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19日,蕭紅在給蕭軍的信裡寫:「窗上灑滿著白月的當兒,我願意關了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
那個時候,蕭紅身在日本,正試圖用出走來逃離與蕭軍的情感困局,同時也想給自己找一個安靜的寫作空間。隔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狂風驟雨般的愛情和烽火漫天的故國都蒙上了一層懷想的輕霧,而漂泊了那麼久,她奉為宗教的寫作在導師魯迅的提攜下日益自由,終於可以停下來感嘆一句:「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閒,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過的。」
僅僅是在籠子裡的平安,她也是又愛又怕的。寫信的一個月前,魯迅逝世了,震驚和悲慟過後,蕭紅好像隱隱找到了一種悲痛化出來的力量,這是她微小的堅強。事實上,這平安確實是短暫的,不久後,蕭紅就不得不提前回國,踏上了更加顛沛流離的悲劇之路。如今去回望蕭紅對「黃金時代」的感嘆,實在是飽含悽涼的。
蕭紅在本質上是個善於描寫私人經驗的自傳體式作家,文學與人生,是蕭紅的兩條交叉線。這兩重世界曾經合二為一,但最終漸行漸遠、無法彌合:她在文學中找到了個人價值和心靈自由,像「大鵬金翅鳥一樣飛翔」,而在人生際遇上則顛沛流離,終於「跌入奴隸的死所」。在她身後,作為一個作家,一個有著女性和窮人雙重視角的女作家,蕭紅是游離於主流文學而被長期忽略的。而作為一個女人,她與不同男人之間漂泊的感情經歷為人長久窺視。如香港作家盧瑋鑾(小思)所說:「她在那個時代,烽火漫天,居無定處,愛國愛人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她又是愛得極切的人,正因如此,她受傷也愈深。命中注定,她愛上的男人,都最懂傷她。我常常想,論文寫不出蕭紅,還是寫個愛情小說來得貼切。」
將近百年過後,蕭紅為什麼這麼紅?除了她小說般愛情的戲劇性,還不可忽視她身處的大時代背景,曾造就了一個群體性文學上的「黃金時代」,而蕭紅作為其中一個女性個體,置身其中不同尋常的道路選擇又構成一重戲劇張力。
中山大學教授艾曉明將蕭紅寫作的時代與維吉尼亞·伍爾夫分析的英國18世紀之前相比較。「關於婦女的情況,人們所知甚微。英國的歷史是男性的歷史,不是女性的歷史。」她認為,「非凡的婦女之產生有賴於普通的婦女。只有當我們知道了一般婦女的平均生活條件——她子女的數目、是否有自己的錢財、是否有自己的房間、是否幫助贍養家庭、是否僱用僕人、是否承擔部分家務勞動——只有當我們能夠估計普通婦女可能有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經驗時,我們才能說明,那非凡的婦女,以一位作家而論,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伍爾夫的推理是,只有在法律、風俗、習慣諸方面都發生無數變化的時代,才有婦女寫的小說出現。「在15世紀,當一位婦女違抗父母之命,拒絕嫁給他們為她選定的配偶時,她很可能會挨打,並且在房間裡被拖來拖去,那種精神上的氣氛,是不利於藝術品的創作的。」以伍爾夫的分析來看蕭紅,她是一個創作的奇蹟。在短短的30年間,蕭紅走過了英國婦女300年裡的道路。
蕭紅的一生都在漂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個男人到另一個男人。如果從她1933年逃婚出走故鄉呼蘭算起,到她1942年客死香港為止,短短8年間,她的軌跡遍布各地:呼蘭、哈爾濱、北平、哈爾濱、青島、上海、日本、武漢、臨汾、西安、重慶、香港。而且,幾乎每一個地方,她都經歷了多次搬家。我們試圖沿著這條軌跡,身臨其境去重現蕭紅的人生,去體察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的情感和命運。當然,這條路線不可能在短短兩周內走完,我們只能選取其中幾個關鍵節點,從北向南,從呼蘭,到哈爾濱,再赴上海,最後去香港。尋訪發現,將近一個世紀過去,和蕭紅有過交集甚至同時代的人都很難找到了,大部分地理遺蹟也都面目全非了。縱然如此,我們輾轉走訪下來,不禁感佩蕭紅在短短8年的顛沛流離中的高產,她留下100多萬字的作品,其中包括兩部詩性悲劇《生死場》和《呼蘭河傳》、一部諷刺喜劇《馬伯樂》,這在和平年代尚且不易,何況是戰亂年代了。
蕭紅出生於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死於抗戰烽火中的1942年,正值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放在大時代背景下去觀察蕭紅,她在當時的女性群體,甚至是女作家群體中也是觸目的。在「五四」後的一代作家中,蕭紅因襲的負擔最小,也因此形成極具個人特色的自由風格。如果說一開始的娜拉式的逃婚離家還是被動的,後來離開蕭軍、選擇端木並與之南下香港,更是在愛情和民族雙重危機下的主動選擇。在當時主流文化陣營紛紛奔赴延安的時代洪流中,蕭紅公開提出「作家不屬於某個階級,作家是屬於人類的」,她選擇了自由寫作,家國想像中的「左翼女作家」標籤因此對她並不適宜。蕭紅研究開創者、漢學家葛浩文評價:「蕭紅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並不是一種理想化的、充滿愛國熱情的浪漫的戰爭圖景,而是它對日常生活中真實的人們身上產生的孤獨的、極端的個人化的影響。」
蕭紅曾對好友聶紺弩說:「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錯,我要飛。但同時覺得……我要掉下來。」現實中,她的確為這份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再選擇,在兵荒馬亂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至今仍備受爭議,這怎麼是黃金時代呢?許鞍華在電影《黃金時代》裡借蕭紅之口回答:「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選擇怎麼愛怎麼活,這就是我的黃金時代。」這樣來看,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黃金時代。
⊙ 本文版權歸本刊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
本期更多內容,請看以下精選目錄:
封面故事
蕭紅:一個漂泊的靈魂(賈冬婷)
蕭紅:逃不出的命運(李菁)
蕭紅生平大事記(王玄 整理)
從異鄉到異鄉:重訪蕭紅漂泊地(賈冬婷、周翔)
蕭紅重要作品一覽(賈冬婷 整理)
蕭紅的朋友們(王玄、周翔 整理)
《黃金時代》:蕭紅的另一種可能性(石鳴)
「拍戲是無中生有的自由」
專訪《黃金時代》導演許鞍華(石鳴)
「一個作家的蕭紅」
專訪《黃金時代》編劇及監製李檣 (石鳴)
社會
逝者:湯一介:「四書」人生(周翔、王玄)
逝者:楊偉光:電視時代的開創者(楊璐、阿潤、劉敏)
熱點:李娜:不得不說「再見」(李翊)
熱點:一個初中生的成長實驗(劉敏)
生態:動物保護的理智與情感(袁越)
經濟
市場分析:低於7.5%的新常態(謝九)
收藏:金桂明與他的古董生意(李晶晶)
商業:「天生電動」的寶馬(李三)
文化
文化生態:一個「思想碰撞」的現場(尤帆)
吃喝玩樂:海島尋味:紐芬蘭美食的舊傳統與新選擇(丘濂)
專欄
邢海洋:「不缺錢」
袁越:為農作物接種
張斌:天蘭藍
宋曉軍:「猛禽」終於出場了
微信號:lifeweek
一 本 雜 志 和 他 倡 導 的 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