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國內相聲界在德雲社的影響下逐漸走向繁榮,德雲社也因為混得風生水起,郭德綱眾多徒弟也逐漸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尤其是自張雲雷因某音上的《探清水河》「一夜爆紅」,讓很多年輕人喜歡上了相聲,甚至是更多的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女孩子居多,他們以「德雲女孩」自居。
在小劇場中,「德雲女孩」最為活躍,他們擅長接話茬,甚至連定場詩都能接。但是作為相聲表演來說很大程度上要有專業術語,作為「德雲女孩」的你了解多少呢?
撂地:現在這個現象已經沒了,一般都是在早期之前才有情況,多指藝人在廟會、集市、街頭等人來人往的空地上演出,收入基本是「颳風減半,下雨全無」。向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笑神窮不怕》很多鏡頭都是街頭撂地演出。
開門柳:當初老藝人撂地演出時為了招攬行人注意和圍觀,幾個人站在一起進行開場小唱,這種小唱就叫做開門柳。像德雲社的封箱演出時,全體德雲社上臺後一起演唱的《大西廂》或者演唱一段快板的行為,就是開門柳,德雲社在繼承傳統上做的還是很好的。
磨蔓兒:傳統相聲小段,以姓氏為墊話的作品。「磨蔓兒」主要是拿姓氏做笑話的,它還有個別稱叫「姓名學」,蔓在這裡念「萬」。在早前播出的《相聲有新人》中,郭德綱就用磨蔓兒樹立行業標準,它算得上是說相聲的基本功,個人認為德雲社的高峰用「「磨蔓兒」稱得上是教科書級別的。
貫口:對口相聲中常見的表現形式,也叫「背口」,主要就是嘴皮子利索,它分為上百句的大貫兒和十幾句的小貫兒兩種,常見的是《報菜名》 《八扇屏 》《白事會》 。另外,貫口是傳統相聲中最基本的基本功了。
柳活兒:說白了就是學唱。主要是學唱各種地方小曲和歌曲,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相聲中很多名段就是用「柳活兒」為主,現在柳活兒最好的算是德雲社的郭德綱和張雲雷了。
刨底:就是在表演時懸念或是包袱被提前告知觀眾,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和效果,通常叫刨活,其實相聲演員在表演時最牴觸的就是刨底;葷口:就是葷段子,其實就是一些帶有「髒話」的段子;盤兒尖:原是一種江湖話,就是指面孔漂亮,還有一個叫法是「又勾勾又丟丟」,常聽郭德綱的應該對這個有印象。
相聲傳承和表演中使用到的專業術語真的很多,很多由於傳承斷層導致丟失,但也有很多形式確實是需要改進的,像葷口就需要跟隨時代做出改變。另外,你對相聲術語有什麼了解呢?
(圖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