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樂!國慶之日,月圓之夜,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2021-01-11 閒聊一二三

今天,又到了中秋節。

凌晨一點多,半倚著牆,我又點開了朋友圈。

這一次,朋友圈的第一條動態,不再是「曬恩愛」的她。

背後的牆壁有些涼,我也想不起到底有多久沒想到過她了,三個月,半年,或者更多……

這個中秋,有的人依舊保持初心,而有的人,已經告別了過去。

中秋節快樂!

巧合的是,今年的中秋節,竟然和國慶節是同一天。

「中秋國慶,雙節合一,正好是中國!」

值此佳節,我閒某人先獻上自己的祝福——

「祝各位身體健康,闔家幸福,諸事如意,心想事成!願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國泰民安……」

中秋快樂!國慶節快樂!

國慶節快樂!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總會瀰漫著一股名為「鄉愁」的滋味。

這一天,有明月,有月餅,有美酒,也有鄉愁……

然而,再皎潔的明月,也賞不出家鄉的「團圓」,那一抹鄉愁,又豈止千言萬語?

一輪望不圓的明月,一抹揮不去的鄉愁,一個漂泊他鄉的遊子……

「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圓。」

前幾天,我給河南的兩個大學舍友寄去了兩盒「雙蛋黃月餅,想起了在鄭州大學的四年時光,有些故事,只能存於記憶了……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最愛用詩詞含蓄表達自己的情感,而我,也曾寫過幾首詩詞,自娛自樂,以此抒髮漂泊他鄉的思愁……

《豫州中秋》

悽悽細雨繞指愁,

幾許西風秋意寒。

忽聞家鄉月正圓,

夢醒時分夜闌珊。

——八月十五【戊戌年】

《中秋有感》

秋風起,落葉飄。前路遙,苦道難。欲見伊人,何處尋?此情碎,夢方破。奈何痴心,不相知。情如絲雨,點點滴滴,心自涼!

秋意涼,雁寂寥。孤枕眠,清夢寒。濁酒入喉,擲杯殤!明月夜,斷愁腸。撫平情絲,心漸茫。南國紅豆,何處採擷,解相思!

《望月有感》

【月華初上,秋霜微醺,望星漢於蒼穹,忽嘆為異鄉客,月圓之夜,遠尊親,不得見,又感傷月宮嫦娥】

月華落盡白霜起,

幾許鄉愁秋意濃。

靈藥不解相思苦,

一杯濁酒清夢寒。

——八月十二【己亥豬年 癸酉月 壬子日 巳時】

《羊城中秋》

【己亥中秋,攜友遊羊城,望明月初升,人群攘攘,忽憶前年此時,求學外出,有感而發。】

瀟瀟暮雨秋意遲,

玉蟾初上猶遮面。

前年望盡故鄉月,

始見流光溢羊城。

——八月十五【己亥豬年 癸酉月 癸丑日】

《中秋別語》

【庚子中秋,恰逢國誕,華燈初上,玉蟾當空,見人群熙攘,忽憶往事而有感】

十裡桂香迎國誕,

瑤臺鏡映素娥心。

猶憶豫州夜色涼,

望盡明月不見君。

——八月初八【庚子鼠年 乙酉月 丁丑日】

(本文由閒聊一二三撰寫首發,歡迎關注點讚評論分享,傳播歡笑散播愛!)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聯刪)

相關焦點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到底是什麼?
    蘇東坡的詞《水調歌頭》是一首大家都非常耳熟能詳的名作,這首詞是中秋之夜,蘇東坡思念弟弟蘇轍時所作,語言優美、感情真摯,詞的末尾,蘇東坡寫道「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我們都知道,這裡的嬋娟是月亮的意思,但是為什麼古人會用嬋娟來代指月亮呢?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我們都知道,這裡的嬋娟是月亮的意思,但是為什麼古人會用嬋娟來代指月亮呢?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蘇軾這首《水調歌頭》,開篇的小序寫得很清楚了,是中秋夜懷念弟弟蘇轍所作,開頭第一句起筆就寫「明月幾時有」,所以整首詞都是圍繞著中秋和月亮展開了瑰麗的想像和深入的思考,這首詞把人間的悲歡離合與月亮的陰晴圓缺相結合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原創文章 | 轉載請註明來源公號名稱:簡愛格妮斯閱讀館ID:lmagneseread主 題 曲: 王菲 - 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那種期盼家人團圓的祝禱之情,躍然紙上。「見圓月寒光皎然,如故鄉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餅祀之否」。雖只廖廖數語,但是對於故鄉的思念與不能與家人團圓的悵惘之情,令人唏噓。
  • 多少人誤讀了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的密州任上,在中秋之夜大醉的蘇軾懷念起多年未見弟弟蘇轍,寫下了這首詞。唐詩中有上百首中秋詠月詩,但那時的中秋其實是「仲秋」,而非中秋節。我認為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可以說是確立中秋節團圓這個內涵的作品,因為雖然安史之亂後唐人望月也開始有了思鄉懷故的內涵,但中秋節作為一個國家全民性節日應當是在宋朝。關於中秋節的具體形成時間,在筆者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討論,在此不再多加贅述。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什麼節日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指什麼...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蜎」指的是中秋節。「嬋娟」一詞指代的是月亮,這句詩句飽含了作者對親人的思念。這句話的意思是:希望人們可以長久相伴,即使相隔千裡也能欣賞同一輪明月。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蜎」的創作背景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蟬蜎」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月圓之夜,祝磊生日快樂!
    俗話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昨天恰逢祖國母親71華誕,又恰逢中秋佳節,雙節碰撞到一起,家與國撞了個滿懷,可謂是國泰民安的好兆頭,據說,這個世紀這種情況還會出現兩次,希望各位讀者下一次普天同慶之時,身邊人依舊是那個大家彼此珍愛的人。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賞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1盎司紀念銀幣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賞中國民俗系列(中秋節)1盎司紀念銀幣佳幣賞析    |    2016
  • 中秋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中秋,送你一組月照,一首詩詞,一曲歌賦,願月圓人團圓範冰冰的「最後一夜」
  • 蘇軾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嬋娟是什麼意思?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千古詠月懷人的佳作,當時蘇軾在密州,和他最愛的弟弟蘇轍相別七年未見,於是在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月圓之夜,蘇軾見月起興,把對弟弟的思念和祝願寫進了詞裡,詞前有小序云:「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中秋佳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便是古時「春祭日,秋祭月」的記載,而祭月正是先人對「月神」的崇拜行為。最初,「祭月節」定於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這天,但因這天在農曆八月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大煞風景,故後將「祭月節」調整至農曆八月十五日。農曆八月十五日,三秋之中,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月圓如餅,可祭月亦可賞月。
  • 「節日」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雲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中秋起源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 聆聽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作者 | 琉璃疏影    主播 | wind
  • 中秋節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動圖來自SOOGIF說起中秋節,常會想起小時候的美好記憶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為何總被「誤解」為愛情佳句?
    前陣子,三葉草在好幾個整理愛情唯美古風句子的帖子裡都發現這「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榜上有名,真是又好氣又好笑。01「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三層本意《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大家都耳熟能詳,是寫中秋的扛鼎之作,已有無數名家解析,三葉草不再贅述。
  • 中秋節快樂!月圓之夜,團圓之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今天,是中秋節。凌晨一點多,我一時心血來潮,點開了朋友圈。隨後,我放下了手機,努力地將自己藏在黑暗中——朋友圈的第一條動態,是「曬恩愛」的她。這個中秋節,突然帶上了一點小情緒。往事如風佳節,最能撥動中國人的心弦。
  • 「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的「嬋娟」究竟指的是什麼?
    各位看官,大家好,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和分析下過去所學蘇軾創作的詩詞」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代表的是什麼?表達了什麼感情色彩?然而,在相當一部分人中認為等同於我們過春節假期之時,或者是兩個人見面的時候,說的「恭喜發財」「祝你平安」「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等等之類的口頭禪樣的話語。其實,讓我們不能理解的是,這裡的「嬋娟」是什麼意思?在(嬋娟拜月)中解釋到,「嬋娟」指月亮。通過查閱有關的歷史典籍,似乎都沒記載「嬋娟」指月亮這樣一種說法。也有人認為嬋娟指的是日月,而不是只指月亮。
  • 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嬋娟
    中秋月圓之夜,蘇東坡對月歡飲,情之所至,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嬋娟一詞有豐富的典故來源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嬋娟一詞有豐富的典故來源文·段宏剛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代表作《水調歌頭》中的名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的意思為:希望世上的有情人能終成眷屬,長久地廝守在一起,即使天各一方,彼此也能享受到皎潔的明月
  • 中秋圓月,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情,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一年中秋之夜,註定不平凡,因為這夜中秋佳節,蘇軾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水調歌頭》。蘇軾一生政治起伏,這一年他被朝廷調任山東密州知州。八月十五,中秋之夜,他在密州超然臺舉行了一次隆重聚會。當地知名人士都來赴會,其中也不乏有知己好友。為了舉辦這次宴會,前幾天蘇軾就叫家人來到超然臺布置會場。
  • 蘇軾與中秋,但願人長久
    明月夜,中秋節,又到了農曆八月十五。時至今日,中秋節已有千年歷史,尤其是唐宋時期,堪稱中秋文化的頂峰。那時候,人們熱衷賞月,面對圓月清輝,皓潔光華,文人墨客,莫不要寫文賦詩。中秋是個團圓的日子,然而在古代,家人團聚並不容易。遊子一別,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