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即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
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後,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許多交響作品裡都會用《卡農》的技巧部分,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等。
如今最廣為流傳的《卡農》由德國作曲家約翰·帕赫貝爾作於1680年,他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
約翰·帕赫貝爾,(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3日),德國著名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管風琴家,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當高。他的作品對巴赫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巴赫的哥哥曾在他門下學習。可惜他的作品多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沒在德國各地圖書館內。
卡農的版本很多。我在視頻中演奏的版本由Kelly Valleau編配,亮點是以C大調的指法編配,變調夾夾到2品,使得轉換為D大調卡農。該版本是我認為繼JERRY C之後,最好的吉他卡農版本,也是木吉他指彈卡農最好的版本,沒有那麼多高潮起伏,但在看似反覆平常的旋律進行中,卻蘊含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