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閃紅星】還原歷史真相:飛奪瀘定橋不是你知道的那樣

2021-02-13 國防時報排頭兵

【閃閃紅星】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還原歷史真相:飛奪瀘定橋不是你知道的那樣

安順場渡口資料圖。


安順場原名紫打地,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大渡河中遊,距石棉縣城10公裡。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間,這裡發生兩起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在安順場遭清軍圍追堵截而全軍覆沒;72年後的1935年5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長徵至安順場,由17勇士為先導的紅軍成功強渡大渡河,打破敵人的圍追堵截。

      強渡大渡河,是紅軍長徵中一次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行動,它打破了蔣介石妄圖讓紅軍「變成石達開第二」的夢想,開拓了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和紅軍北上的道路。長期以來,關於這一歷史事件,有不少親歷者、記者、作家和重訪長徵路的人士,寫出許多生動的故事,使強渡大渡河這一歷史 事件的記述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也出現了某些有違史實、添枝加葉或互相矛盾的差錯和訛傳。

      本文以50年前採訪強渡大渡河的親歷者所獲第一手史料為據,對一些失實和訛傳予以訂正和糾正,有助於還原歷史的真相——

      1957年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前夕,我作為解放軍報記者,曾訪問了親歷強渡大渡河戰鬥的楊得志上將、孫繼先中將、趙章成少將、李得才大校和多位參加過長徵的紅軍指戰員。他們向我講述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具體經過。在1957年7月27日《解放軍報》上發表了我採寫的訪問記。值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到來之際,我翻出50年前的訪問記錄,同時參照部分第一手資料加以整理,並對某些差錯予以訂正,希望有助於還原這一歷史事件的真相。

      過去,關於大渡河的電影和紀實作品中,存在著忽視集體領導,突出個人作用的傾向。實際情況是,遵義會議之後,黨中央(張聞天任總書記)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很注意發揮集體的智慧和作用,一切重大的軍事行動,都是經過集體研究決定的,不是個人可以指揮、調動一切的。過大渡河也是一樣。1935年5月1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按照遵義會議制定的在川西建立蘇區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決定繼續北上,搶渡大渡河,到川西與四方面軍會合。17日(一說為18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負責同志,又在四川禮州附近的鐵坑開會,討論行軍路線,決定放棄對西昌的圍攻,取道冕寧過彝民區,到安順場搶渡大渡河。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經會理、德昌、瀘沽抵達大渡河畔安順場。這條路線與72年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渡過金沙江後走的路線非常相似,而安順場一帶正是石達開全軍覆沒之地。

      在紅軍抵達大渡河前,蔣介石於5月中旬飛抵昆明,調動中央軍十餘萬人,川軍五六萬人,部署在大渡河畔堵截紅軍,並致電各軍稱:「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今共軍入此漢彝雜處、一線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險要、給養困難的絕地,必步石軍覆轍,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勳」。而紅軍也以紅軍不是石達開,要強渡大渡河,為全軍開闢勝利的道路,動員和鼓勵指戰員。5月22日,《紅星報》在《強渡大渡河的宣傳鼓動工作》中提出,「要以極迅速、堅決、勇猛、果敢的行動」,迅速強渡大渡河,配合紅四方面軍,實現「赤化川西北,創造新蘇區」的戰略方針。

      英勇善戰的紅一團,在團長楊得志、政委黎林率領下,作為全軍的先遣隊,擔負搶佔大渡河南岸安順場渡口的任務。經過一晝夜140多裡的急行軍,5月24日晚上到達距安順場十五裡的一個小村子。這時,在南岸守衛安順場渡口的敵人,是國民黨二十四軍彝務總指揮部營長賴執中,北岸是四川軍閥劉文輝的第五旅第七團韓槐楷營。韓營從南岸撤到北岸時,把南岸的渡河船隻、糧食全部集中到北岸,並在安順場滿街堆積柴草,準備放火燒盡民房,而賴執中是當地的惡霸地主,安順場的一大半房屋和財產是他家的,捨不得在紅軍到來之前就付之一炬。這時,紅一軍團參謀長左權率二師五團在大樹堡佯渡,並廣為散布我軍將由此過河,去攻打成都的消息。敵人以為紅軍可能走通富林的大道,一時半會兒到不了安順場。賴執中留下一隻準備逃命的木船,派一個班看守,又派部隊分頭在街上巡邏,守衛他的「公館」,自己睡起了大覺。

      晚上十點多鐘,楊得志找了幾個老鄉,剛剛摸清了敵人在安順場布防的情況,就接到先遣司令劉伯承和政委聶榮臻的命令,要紅一團連夜向安順場敵人發起突襲,奪取船隻,強渡過河。劉、聶首長親自向楊得志和一營營長孫繼先交代了戰鬥任務。一營三個連分三路向安順場逼近,這時已是深夜,多數敵人已經入睡,我軍從安順場東南面繞過一個敵堡,直插街心,迅速包圍了敵營部,不到三十分鐘,守軍全被我軍擊潰。在一營向安順場突進時,楊得志到路邊一間屋子裡,想找個老鄉了解情況,突然聽到一聲喊叫:「哪一個?」通信員一聽聲音不對,立即舉槍高喊:「不許動,繳槍不殺!」敵人乖乖地繳了槍,原來這是幾個管船的敵人。楊得志叫通訊員把俘虜送到一營去,要一營趕緊去找船。營長孫繼先命令二連連長熊尚林和指導員黃守義去河邊搜尋船隻。這時,幾個準備逃跑的敵人,剛剛乘船離開河岸,我軍發現後,立即向船頭打了一梭子機槍,幾個戰士邊跑邊跳入水中,敵人被迫把小船開了回來。

今日瀘定橋

歷史上的瀘定鐵索橋

      我軍繳獲了敵人留在河南岸唯一的一條小船後,劉伯承、聶榮臻趕到河邊,表揚了奪船的指戰員,找到一位四十多歲的老船工了解情況。楊得志站在河邊,用望遠鏡觀察對岸敵情。由於大渡河驚濤駭浪的咆哮聲掩蓋了南岸激烈的槍聲,北岸敵人還沒有發覺我軍已佔領安順場。兵貴神速!劉、聶首長和楊得志團長一起決定,立即組織部隊渡河,並把這個任務交給一營營長孫繼先。戰士們聽說要組織渡河奮勇隊,一下子圍住孫營長,爭先恐後要參加。孫繼先與楊得志商量後,決定集中在二連挑選隊員。開始選了十六個人。參軍不久才十六七歲的二連通信員陳萬清,哭著爭著要去,把劉、聶首長和楊團長都感動了。孫繼先決定加上陳萬清,一共十七個人。有的文章曾說是十八勇士,是不對的。

       但是,十七勇士的名字在各種記載中卻多有差錯。例如,當時《戰士》報上刊載的十七勇士名單中,把二連連長寫成熊上林,還有的書中寫成熊長林。據楊得志、孫繼先等同志說,應該是熊尚林。這說明,就是原始記載也可能有差錯。還有幾個勇士也有不同的寫法。上世紀八十年代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時,總政治部百科編輯室經過核查,最後認定的十七勇士名單是:二連連長熊尚林;二排排長羅會明;三班班長劉長發,副班長張表克,戰士張桂成、肖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四班班長郭世蒼,副班長張成球,戰士肖桂蘭、朱祥雲、謝良明、丁流民、陳萬清。

       5月25日上午九時,強渡大渡河戰鬥開始。十七勇士每人一支衝鋒搶,一支短搶,一把大刀,幾個手榴彈和作業工具,登上渡船,衝破急流巨浪,向對岸駛去。快要接近岸邊時,對岸的敵人突然烏壓壓地從山上衝下來,情勢十分危急。機槍排長李得才把兩隻袖子一擄:「你來吧!」他握緊機槍,「突突突……」幾個連射,掃向前排的敵人,另外幾挺機槍也一起向敵人掃射。早已瞄準對岸敵軍碉堡的炮兵連長趙章成,僅有的四門迫擊炮,只有四發炮彈,卻要打三個敵軍碉堡。他憑著多年的實戰經驗,「嗵!」第一發就擊中目標,接著又打中兩發,敵人不知我軍只有四發炮彈,一聽炮聲,立刻慌亂起來。十七勇士衝過一個個巨浪,接近了對岸,為了分散敵人的火力,劉伯承命令司號員一起吹衝鋒號,迷惑和威懾敵人。十七勇士一個個飛身下船,迅速佔領了渡口,為紅軍後續部隊渡河取得了立足點。

      1957年,我曾拿著十七勇士的名單,到解放軍總幹部部查閱檔案,但一無所獲。後來得知抗日戰爭期間,熊尚林在晉察冀犧牲了,其他十六勇士至今下落不明,但他們的英名已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將永世長存。

《戰士報》第186期載有《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等文和十七勇士及五個模範等名單 

       過去寫瀘定橋戰鬥的文章,多寫西岸紅四團的戰鬥情況。實際上,正如聶榮臻元帥所說:「這次勝利,是幾個部隊自覺地互相在戰術上密切配合,執行統一戰役計劃取得的結果。」

       十七勇士控制安順場對岸渡口後,小船返回,孫繼先營長乘第二船過河,楊得志團長乘第三船過河。5月26日上午10時,紅一團全部過了河,鞏固了灘頭陣地。但是安順場這裡水流湍急,不能架橋,大部隊不能只靠一條小船渡河。雖然後來又找到兩隻小船,劉伯承算了一下,小船往返一次要一個小時,照這樣的速度,全軍渡河要一個多月,這是形勢不允許的。這時,主持中央軍事工作的周恩來和毛澤東及紅軍總司令朱德都來到安順場。經過集體研究,由朱德向各軍團首長發出電令,決定兵分兩路,以紅一師(師長李聚奎)和軍委幹部團(團長陳賡)為右縱隊,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從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以紅二師(師長陳光)、一軍團指揮部和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為左縱隊,由林彪率領,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兩路縱隊夾河而上,協同奪取瀘定橋。由於大渡河在安順場向北拐了一個大彎,原來的河南、河北,變成了河西、河東。

      防守瀘定橋的是四川軍閥劉文輝的第四旅,旅長袁國瑞下轄38和11、10三個團。以李金山為團長的38團(缺一營),重點防守瀘定鐵索橋。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後,敵人大為震驚。劉文輝於5月27日曾親率警衛旅到前線指揮。蔣介石也嚴令追擊紅軍的中央軍薛嶽等部向大渡河前進。如果紅軍不能搶在敵人增防部隊到達之前奪取瀘定橋,我大渡河東西兩岸的部隊就可能被分割,因此必須與敵人爭時間、搶速度。劉伯承、聶榮臻率紅軍右縱隊渡河後,向瀘定橋急進。前進的道路崎嶇難行,左邊是河,右面是山,有的路在峭壁中間,有的又在河水裡面。5月27日,紅二團與據守瓦壩的敵一個團激戰數小時,將敵人擊潰。28日急行軍一百餘裡,翻越了一座上下有六十裡路的高山,到達有幾十戶人家的得託,傳說諸葛亮南徵時曾在這個小圩場駐紮。守敵有民團和在瓦壩被紅軍擊潰的殘敵百餘人,戰鬥不到半小時,即被我軍擊潰。29日,紅二團在地形險要的鐵絲溝,與憑險扼守的敵11團,進行了右縱隊最激烈的戰鬥。紅三團一部及時趕到投入戰鬥,將敵人擊潰,然後乘勝追擊,佔領了距瀘定城五十裡的敵旅部所在地龍八步,繼續向瀘定橋前進。

       與此同時,左縱隊以二師四團為前鋒,也在對岸向瀘定橋急進。從安順場到瀘定橋,全程320裡,左岸與右岸一樣,一面是懸崖陡壁,一面是奔騰咆哮的大渡河,河邊是坎坷不平的羊腸小道,王開湘團長和楊成武政委,率紅四團在27日早上從安順場出發,一面行軍,一面打仗,頭一天行程80餘裡。第二天凌晨,朱德電令左、右兩縱隊之先頭部隊,應於29日趕到瀘定橋。紅四團在清晨五點鐘從什月坪出發,急行軍趕到從安順場到瀘定橋的咽喉、上下各三四十裡的猛虎崗。敵人的一個營扼守著山頂的隘口,這時正巧大霧瀰漫,我軍利用大霧掩護,悄悄摸上山去,在接近敵陣地時,發起突然襲擊,一排排手榴彈的爆炸聲,震天響的喊殺聲和軍號聲,嚇得敵人膽戰心驚,倉皇潰逃。紅四團指戰員窮追猛打,一鼓氣追到敵團部和一個營駐紮的摩西,將敵人打散,繼續向瀘定橋前進。紅四團一天一夜急行軍240裡,於29日早上搶佔了瀘定橋的西橋頭。這時天已大亮,由於需要準備木板,同時,河東我軍還未到達瀘定橋,河西的紅四團與橋東的敵人處於對峙狀態。黃昏前,河東我軍趕到了瀘定橋。這時,紅四團組成的以二連連長廖大珠為隊長的突擊隊,在我軍火力掩護下向東橋頭髮起衝擊。

      瀘定橋共有十三根鐵索,九根鋪著木板作為橋面,兩邊各有兩根是護欄。有的回憶文章說:「敵人已經把橋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閃閃的十三根鐵鏈子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敵人為阻擋紅軍從瀘定橋上過河,確曾下令拆除橋板,但守橋的川軍是所謂「兩槍兵」,就是一支步槍,一支大煙槍,戰鬥力很差,拆橋板的速度也極其緩慢。他們只拆除了一部分橋板,紅軍就趕到了。

       關於突擊隊突擊前進的動作,有幾種回憶和描述,聶榮臻元帥在他的《紅一方面軍的長徵》一文中,和他題寫的《強渡大渡河瀘定橋的經過》紀念碑碑文中,記述的最為準確。他寫的是:突擊隊「冒著東岸敵人的火力封鎖,在鐵索橋上邊鋪門板邊匍匐射擊前進」,糾正了「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衝去」的描述。在突擊隊發起攻擊後,敵人在橋頭縱火,妄圖阻止我軍前進,這時東岸我軍也趕到了瀘定橋,很快將火撲滅,守橋敵人有的倉皇逃跑,有的被我軍消滅,兩岸紅軍在瀘定城勝利會師。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李維民,軍事科學院原軍史部副部長、少將  

編輯:姜雨亭

由國防時報創作,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的軍事遊戲:《無敵小兵》已經上線,供玩家下載試玩。玩家可點擊下方連結獲取邀請碼。

    下載安裝後,請在本公眾號右首頁註冊,即可登錄暢玩:「軍事遊戲」→註冊→填寫信息→註冊完成→登錄。

玩家對遊戲的意見及建議可通過本公眾號發送給我們,有精美好禮相送噢。


編輯:姜雨亭 張彥琳 

製圖:呂佳俊


相關焦點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紅軍生死存亡一戰終於勝利
    大渡河雖然只是岷江的一條支流,但豐富的水力、寬闊的河流、急促的水流,使它像以前湘江那樣,不能搭浮橋,只能靠船隻。於是,紅軍首先佔領了石棉縣安順場渡口,並把這裡作為渡河點。然而,此時紅軍面前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攻佔安順場後,紅軍戰士們已經搜尋過渡河的兩岸,僅找到一條船而已。
  • 飛奪瀘定橋被搬上大熒幕成動作巨製,電影《勇士》在甘孜開機啦!
    康巴傳媒(記者 楊珂 文/圖) 80年前,22名紅軍勇士迎著槍林彈雨,攀爬在鐵索橋上,以熱血忠魂創造出「飛奪瀘定橋《勇士》看點發布會上,寧海強介紹說,《勇士》將以紅軍長徵途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英雄史實為原型,生動刻畫出紅軍戰士的勇士之魂、勇士之情,展現勇士們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戰生死關口的非凡經歷。
  • 飛奪瀘定橋的紅4團,政委無人不知,團長為何默默無聞?
    其中最為關鍵也最為有名的當屬飛奪瀘定橋和攻佔天險臘子口。1935年5月25日,楊得志率領紅一團強渡大渡河成功。但當時紅軍手中只有幾條小木船,如果只靠這幾條小船過河的話,至少得一個月才能過完。當時敵情十分危急,根本就不允許紅軍這樣做。要想迅速渡過大渡河,就必須火速拿下瀘定橋。最終上級把這個艱巨的任務交個了紅四團。
  • 新編「閃閃的紅星」,漫述紅軍動人長徵情
    只不過,我和他的那段歲月,無法用簡單的詞語回憶,80年的光影穿梭,唯有那顆鮮豔的紅星,閃閃發光……第一話 瑞金初相識漸漸的,我知道了前行的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放苦難的日子,為了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最鮮豔的紅旗飄揚!第三話 瀘定橋誓言
  • 被誤解的《閃閃的紅星》
    不知道 被玷汙的鳥 的導演有沒有看過 閃閃的紅星。如果電影在150分鐘開槍時終止,那麼就是一版現代版 閃閃的紅星。恕我眼拙,在遊擊隊把小孩子送給德軍前,我完全不知道他猶太人的身份。頂多認為是個二戰捷克的浮世繪,甚至都沒想人性本惡。第二個點是被蘇聯正規軍救下,突然就有了閃閃的紅星的感覺。這孩子肯定會殺人的,只是憋著看殺誰,畢竟全片除了神父幾乎沒一個好人,觀眾情緒到了,恨不能砸一顆原子彈。
  • 昔日槍林彈雨中大渡河上的瀘定橋,現在是什麼樣子了
    瀘定因「飛奪瀘定橋」而聞名,其實很多著名的景區,如:「高萬丈」的二郎山、「蜀山之王」貢嘎山、秀麗的燕子溝以及AAAAA景區海螺溝,都在瀘定縣的轄區內。來到瀘定縣城,當然要去瞻仰大渡河上的瀘定橋了,看一看當年紅軍冒著槍林彈雨奪下的橋現在是什麼樣子了。看圖就知道為什麼必須要奪下這座橋了。
  • 飛奪瀘定橋勇士僅12人留名,紅色山河鑲嵌無名英雄的勳章
    瀘定橋,想必誰也不會陌生。圖註:紅四團團長黃開湘,帶隊打土城阻擊、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系中央紅軍紅徵中的刀尖。這位鋼澆鐵鑄的戰神於1935年10月突患傷寒,逝於陝北羅漢川。一生未留下照片,後人憑記憶為他畫了這張像。
  • 詳解電影《閃閃的紅星》的創作過程
    來源:《北京廣播報》周五版、故園懷舊(2018-1-21文章)等「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雄鷹展翅飛,哪怕風雨驟,……」「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這就是1974年10月1日公映的電影《閃閃的紅星》的插曲。
  • 閃閃的紅星,兒時偶像,我的第一頂軍帽
    我想,《小兵張嗄》、《小號手》、《閃閃的紅星》、《兩個小八路》、《雞毛信》、《新來的小石柱》、《向陽院的故事》等一定名列其中。如果問,哪一部兒童片老少皆宜,最受人喜愛,最影響一代一代兒童成長?答案一定是《閃閃的紅星》。如果問,那個時代最經典的兒童電影形象是誰?答案一定是潘冬子。
  • 長徵中,有紅一師的「大渡河17勇士」與紅二師「瀘定橋22勇士」!
    一個是紅二師紅四團的「飛奪瀘定橋」,共22人,指揮員是紅四團政委楊成武,曾任解放軍20兵團司令員、代總參謀長。紅一師和紅二師都是紅一軍團的兩支鐵軍,是嫡系中的嫡系,王牌中的王牌,後分別是解放軍193師和127師。
  • 瀘定橋300多年不倒給我們的啟示!當年咋建的?值得一看
    ,大家腦海中瞬間浮現的應該就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的英勇畫面了,小編至今都記得小時候看電影紅軍在鐵索的瀘定橋上用生命鋪路,迎著子彈飛奪瀘定橋的熱血片段,那些光輝的歲月和逝去的榮耀我們永遠不會忘懷,那麼瀘定橋13根鐵鏈重達40多噸,這在300多年前是如何做到的?
  • 電影《閃閃的紅星》故事,原型有許世友兒子,洪劍濤因膽小落選
    你姓潘, 叫潘冬子,你爸爸叫潘行義,你媽媽被火燒死了,對不對?!沒辦法,當年看過太多遍《閃閃的紅星》了,記得有一次全學校去看《媽媽再愛我一次》,結果在播放前還是先看一遍《閃閃的紅星》再看別的,因此同學們早就對這部電影的臺詞背得滾瓜爛熟了。
  • 46年前,一部《閃閃的紅星》讓「潘冬子」徵服全國觀眾,現怎樣了
    八一電影製片廠優秀導演李昂和李俊指導拍攝《閃閃的紅星》,這是一部歌頌抗戰時期中國光大兒童為革命、為新中國付出的紅色電影。1974年祝新運當時只有12歲,卻將《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 演繹地異常到位,因所飾演的角色深入人心,而被廣為人知。他飾演潘冬子實際上是傳奇將軍愛子許光,許光沒有炫父,祝新運成為火極一時的童星後也未曾洋洋自喜。祝新運不自滿,也不因童星光環阻礙他前進的腳步。
  • 赤化:鐫刻在歷史天空的閃閃紅星
    也許是造物主眷顧,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廣元這片熱土,以其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扼巴蜀咽喉,踞川北險地,寫就了無數蒼茫悠遠的人文傳奇,造就了許多巍峨奇險的自然景觀,巍巍然人稱「巴蜀金三角」。漫步廣元,無數的人間奇蹟讓你身心震撼,無論是一代女皇武則天,還是古樸溫情的昭化古城,又或者是那人頭攢動、「廣元女兒節,婦女遊河灣」的獨特人文景觀……無一不在述說著這「川北門戶」的獨特魅力。
  • 《閃閃的紅星》七位主演現狀
    《閃閃的紅星》是1974年拍攝的紅色電影,故事設定在1930年到1939年之間的中央蘇區,由於左傾的錯誤路線,中國工農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被迫長徵。潘冬子留守蘇區最後殺死了反動地主胡漢三,最後成長為一名紅軍戰士。
  • 46年過去,當年出演《閃閃的紅星》的小紅星「潘東子」怎麼樣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年少成名並不是一件好事。過早地暴露在大眾的視線裡,要頂著比別人大很多的壓力去做事情,去成長。難免會覺得喘不過氣,又或者從小生長在名利場內,也許會過早丟失本應該有的那份純真。但年少成名到底是好是壞,相信不同人的眼裡就會有不同的答案還有看法。
  • 《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演起了日本軍官,是不是顛覆你的想像
    仔細一瞧,原來就是當年演《閃閃的紅星》裡的潘冬子,這一下就讓我震驚了。這部46年前上映的電影,不能說僅僅是伴隨了我們80後、90後的成長,還是很多我們父輩的記憶,潘冬子的形象實在太深入人心了。潘冬子的扮演者叫祝新運,在他12歲的時候,八一製片廠正打算拍《閃閃的紅星》,可一直沒有找到潘冬子的合適人選。
  • 46年過去,當年出演《閃閃的紅星》的小紅星"潘冬子"怎麼樣了?
    曾經在《閃閃的紅星》中飾演"潘冬子"的小紅星就是如張愛玲所說"早早的便出名了"。如今,46年過去了,當年出演《閃閃的紅星》的小紅星"潘冬子"怎麼樣了呢?
  • 江西浮梁:尋找電影《閃閃的紅星》外景拍攝地之旅
    30多年前,《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紅遍大江南北,給那一代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兒時記憶。歌詞「小小竹排,江中遊……」家喻戶曉,歌曲一直傳唱至今。電影裡「小小竹排,江中遊」那些個美好的畫面,時常會在我腦海裡閃現。歌詞裡的「江」是哪條江?在哪裡?現在怎麼樣了?還是電影裡的老模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