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分享——《Canon in D Major (D大調卡農) 》

2021-02-19 MEISHI美視 馬主想建一涼棚

    早上好!今9月17日星期二。

    我每天都是利用我業餘的時間,一字一句點點滴滴編寫的音樂和述評,並單發給你了…你只要都聽了都看了我就很欣慰!

    這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約翰·帕赫貝爾最著名的作品。作於約1680年,339年後的今天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古典音樂,學音樂和學作曲必研究的作品之一。

序文:

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古典音樂:

《Canon in D Major (D大調卡農) 》

卡農其實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

    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和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

    不變的大提琴旋律象徵著時間,而三把小提琴分別象徵三類人——現在的人,逝去的人和新生的人;這三類人相互羈絆,但又無法謀面——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作曲家在這裡表達的就是那種追思懷念、時空轉換的意境。三個聲部輪換,代表活著、新生和逝去的三個人。然而,到了曲末三者的旋律達到了統一 ;即在時空的最末端,三者得到了重逢和相遇,同時也給了生者以希望。

   《帕赫貝爾的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卡農)。因為有一部美國1980年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 它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

    卡農是採用對位法則寫就的曲子,由一個旋律起,循環往復,節奏和音量逐漸加快、加強,在不知不覺中音樂在同樣的旋律中升了一個八度,然後又巧妙的回覆,最後達到高潮。全曲扣人心弦,一氣呵成。用鋼琴演奏復調音樂是需要很高水平的。

    今天我再給好友們講述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約翰·帕赫貝爾在他十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他彈琴,耳濡目染的他也學會了鋼琴。在他們旁邊的小鎮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芭芭拉·蓋布倫。家了有錢有勢,芭芭拉·蓋布倫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但自從到教堂聽了約翰·帕赫貝爾彈琴,就愛上了他。

    很多有錢人上門向芭芭拉·蓋布倫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芭芭拉·蓋布倫心裡只喜歡約翰·帕赫貝爾。但女孩子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她一直不敢向約翰·帕赫貝爾表白,後來她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約翰·帕赫貝爾那裡學鋼琴,她對約翰·帕赫貝爾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約翰·帕赫貝爾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芭芭拉·蓋布倫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經歷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約翰·帕赫貝爾一再的責罵,芭芭拉·蓋布倫心裡委屈,但還是一直跟著約翰·帕赫貝爾希望約翰·帕赫貝爾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約翰·帕赫貝爾對芭芭拉·蓋布倫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鋼琴。」芭芭拉·蓋布倫聽後說:「不要說我不行!帕赫貝爾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第一名的!」

    在芭芭拉·蓋布倫的鎮上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半年裡,芭芭拉·蓋布倫餓了就叫家裡的傭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這睡一會。半年一轉眼就過去了芭芭拉·蓋布倫參加了比賽,之後果真的拿了獎。芭芭拉·蓋布倫想拿這個獎盃去找約翰·帕赫貝爾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約翰·帕赫貝爾的時候,約翰·帕赫貝爾已經不在了。

    

    當時戰亂,約翰·帕赫貝爾被徵去打仗了,芭芭拉·蓋布倫知道後,說:「我等他回來」. 就這樣,芭芭拉·蓋布倫等了約翰·帕赫貝爾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芭芭拉·蓋布倫,村長的兒子很清楚芭芭拉·蓋布倫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碎屍體。說就是約翰·帕赫貝爾。約翰·帕赫貝爾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芭芭拉·蓋布倫相信約翰·帕赫貝爾真的已經死了,趴在"約翰·帕赫貝爾"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芭芭拉·蓋布倫提親,芭芭拉·蓋布倫沒有理睬。在3天後的晚上,在當時約翰·帕赫貝爾教芭芭拉·蓋布倫鋼琴旁芭芭拉·蓋布倫割腕自殺了。

    約翰·帕赫貝爾在芭芭拉·蓋布倫離開的半年裡,他發現沒有芭芭拉·蓋布倫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約翰·帕赫貝爾在芭芭拉·蓋布倫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上了芭芭拉·蓋布倫。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的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寫一首歌,做為向芭芭拉·蓋布倫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次想到心裡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芭芭拉·蓋布倫,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值得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的2/3。在芭芭拉·蓋布倫自殺後了第2個月,約翰·帕赫貝爾回到了村裡。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芭芭拉·蓋布倫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他找到了芭芭拉·蓋布倫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裡人都不肯告訴約翰·帕赫貝爾,之後的一次禮拜上約翰·帕赫貝爾招集本村和芭芭拉·蓋布倫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D Major)」。

    演奏後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不落淚的。就在那天晚上,約翰·帕赫貝爾在那個教堂鋼琴旁以同樣割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分享【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Pachelbel's Canon約翰·帕赫貝爾最著名的作品。約作於1680年】

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古典音樂:

《Canon in D (1997 - Remaster)D大調卡農》

    由VA歐美群星有聲雜誌選入並編進《100 Best Relaxing Classics》專輯中於2007-4-23日出版發行。

MEISHI美視

馬主想建一涼棚  

2019-9-17

MHBC作品序號0997

關注公眾號「MEISHI美視馬主想建一涼棚」分享更多好音樂。

相關焦點

  • 福利譜《Canon in D》--鋼琴獨奏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願意為「規律」。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給人以一個神聖的意境。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復調音樂。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
  • 《Canon in D》D大調卡農指彈吉他譜 附視頻示範【完形吉他】出品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即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
  • D大調卡農 | 穿行於音樂與愛情之間
    巴洛克音樂通常有一個清晰的、有驅動力的低音線條。在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1690年)中,我們清晰地捕捉到它的低音線條。這是一首被賦予特別意義的作品——生死相隨的愛情絕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 D大調 卡農《Canon》 鋼琴獨奏 樂譜&試聽
    《卡農》(Canon)的作者,德國作曲家帕赫貝爾(Pachelbel,1653-1706),是巴洛克時期相當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影響了音樂之父巴赫
  • 重磅開票丨《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
    音樂作品《D大調卡農》 曾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通過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是現今為止最受全世界人們喜愛的古典音樂作品,被改編成現代樂曲後,曾稱霸美國公告牌流行音樂排行榜長達百周以上。據金氏世界紀錄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重新演繹並出版的《卡農》版本達2000餘種!而實際上,《卡農》僅僅是一首全長僅5分鐘左右的音樂小品,但它卻帶來了327年的奇蹟,而且還會經久彌新。
  • 【入門】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與吉格舞曲》
    但是,一旦提到他的「成名」作品,相信大家都會感到無比親切和熟悉,那就是——《D大調卡農》!「卡農」不是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即「輪唱」。多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甚至還有人為之編寫了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但是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試想:多於兩個聲部的怎麼解釋呢?)
  • D大調卡農」-約翰·帕赫貝爾-原版經典之作
    鋼琴小提琴合奏《卡農》 D大調卡農 D大調卡農 - 琴譜同步版 音頻 鋼琴版
  • 看看D大調音樂協會!!
    上大學怎麼能不玩音樂?我們是D大調音樂協會、D大調不僅僅是音樂協會、D大調推車協會、D大調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做不出來協會我們熱愛音樂我們熱愛現場一屆一屆的老毒瘤們帶來過很多精彩的演出也帶走了很多樂隊但是他們留下來的寶藏你們準備好接住了嗎?
  • 最動聽的一版D大調卡農!
    今天聽到一曲D調卡農,簡直無法用語形容音樂之美!這位大師叫Per-Olov Kindgren,我查了一下他的資料是:瑞典音樂家,作曲家和古典吉他大師,與於1976年考入瑞典皇家音樂學院,自創過不少吉他曲,演奏風格如行雲流水,音色迷人。今天聽的就是他演奏的我們所熟悉的D大調卡農,每一個音符都像會說話的孩子一樣,在你面前跳躍嬉戲。
  • 福利丨愛樂匯·「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即將開演!門票免費領!
    愛樂匯《D大調卡農》古典音樂會9月15日
  • 明日上演 ||「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
    《D大調卡農》,曾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通過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它是現今為止最受全世界人們喜愛的古典音樂作品,被改編成現代樂曲後,曾稱霸美國公告牌流行音樂排行榜 長達百周以上。據金氏世界紀錄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重新演繹並出版的《卡農》版本達2000餘種!而實際上,《卡農》僅僅是一首全長僅5分鐘左右的音樂小品,但它卻帶來了327年的奇蹟,而且還會經久彌新。
  • 明日上演||「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
    一曲卡農,穿越了300餘年時光,2000多種版本都深受全世界人們喜愛!本場音樂會除了呈現了經典帕赫貝爾的作品《D大調卡農》的獨奏版和樂隊版,愛樂匯輕音樂團還將為樂迷現場演奏經過作曲大師重新編配的浪漫經典曲目,這臺音樂會在曲目的選擇上豐富多彩,如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旋律非常古典、優雅,略帶一絲悽美之感的英國民謠《綠袖子》等等。可謂一舉囊括了不同時期、各種題材、風格迥異的經典音樂。
  • 劇院小科普 | 《卡農》大合輯,拿走不謝!
    卡農(canon)起源於義大利與法國,約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卡農的名稱最早作「caccia」,古法語作「canon」,故一般認為其稱謂來源於古法語,意思是「依靠」... (這一古法語的「canon」從語源上說來自於德文的「kanon」,意為「規律、法則」,因此一般認為卡農的原意為「規律」。)在16世紀才正式用卡農這個詞來描述這樣的一個音樂形式。
  • 《卡農》弦樂六重奏
    >>>分享是一種美德,轉載是一種智慧!在卡農中最廣泛為現代人所知的是約翰·巴哈貝爾(JohannPachelbel,1653~1706)創作的《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作的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Canonandgigue,for3violins&BassoContinuoinDmajor,T.337),作品編號:T.337。
  • 百聽不厭的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
    帕赫貝爾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當時他是相當激進的作曲家,在世所寫的管風琴和鍵盤音樂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創作領域,在新教宗教音樂創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當高,可惜他的作品多都未能獲得妥善保存,更有部份依然淹沒在德國各地圖書館內。  帕赫貝爾從小就展露對於知識追求的興趣,尤其是音樂。他在聖羅倫茲(St.
  • 百聽不厭的《卡農》,內含吉他譜
    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原意為「規律」,是一種作曲技法。這種音樂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給人以一個神聖的意境。現在,我們經常聽到的卡農是德國作曲家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
  • 《Canon In D卡農》音樂會 ▏致敬經典,顛覆演繹,聆聽現場給你難忘的聽覺震撼
    卡農可以說是流傳最為廣泛的鋼琴曲之一,很多人認為卡農是一首曲子,然而事實上,卡農只是一種音樂體裁,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
  • 都市傳說中的禁曲: D小調卡農
    這幾首禁曲也不是秘密了,所以上網找數據也是找得到,但是原曲卻是消失在地表上,現在聽到的都是後來的人自行編曲,跟原曲不同。因為這些歌太有名了,所以筆者不多加介紹,反而有一首被撒旦詛咒的世界名曲被忽略了,它就是知名卡農。 卡農,Canon in D,是個輕快的曲子,但是為何說到被詛咒呢?
  • 史溫格歌手深情演繹《D大調卡農》(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
    >
  • 每期音樂推薦——《卡農》,最經典的鋼琴曲!
    代表作品今天我們最熟悉的卡農作品乃是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的《D大調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Pachelbel's Canon)。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