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超級有血性 來源:獨俠客
按: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紀念日。90年歷史滄桑、風雲激蕩;90年英雄輩出、情深意長。在90年風雨徵程中,多少壯懷激烈事、視死忽如歸。近期,本號將陸續介紹我軍系列經典戰役戰例,向光榮而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致敬!
瀘定橋,想必誰也不會陌生。
它始建於清康熙時期,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大渡河上,系川蜀入藏的重要通道,橋長103米,寬3米,由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
發生在82年前的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之戰,打開了紅軍長徵北上抗日的通道,給幾代中國人留下了神話般的記憶。
(一)
圖註:紅四團團長黃開湘,帶隊打土城阻擊、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系中央紅軍紅徵中的刀尖。這位鋼澆鐵鑄的戰神於1935年10月突患傷寒,逝於陝北羅漢川。一生未留下照片,後人憑記憶為他畫了這張像。
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聶榮臻籤署的飛奪瀘定橋作戰命令:
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速度的行軍力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偉大的任務。你們要在這次戰鬥中突破過去奪取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裡的紀錄。你們是火線上的英雄,紅軍中模範,相信你們一定能夠完成此一任務。我們準備祝賀你們的勝利。
(二)
(三)
16時,總攻開始,全團的司號員集中起來吹衝鋒號,所有的武器一齊向對岸敵人開火。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谷。廖大珠帶領22名勇士手持衝鋒鎗,背挎馬刀,腰纏手榴彈,衝在前面。王支才連長率後續戰士攜帶武器,肩扛木板衝在前面。
面對氣勢如虹的紅軍指戰員,敵人膽怯了,企圖燒毀橋頭堡。熊熊的火焰燃起來了,楊成武和黃開湘高聲大喊:「同志們!關鍵時刻到了,衝進去呀!遲疑不得!」這喊聲給了橋上22名勇士力量,在洪亮的衝鋒號中,戰士們不顧一切衝進火海。
敵人拼命反撲,眼看22名勇士彈藥拼光、難以支撐之際,王支才帶三連衝了過來。隨後,黃開湘和楊成武帶後續部隊過了橋。
經過2個小時的激戰,紅四團於黃昏時分佔領了瀘定橋。
5月31日,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朱德等領導人從鐵索橋跨過大渡河時,毛澤東現場聽了匯報,不顧鐵索晃動,俯視大渡河激流,站立良久,說:「這裡應該豎一塊碑。」
(四)
可是,關於22名勇士的名字和身份,戰後卻一時難以查證。
羅華生將軍回憶:當年那22位勇士,都是臨時從各連隊抽調組成的敢死隊。戰事緊急,他們相互之間,也未必來得及知道姓名。他們只知道,這是一場關乎紅軍命運、輸不起的硬仗。
那一戰,4人犧牲。奪橋後,他們揮手告別,各歸各隊了。
英雄壯舉,銘刻後人心中。經過瀘定縣相關工作人員約40多年的找尋,終於確認了12位勇士的名字和身份。他們是:廖大珠、王海雲、李友林、劉金山、劉梓華、趙長發、楊田銘、雲貴川、魏小三(奪橋犧牲)、劉大貴(奪橋犧牲)、王洪山(奪橋犧牲)、李富仁(奪橋犧牲)。但還有10位勇士,至今無從找尋。
這12位奪橋勇士中,1人是連長、3人是指導員,2人是班長。其中,「雲貴川」時年16歲,戰鬥中攀援鐵索,和隊長廖大珠一起衝在最前面,但「雲貴川」只是戰友們對他的暱稱,實名不可考。戰士楊田銘,因身體單薄最初被拒絕參加敢死隊,他堅決請戰,甚至流下了淚水,才最終參加了奪橋之戰。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在今天看來,他們的戰鬥功績及英勇獻身精神,絕不亞於許許多多我們熟知的戰鬥英雄,但他們的名字卻鮮為人知。
圖註: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大道兩旁,屹立著22根花崗巖石柱,象徵奪橋22勇士,但多數是無字碑,尚待我們發現和考證勇士英名。
(五)
在我軍戰史上,究竟有多少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史料記載:紅軍長徵,四路大軍犧牲16萬餘;抗日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傷亡60多萬人;解放戰爭,我軍犧牲26萬;抗美援朝,共有18萬名志願軍官兵英勇犧牲,這裡有多少無名烈士!
董必武曾經向美國記者史沫特萊介紹過紅軍翻越夾金山的情況,說:「我們的人在這裡一死就是好幾百。大家想坐下來歇歇腿,就從此站不起來了。」王平上將也終身難忘那悲壯一幕:「走出草地後,自己帶一個營返回迎接滯留在班佑河那邊的人,結果發現700多人,背對背坐著,全部犧牲……」
魯迅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沒錯!中國人民解放軍自誕生之日起,之所以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靠得就是這樣的「脊梁式人物」,哪怕他們沒有留下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