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今9月17日星期二。
我每天都是利用我業餘的時間,一字一句點點滴滴編寫的音樂和述評,並單發給你了…你只要都聽了都看了我就很欣慰!
這是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約翰·帕赫貝爾最著名的作品。作於約1680年,339年後的今天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古典音樂,學音樂和學作曲必研究的作品之一。
序文:
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古典音樂:
《Canon in D Major (D大調卡農) 》
卡農其實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
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和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
不變的大提琴旋律象徵著時間,而三把小提琴分別象徵三類人——現在的人,逝去的人和新生的人;這三類人相互羈絆,但又無法謀面——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作曲家在這裡表達的就是那種追思懷念、時空轉換的意境。三個聲部輪換,代表活著、新生和逝去的三個人。然而,到了曲末三者的旋律達到了統一 ;即在時空的最末端,三者得到了重逢和相遇,同時也給了生者以希望。
《帕赫貝爾的卡農》《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卡農)。因為有一部美國1980年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
卡農Canon~復調音樂的一種, 它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
卡農是採用對位法則寫就的曲子,由一個旋律起,循環往復,節奏和音量逐漸加快、加強,在不知不覺中音樂在同樣的旋律中升了一個八度,然後又巧妙的回覆,最後達到高潮。全曲扣人心弦,一氣呵成。用鋼琴演奏復調音樂是需要很高水平的。
今天我再給好友們講述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這是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約翰·帕赫貝爾在他十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他彈琴,耳濡目染的他也學會了鋼琴。在他們旁邊的小鎮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芭芭拉·蓋布倫。家了有錢有勢,芭芭拉·蓋布倫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但自從到教堂聽了約翰·帕赫貝爾彈琴,就愛上了他。
很多有錢人上門向芭芭拉·蓋布倫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芭芭拉·蓋布倫心裡只喜歡約翰·帕赫貝爾。但女孩子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她一直不敢向約翰·帕赫貝爾表白,後來她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約翰·帕赫貝爾那裡學鋼琴,她對約翰·帕赫貝爾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約翰·帕赫貝爾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芭芭拉·蓋布倫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經歷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約翰·帕赫貝爾一再的責罵,芭芭拉·蓋布倫心裡委屈,但還是一直跟著約翰·帕赫貝爾希望約翰·帕赫貝爾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終於有一天約翰·帕赫貝爾對芭芭拉·蓋布倫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鋼琴。」芭芭拉·蓋布倫聽後說:「不要說我不行!帕赫貝爾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第一名的!」
在芭芭拉·蓋布倫的鎮上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半年裡,芭芭拉·蓋布倫餓了就叫家裡的傭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這睡一會。半年一轉眼就過去了芭芭拉·蓋布倫參加了比賽,之後果真的拿了獎。芭芭拉·蓋布倫想拿這個獎盃去找約翰·帕赫貝爾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約翰·帕赫貝爾的時候,約翰·帕赫貝爾已經不在了。
當時戰亂,約翰·帕赫貝爾被徵去打仗了,芭芭拉·蓋布倫知道後,說:「我等他回來」. 就這樣,芭芭拉·蓋布倫等了約翰·帕赫貝爾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芭芭拉·蓋布倫,村長的兒子很清楚芭芭拉·蓋布倫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碎屍體。說就是約翰·帕赫貝爾。約翰·帕赫貝爾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芭芭拉·蓋布倫相信約翰·帕赫貝爾真的已經死了,趴在"約翰·帕赫貝爾"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芭芭拉·蓋布倫提親,芭芭拉·蓋布倫沒有理睬。在3天後的晚上,在當時約翰·帕赫貝爾教芭芭拉·蓋布倫鋼琴旁芭芭拉·蓋布倫割腕自殺了。
約翰·帕赫貝爾在芭芭拉·蓋布倫離開的半年裡,他發現沒有芭芭拉·蓋布倫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約翰·帕赫貝爾在芭芭拉·蓋布倫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上了芭芭拉·蓋布倫。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的對她的喜歡,當時他準備寫一首歌,做為向芭芭拉·蓋布倫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次想到心裡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芭芭拉·蓋布倫,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值得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的2/3。在芭芭拉·蓋布倫自殺後了第2個月,約翰·帕赫貝爾回到了村裡。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芭芭拉·蓋布倫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他找到了芭芭拉·蓋布倫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裡人都不肯告訴約翰·帕赫貝爾,之後的一次禮拜上約翰·帕赫貝爾招集本村和芭芭拉·蓋布倫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D Major)」。
演奏後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不落淚的。就在那天晚上,約翰·帕赫貝爾在那個教堂鋼琴旁以同樣割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分享【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Pachelbel's Canon約翰·帕赫貝爾最著名的作品。約作於1680年】
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古典音樂:
《Canon in D (1997 - Remaster)D大調卡農》
由VA歐美群星有聲雜誌選入並編進《100 Best Relaxing Classics》專輯中於2007-4-23日出版發行。
MEISHI美視
馬主想建一涼棚
2019-9-17
MHBC作品序號0997
關注公眾號「MEISHI美視馬主想建一涼棚」分享更多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