變聲後,逐漸開始打造其的緋聞和叛逆,帶領了一波時尚潮流,畢竟在音樂節混要難很多。你唱的再好長的再靚,沒有特色沒有特點,無法讓人眼前一亮值得記住的特點都會被淹沒。
所以比伯本身並不是一個純音樂人出道,首先要樹立不能用中國音樂的感官去看待美國音樂,覺得音樂人就要專心做音樂,沒有緋聞沒有出挑的新聞,面臨大批的有才華的小孩湧入,愛拼才會贏。比伯最開始的紅是經過了全世界的驗證,因為他最切實的用自己青澀的面容,對女孩的初戀,好看的外表和嗓音贏得了很多人的喜愛。這和很多不養貓狗的人也會觀賞可愛幼貓奶狗的視頻是一個性質,這就是一種青春蘿莉正太萌罷了,加上外形+經紀團隊可以打造到處宣傳造勢,紅起來並不難,難得是轉型和抓住粉絲。
時尚和音樂界是流動最快也是最慢的,因為經典無可比擬,流行快速閃過。當年的秀蘭鄧波兒的紅和比伯的出道是一個道理,你買了一盆可愛的多肉,幾個月後估計就能變成黑山老妖。
所以在比伯逐漸成年上,經紀團隊為如何抓住粉絲才是最主要的。錄那麼多口水歌,不就是混個耳熟嗎,這些歌曲會傳頌幾十年嗎?它裡面並不含有任何文化古典歷史等等,就是普通的快紅曲子。在逐漸加大聲勢的境況下,比伯的個人音樂水平就不會被受重視。你會多少樂器,能唱的出多少曲子,都不是重點,走的路線就不同,比伯更偏向明星藝人而非音樂演唱/製作。所以要有爆點,要有緋聞。
再者對於他的那些負面新聞,不能說就是全為狗仔或經紀團隊故意製造,很多國內新聞都有知音體的味道,但是很多國外網站上對比伯更大的非議並不是其負面新聞的真假,更多的是注重在他對青少年以至於對比青少年更小的小孩影響,甚至是社會學校的影響。
比伯最紅的那幾年,經常有少女瘋狂追星,徹夜露宿街頭等待接機或酒店外或比伯去過的地方,對此經紀團隊本著不掐不火的態度,推波助瀾,加大對此的新聞宣傳,不止打造這方面,還著重打造比伯的男性魅力等等。電視新聞裡就曾經報導過因為對比伯的爭論,學校打架離家出走的問題。而這些小孩可能才14-16歲最大的,最小的有10-12歲。表示不止是受自己的哥哥姐姐的影響迷戀比伯,學校裡也如此。
然後經紀團隊和很多狗仔記者在網上瘋狂編造比伯一百條語錄這樣的雞湯,頗有對青少年粉絲洗腦功效,為此吉米秀諷刺這種現象上街採訪青少年在面對假新聞比伯獵殺海豹寢其皮有何看法的時候,80%受訪者表示只要是比伯做的就是有道理。
所以這和很多年以前掀起的豔照門風波為何會越演越烈的道理一樣,在熒幕上塑造清純形象作為賣點並不妨礙其私生活混亂,但是任何訪談和娛樂節目都勵志並宣揚青春友誼,突然拋出豔照分手等照片,這些私生活照片本身並不應該是譴責明星的理由。但作為其形象定位和受眾主題是廣大學生和未成年的時候,這是家長所不能容忍的。
美國教育雖然對性教育的普及度高於中國,教導要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但並不意味未成年可以吸毒抽大麻進行性愛扒。很多美國家長對於子女的管教遠沒有國內一些雞湯文寫的多麼邪乎,都為父母,管理孩子並不希望其過早涉及成年人的生活。所以在抨擊比伯很多負面醜聞的主要就是抽大麻抽菸和性愛招妓。
父母會對青少年喜歡並迷戀明星沒有什麼值得反對的念頭,但如果迷戀的明星變成負面新聞纏身吸毒飛葉子招妓進監獄,小孩還覺得明星說的都是對的,你們都不要管我,這是我的權利。任何父母對管教孩子的無力都會轉嫁到明星身上,誰還會在乎你的新聞是真是假?畢竟石頭落下帶起的漣漪,這個漣漪有多大,石頭自己也有故意炒作的嫌疑之下,對他的抵制和反感肯定會火上澆油。再加上很多記者對比伯的採訪裡,比伯本身並不謹言慎行,狗仔就是要故意惹怒你造成話點,好比你要是沒有準確信息我就弄死你之類的,大家不會樂呵一笑覺得你還是個孩子。
反過來講,美國的自由言論和刻薄推特上抨擊的都讓旁人覺得惡毒無比,倒是沒有鋪天蓋地用他還是個孩子來反駁。倒是國內一些都成年的不能再成年的人,還在用他還是個孩子,她還小來開脫。這年頭,自從小時代網上罵戰開始,年輕似乎就是任何行為的藉口。毒死室友的也是,開車撞人拖行警察的也是,騙自己的朋友並姦殺的也是,這種我年輕所以我的惡毒都可以被原諒的想法,讓我想起了那個剪斷擦大樓外牆玻璃員工安全繩的小孩,似乎紅撲撲的毒蘋果的理所當然感,真是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