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是誰?
司馬懿的正室,河內郡望族張氏之女,司馬師、司馬昭之母,西晉宣穆皇后。
公元201年,曹操剛剛贏了官渡之戰,如日中天。1
曹司空有了更大的抱負,網羅英才,徵辟天下,司馬懿因此也被相中。
但司馬懿此時並不打算入朝任職,一來他要繼續觀望風向,二來也想待價而沽。
於是,假稱腿有疾臥床不起。
曹操為試探真假,派人半夜假裝行刺,刺客到了床前,司馬懿依舊躺著不動。
曹操半信半疑,司馬懿日常便更加小心。
但還是出了紕漏,有一次,司馬懿在院子裡曬書簡,結果到了中午,突降暴雨。
司馬懿情急之下,忘了裝腿疾之事,一下子衝到院子裡,手忙腳亂地收拾書簡。
這事被一位婢女看見了,司馬懿倒沒覺得什麼,張春華卻大為緊張。
她擔心這事被婢女洩露出去,便親手殺了婢女。
婢女何其無辜,她跑到院子裡來,或許也是想著搶收主人的書簡。
張春華為防萬一,還是果斷出手,殺人滅口,以絕後患。
算起來,那年她才13歲。
這份狠勁,也讓司馬懿側目,此後大為器重。
張春華殺自家女婢,還算有個理由,以下這位殺人,卻只憑心意。
西晉人石崇富可敵國,喜歡鋪陳場面,經常在家裡大擺宴席。2
客人來了,每人身邊一個美女僕人來勸酒,哪位要是不喝,石崇就把勸酒的僕人殺掉。
這招屢試不爽,僕人為了活命,拼命地勸酒,下跪央求等等。
客人也不忍心見美女被殺,不得不硬著頭皮把酒喝掉。
有一天,請丞相王導喝酒,王導身體抱恙不能飲酒。
石崇看他不喝,威脅要殺掉勸酒不力的美女,美女慟哭求饒,王導見了,趕緊舉杯一飲而盡。
某一天,大將軍王敦來赴宴,明明能喝酒偏偏不喝。
石崇連殺三名女僕,大將軍面不改色,還是不喝。
旁觀者不忍,勸王敦認個慫。
王敦說,殺人的是石崇,殺的還是他自己家裡的人,跟我有什麼關係?!
石崇殺婢勸酒,本質是在做服從測試。
即在壓力場景下,你們誰會聽我的,誰會跟我站在一起。
大佬們鬥法,婢女們卻是無辜的棋子,命如草芥,任人宰割。
另一件奇葩的事情,發生在燕太子丹身上。
太子丹打算刺殺秦王,有人推薦了俠士荊軻。3
太子丹一請再請,終於請來為坐上賓。
大擺筵席,歌舞助興,笙簫管弦。
荊軻無意中讚賞一句,撫琴的歌姬手很美啊。
第二天,太子丹將那一雙玉手砍下,放在盤子裡,呈送給荊軻。
荊軻能怎麼辦,太子若是送他個大活人,他還能推辭。
現在是一雙手,都已經砍下來了,荊軻只能接著。
太子丹是個狠角色,變態地狠。
這類人眼中,他人即工具,而非血肉之軀。
戰國另外一位公子,孟嘗君也是殺人不眨眼。
孟嘗君應平原君之約,出使趙國。4
路過趙國某縣時,趙人跑出來追星圍觀。
人們看到孟嘗君廬山真面時,紛紛大笑,說孟嘗君盛名在外,以為是個魁梧昂藏的大丈夫,沒想到是個又矮又瘦的小個子啊。
孟嘗君惱羞成怒,指使門客,斬殺數百人,整個縣都給屠了。
孟嘗君為何如此任性?
是因為在他看來,闔縣人的性命,也抵不過一句老子心裡不爽。
魯迅在《狂人日記》裡說,翻開歷史,密密麻麻,寫滿了"吃人"兩個字。
一層意思,說的是封建禮教禁錮人心與精神,吃人不吐骨頭。
另一層意思,說的則是本意,歷史真的在吃人。
亂世之中,人命卑賤如螻蟻。
少數人對於多數人,一個階層對於另一個階層,予殺予奪。
二十四史,血跡斑斑。
情況是如何發生轉變的?
關鍵因素是科技的發展,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
新的生產力帶來了新的生產關係,將傳統的區域存量競爭,轉變為打破地理限制的充分自由競爭。
有悖於此者,即為落後的生產關係,必將被時代淘汰。
西風東漸,吐故納新。
在大清這裡,則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唯一的出路便是,從封建走向共和。
由是,普通人有了最大程度的平權。
張春華、石崇、太子丹等人的故事,自然從此不會再發生了。
備註:
1,出自《晉書·后妃傳·張春華》
2,出自《世說新語》
3,出自《燕丹子》
4,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