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卡農 | 穿行於音樂與愛情之間

2021-02-28 古典音樂

文 | 莫敏妮

當我們聽音樂時,大多數人很自然地集中在音樂的最高聲部,它通常也是旋律的所在聲部。那些在伴奏襯託下的高音唱段,正「翩若驚鴻,婉若遊龍」般前進。然而,聽音樂並非那麼簡單,你還應聆聽更多。向前運動的旋律為音樂提供了一種抒情的聲音,節奏給予這種聲音以活力。如果沒有節奏施以動力,旋律就會像中世紀的聖詠,無起伏激情。如果沒有和弦陪襯,旋律就像失去色彩的黑白世界。

聽旋律很重要,但第二重要的就是聽低音,它在一種類似隱蔽的世界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低音承載著和弦並且決定和聲的走向,這一點比旋律更重要。和聲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是協和一致的意思。「大海揚波作和聲」是一句非常美的關於和聲的歌詞。大自然天籟之音就是和聲,它們就像呼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春天河水般起伏的蛙鳴聲,夏天麥浪翻滾蟬聲漸起,秋天月下吟蟲啾啾,冬天風聲蕭瑟流水嗚咽。這些存在震撼而美麗。當和聲特別運用於音樂時,它被看作是為旋律提供支撐和豐富性的伴奏之聲,為旋律增加了深度和豐滿,就像繪畫中的透視深度為這種藝術增加了豐富的背景那樣。

我們來聽低音旋律與和聲。講起被低音吸引的經歷,有一段十分深刻,是在習拉赫瑪尼諾夫的一首作品中,能極致地感受到一種水流暗湧之中的浪聲,真的太美。拉赫瑪尼諾夫音樂的典型風格,其中之一便是頻繁使用低音。我們去到更久遠的巴洛克年代,探尋低音的魅力。巴洛克音樂通常有一個清晰的、有驅動力的低音線條。在約翰·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1690年)中,我們清晰地捕捉到它的低音線條。這是一首被賦予特別意義的作品——生死相隨的愛情絕唱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D大調卡農》編制由三把小提琴以及數字低音組成,原本是一首D大調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創作的卡農和吉格。它有四個聲部,低聲部及其上方的三個聲部裡,有一首卡農。樂譜也是一種神秘的符號學,我們探究樂譜和聆聽,就可以看到作曲家在《D大調卡農》裡出色地創作了一首單獨的低聲部,它平靜、緩慢、勻速運動著。這個低音支撐著上面展開的卡農。就像大多數低聲部那樣,這裡的最低聲部建立了位於它的每個音高上方的和聲基礎。低音聲部從一個音高到另一個音高的變化可能標誌著和弦的變化。你如果抓住低音線條,聽懂了,現代硬派搖滾音樂大概也不在話下,因為你將懂得跟隨電貝司的低音,辨別和弦的變化發展。之所以說《D大調卡農》被玩壞了,是因為其和弦變化不斷地反覆被現代搖滾樂模仿所致。

作品一開始,低聲部以兩小節八個音型首先進入,然後是三個聲部的小提琴卡農(輪唱)依次展開。低聲部如河水般蜿蜒流動,從頭到尾重複了二十八次同樣的八個音。一直聽到這部作品的結尾,帕赫貝爾始終沒有變化過他的低音與和聲音型,卡農則連續不斷地反覆低音線條,這在古典音樂中是不常見的。我們再理解一下「卡農」這個音樂術語。古老的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在復調的模仿對位中,如果跟隨的聲部完全準確地重複主要聲部所唱所奏的主題,便產生了一個卡農(canon)。曲子後部還加上一首快速的蘇格蘭吉格舞曲,形成對比,突出音樂表現力。帕赫貝爾之後的巴赫又以格律的形式發展了吉格,由此我們有幸聽到更多壯麗的吉格。

17世紀德國的約翰·帕赫貝爾是巴赫之前最重要的管風琴演奏家之一。其時,義大利文藝復興歌劇的華麗和貴族化傾向代表著巴洛克藝術風格,風靡歐洲。在德國各處以及布拉格和維也納等地,音樂事業極為繁榮。帕赫貝爾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南德和義大利等地的天主教作曲家所寫的宗教音樂,他的《D大調卡農》採用迴旋曲式寫作,有無窮動音樂元素,夾雜著一絲義大利式的浪漫,我們能在卡農裡聽出憂傷,在憂傷中找尋希望。

隱藏在《D大調卡農》背後的是約翰·帕赫貝爾的悽美故事,這首卡農是他為悼念亡妻而作。多少語言都無法排解人類生命的痛苦,惟有卡農在迴旋,在苦戀。喪妻之痛,同時代的音樂家有巴赫和桑德·哥倫布。巴赫的《恰空》也暗藏了他自己和亡妻Maria名字的字母,而這些字母相對應的音符音名,構成了恰空當中潛伏的一條旋律線。桑德·哥倫布則過著恍如隔世的生活,法國電影《日出時讓悲傷終結》鏡頭下,他經常陷入長久的沉默。每當他撥動維奧爾琴時,妻子的倩影便會浮現面前。那些穿行於池塘夜色燈芯草之上的寂寥時光,如法國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萊《鳥》中的詩句,憂思和風雨摻進這種純淨中:

我劃著小舟,穿行在漂浮的燈心草之間,

到了一個僻靜的地點。

誰也不知道我在這兒,就連鳥兒也不知道。

想到這一點,我喜不自勝。

陪伴我身邊的,只有靜水中我的倒影。

「生死相隨」的卡農沒有逾越,只有忠實追隨。由於其「從一而終」的守持,被賦予最神聖色彩。它從輝煌的巴洛克時期,不慌不忙地走過寧靜高雅的古典時期,又邁步走過大開大闔的浪漫主義時期,來到當今,仍具有理性精神與感性色彩。籍此卡農戀歌,後世誕生了很多因音樂而精彩的故事。由於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理性忍隱,並不適宜大抒情,那些綿延不絕的男女浪漫情事,在此省略一萬字。我們相信,真正的感情細水長流,月月年年,地老天荒。

相關焦點

  • 音樂分享——《Canon in D Major (D大調卡農) 》
    序文:德國巴洛克時代後期古典音樂:《Canon in D Major (D大調卡農) 》卡農其實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    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和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
  • D大調卡農」-約翰·帕赫貝爾-原版經典之作
    鋼琴小提琴合奏《卡農》 D大調卡農 D大調卡農 - 琴譜同步版 音頻 鋼琴版
  • 【入門】帕海貝爾《D大調卡農與吉格舞曲》
    但是,一旦提到他的「成名」作品,相信大家都會感到無比親切和熟悉,那就是——《D大調卡農》!「卡農」不是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即「輪唱」。多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甚至還有人為之編寫了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但是顯然是站不住腳的,試想:多於兩個聲部的怎麼解釋呢?)
  • 最動聽的一版D大調卡農!
    今天聽到一曲D調卡農,簡直無法用語形容音樂之美!這位大師叫Per-Olov Kindgren,我查了一下他的資料是:瑞典音樂家,作曲家和古典吉他大師,與於1976年考入瑞典皇家音樂學院,自創過不少吉他曲,演奏風格如行雲流水,音色迷人。今天聽的就是他演奏的我們所熟悉的D大調卡農,每一個音符都像會說話的孩子一樣,在你面前跳躍嬉戲。
  • D大調 卡農《Canon》 鋼琴獨奏 樂譜&試聽
    《卡農》(Canon)的作者,德國作曲家帕赫貝爾(Pachelbel,1653-1706),是巴洛克時期相當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影響了音樂之父巴赫
  • 《Canon in D》D大調卡農指彈吉他譜 附視頻示範【完形吉他】出品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即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
  • 看看D大調音樂協會!!
    上大學怎麼能不玩音樂?我們是D大調音樂協會、D大調不僅僅是音樂協會、D大調推車協會、D大調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我們做不出來協會我們熱愛音樂我們熱愛現場一屆一屆的老毒瘤們帶來過很多精彩的演出也帶走了很多樂隊但是他們留下來的寶藏你們準備好接住了嗎?
  • 【音樂欣賞--全世界最好聽的卡農10個版本大集合】經常聽卡農,你可知道卡農背後的含義?(內含卡農鋼琴曲譜)
    這位德國作曲家用義大利賦予的靈感,將無窮動音樂的元素織入,同一旋律卻以不同高度在各聲部出現,此起彼落如湧動春潮連續模仿。於是,這悠揚的旋律,在300年的芳華流轉間縱情歡歌,肆意渲染,迷醉忘返於時間倉皇流失的感應,把每一位聽眾帶離處境,未曾設防地依戀一場彼岸邊緣的舞蹈。 卡農般的愛情故事 Pachelbel(卡農的作者),德國人。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
  • 重磅開票丨《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
    音樂作品《D大調卡農》 曾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通過人造衛星送入太空。是現今為止最受全世界人們喜愛的古典音樂作品,被改編成現代樂曲後,曾稱霸美國公告牌流行音樂排行榜長達百周以上。據金氏世界紀錄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重新演繹並出版的《卡農》版本達2000餘種!而實際上,《卡農》僅僅是一首全長僅5分鐘左右的音樂小品,但它卻帶來了327年的奇蹟,而且還會經久彌新。
  • 卡農
    因為聆聽卡農;當年年輕的帕卡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準確地說,作為一種曲式名稱,卡農並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 五個經典版本的《卡農》
    《我的野蠻女友》中的經典配樂《卡農》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實際上這首曲子的創作時間早在1678年至1690年之間,距今已經超過了330年,而且作者與我們這幾期經常討論的西方音樂之父巴赫還有一些師承關係。
  • 一首非常適合在婚禮上放的音樂——《卡農》
    喜歡《卡農》的人很多,它給人的感覺就是悠揚婉轉,這首歌在婚禮中用到的最多,它表達的意思有浪漫,勵志,放鬆……被世人所熟悉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卡貝爾, 1653-1706)的《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調卡農)。
  • 【音樂百科】人盡皆知的《卡農》——是我們想像中浪漫的愛情故事嗎
    》是有史以來幾乎人盡皆知著名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但卻很少有人了解這首曲子背後的故事。這首曲子很簡單,只是用三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把八小節的旋律重複了28次,但約翰·帕卡貝爾的《D大調卡農》卻越發受人歡迎,成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很難想像曾經有段時期,這首音樂在婚禮上並非那樣受人歡迎。但實際上,人們對帕卡貝爾最著名的作品知之甚少。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創作這首作品的確切時間,有人說是大約在1680年它才誕生。
  • 明日上演 ||「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
    《D大調卡農》,曾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通過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它是現今為止最受全世界人們喜愛的古典音樂作品,被改編成現代樂曲後,曾稱霸美國公告牌流行音樂排行榜 長達百周以上。據金氏世界紀錄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重新演繹並出版的《卡農》版本達2000餘種!而實際上,《卡農》僅僅是一首全長僅5分鐘左右的音樂小品,但它卻帶來了327年的奇蹟,而且還會經久彌新。
  • 你聽過《卡農》!可你知道這首歌背後感人的愛情故事嗎?
    卡農這麼受歡迎,大家知道它的背後有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嗎?讓我們聽著各種卡農,來細細品味它背後的故事。 卡農即Canon, 或者Kanon,也被翻譯為華音。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和賦格一樣是復調音樂的寫作技法之一,也是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法。
  • for Valentine 如卡農般愛你
    命運就是在你和所愛的人之間牽一座橋。愛,其實就是給喜歡你的人一個機會。——《我的野蠻女友》。# 每當聽到《卡農》就會想到電影裡的這個片段,手握玫瑰的車太賢,輕撫琴鍵的全智賢,滿滿的都是回憶。#< 我的野蠻女友 > 卡農片段用missZ的浪漫少女心給你們解讀一下卡農。
  • 帕赫貝爾的《卡農》是如何走紅的?
    無論你喜歡還是討厭它,巴哈貝爾(帕赫貝爾)的《D大調卡農》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但卻很少有人了解這首曲子背後的故事。Classic FM打破了這首永恆作品背後的神話。這首曲子很簡單,只是用三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把八小節的旋律重複了28次,但約翰·巴哈貝爾的《D大調卡農》卻越發受人歡迎,成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古典音樂作品之一。
  • 明日上演||「卡農-Canon In D」永恆經典名曲精選音樂會
    一曲卡農,穿越了300餘年時光,2000多種版本都深受全世界人們喜愛!本場音樂會除了呈現了經典帕赫貝爾的作品《D大調卡農》的獨奏版和樂隊版,愛樂匯輕音樂團還將為樂迷現場演奏經過作曲大師重新編配的浪漫經典曲目,這臺音樂會在曲目的選擇上豐富多彩,如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旋律非常古典、優雅,略帶一絲悽美之感的英國民謠《綠袖子》等等。可謂一舉囊括了不同時期、各種題材、風格迥異的經典音樂。
  • 世上最經典的古典音樂《卡農》—背後的故事
    D大調卡農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Canon in D(D大調卡農),三百年後魅力依舊,不僅是現代人最喜愛的器樂小品之一,也是電影電視廣告配樂的常客。 D大調卡農       巴哈貝爾的卡農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作的
  • 漲姿勢「卡農」到底是什麼?
    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複。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