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氣如泉湧, 萬劫不復我獨行。——葉明璋
寫在前面
紮根遊戲領域,只做深度內容,大家好我是鯊魚哥。
最近由紫龍遊戲開發的戰棋策略手機遊戲《天地劫》進入了封測階段,各大遊戲媒體也紛紛給出了遊戲評測;無獨有偶,由漢堂原班人馬組成的寰典遊創所開發的同宇宙單機遊戲《霸劍霄雲錄》也在摩拳擦掌,等待著被發售的那天到來。但在距離天地劫單機遊戲系列的最新作品——《寰神結》都過去了18年的2020年,又有多少新玩家知道「天地劫」這個遊戲ip所蘊含的豐富文化背景?
基於這個原因,為了給新玩家普及遊戲世界觀也好,為了讓老玩家們回憶青春也好,我決定創作一個系列作品集——「鯊遊天地劫」,深挖《天地劫》的一切。這個系列的內容您既可以當做茶後飯餘的小故事看看,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國單機遊戲史巔峰時刻的一段傳奇;而且每篇文章單獨成章,絕不影響您的閱讀體驗。
至於今天這篇文章,我將與大家分享一下《天地劫》系列作品所涉及到的中外上古時期文化。願優秀的國產單機遊戲所帶來的文化底蘊,能夠存在於我們每一個玩家的心中。整篇文章的內容皆為我結合相關歷史書籍與《天地劫》遊戲內容思考後所得,觀點難免比較主觀,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多多交流。
三神、三物、三界
《天地劫》三部曲的時間跨度非常之長,無論是上古時期、西漢時期、還是北宋時期皆有涉及,讓人一時不知從何聊起。既然如此,索性就從世界的誕生——盤古開天闢地說起吧。
要論我國最早記載盤古開天地的著作,那必然是三國時期吳國人徐整所著的《三五歷記》。在其中對盤古開天地有如下記載: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裡。
而在《天地劫》系列遊戲作品中,將世界的起初定義為了華氛、渾沌與幽垠三物。再結合《三五歷記》中的記載,無疑華氛就是陽清,為天;幽垠就是陰濁,為地;而盤古開天地之後,世間存在的就是一片混沌。
接著時間線就來到了太初之時。什麼又是太初呢?《太上老君開天經》中有相關記載,認為太初是在盤古開天地之後的第二個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伏羲開天,女媧造人,從此洪荒之中才有了宇宙和生命。
而在角色扮演遊戲《天地劫:幽城幻劍錄》的羅睺城中,計都幻碑上也有著類似的記載。羅睺神稱,在太初之時,女媧與伏羲一起來到了尚是一片混沌的明界。兩人想將華氛、渾沌與幽垠開闢為明靄、定土、化荒三界;但女媧掌控華氛、伏羲掌控混沌,卻無人能夠掌控幽垠。於是他們以共享三界為條件,邀請掌控幽垠的羅睺一起出力創世,羅睺自然應允了。
於是如同《太上老君開天經》中所述,伏羲造了天庭,女媧建了人間,而羅睺則創造了地界。三位神明使用三物創造出了三界,世界最終成形。
打通幽明兩界的利器:九渾天動儀
但就在此時,考慮到羅睺一族遲早會威脅到人間的人類,向來忌憚羅睺的女媧聯合伏羲發動了創世之戰。
這一戰,羅睺寡不敵眾,被女媧與伏羲封在了創世之時殘留的幽垠之中,而且女媧還使用七色彩石做成天幕,讓幽垠之界徹底與明世隔絕。羅睺的眷族死傷無數,倖存下來的羅睺族人也必須泡在幽華玄水中來維持生命,要歷經千年才能得以恢復。
慘遭背叛的羅睺默默地發了一個誓:
「以吾族之名,只要這座羅睺城和天動儀存在一日,『蝕』終有再次籠罩天地的一刻……」
羅睺勢單力薄,並沒有辦法打通幽界與明界之間的道路,於是他祭出了上述話語中的秘寶:九渾天動儀。
說起這個九渾天動儀,我推測它的原型應當是清朝的一個天文儀器——渾天合七政儀。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推算七曜,也就是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狀況。
而遊戲中的九渾天動儀,則是可以聯動九曜之力的神器:每隔一千年,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計都星與羅睺星就會移動到合適的位置,為九渾天動儀提供動能,藉由日曜(太陽)或者月曜(月亮)開啟幽界通往明界的道路。而在明界看上去,太陽或月亮將會出現一團幽暗的黑色,世人將之稱之為「蝕」。
但由於女媧製作的天幕十分強大,加上星曜隨時都在移動,通道往往只能存在片刻。而羅睺想要永久打通幽明兩界的道路,就必須要有另一股來自明界的力量才行。
羅睺雙使
想要在明界獲得與幽界同等的力量來打通幽明兩界的道路,就必須在明界中也建造一座九渾天動儀,讓它在蝕之時到來之後,響應幽界羅睺城中的九渾天動儀,反極而轉,與之共振產生巨大的逆元之力,將女媧的天幕一舉打破。
但是要在明界做出這麼大的動靜,羅睺肯定不可親自去做——何況他還在創世之戰中失去了肉身。好在羅睺與女媧一樣,都擅長創命之術。
女媧造人的傳說在中國來講可謂是人人皆知,但《天地劫》中的羅睺卻對女媧創造出來的人類十分鄙夷,在遊戲中他是這麼形容人類的:
「不獨其能力和外貌難登大雅之堂,其生命短暫脆弱、所到之處吵雜喧嚷,就像遍爬各處的螻蟻般令吾厭惡。」
於是為了完成在明界創造九渾天動儀的目的,羅睺打造了一男一女兩名使者:陽寰與陰歙(xī)。他們外貌兇悍、表情凝重,力量強大而智慧無限。羅睺望著他們思忖了許久,最後還是讓他們留在了羅睺城中當了護衛——因為思前想後還是覺得他們去了人間會因為外形問題而無法隱秘行動。
於是羅睺放下了身段,模仿著人類造出了另外兩名使者,雖然力量小於前者,但外貌上更加容易被人類接受。他們就是《幽城幻劍錄》男主角的前世與女主角本人——霍雍與冰璃。
而遊戲《天地劫》三部曲的故事,就從霍雍與冰璃來到人界的西漢時期開始講起。
結語
回看整個《天地劫》系列遊戲的故事背景,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外文化。
比如清朝的渾天合七政儀、道教中有關女媧伏羲開天闢地造人的記載,又比如印度神話中的羅睺。其實,羅睺在印度神話中就是一個為非作歹的惡魔,但他的形象卻與女媧和伏羲神似——上半身為人而下半身為蛇;而在西方世界的《聖經》中,也不難發現伊甸園充滿著「蛇」的存在。這讓我極度懷疑,人類的祖先——或者說,創造出人類的,是否真的是人身蛇尾的外星人?
不僅如此,《天地劫》九曜中的羅睺星也是古代印度人想像出來的一顆黑暗星,用來解釋日月蝕的現象;而計都星,則是代表羅睺的蛇尾、用以擾亂天際的彗星。
《天地劫》系列遊戲的主創葉明璋先生創造性地將印度與中國的古代神明結合了起來,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世界觀;還通過對渾天合七政儀與羅睺、計都二星的改編,創造出了《天地劫:幽城幻劍錄》中的九渾天動儀;再通過描寫羅睺與女媧、伏羲之間的糾葛,解釋了日蝕月蝕的真面目——是羅睺在打通幽明二界。這樣的創造力實在是令人拍案稱絕。
「天地有氣如泉湧, 萬劫不復我獨行。」
這句話是當年葉明璋先生在打造《天地劫》系列遊戲時為其創作的標語。它豪邁萬丈、氣勢磅礴,像極了《天地劫》系列遊戲中那獨樹一幟的文化底蘊。但有趣的是,當我請教葉明璋先生這句話的來歷之時,對方只是淡然地回復到:「這是當時的神來一筆,也不知道怎麼想出來的。」
思來想去我也只有現作一首打油詩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敬佩之情了:「出口成章葉明璋,仍未完結天地劫。」
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能夠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個結合了中外文化的國產遊戲瑰寶系列的故事背景,也感謝各位的閱讀與支持,我們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