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滿了隙縫,在各種各樣的遺蹟。風吹過,發出謎樣的回聲。在時間的隙縫,有多少事件與面影成了無法回溯的秘密?
遊覽遺蹟,有點像閱讀偵探小說。
一段又一段的線索在你的眼前,一段又一段暗啞的開頭與結尾,在遊人喧鬧的來來去去裡年復一年地懸置著。
謀殺者
埋藏一雙手套
在塔下 並將
受害者最後的驚恐
以及守塔老人的背影
塞進磚與磚的空隙
一萬年前
一萬年後
仰望古塔的遊人們
在陽光的陰影下
收割一片暗啞的時間
並從斑駁的牆上
印證自己的形象
還有考古學家在摹想著歲月的五官
一萬年前
一萬年後
那些窺視的眼睛漂浮在塔的四周
你從塔內
你從塔外
只有塔的投影
你無法觸及
還有謀殺者在構想著生命的線索
這是整整十年前我自己寫的一首歪詩,名為《時間傳奇》,刊登在1992年秋季號的《創世紀》上。之所以重新抄錄下來,是因為這首詩包含了我最初對遺蹟的思索。
1995年我以「記憶」與「遺忘」兩個詞延續了這種思考,結果是《記憶與遺忘》這篇學術短文,討論兩首關於古城洛陽的詩。在此後的很多年,這條線索中斷了。
直到2001年,我以「江南」為名,尋找某些散失的記憶,一個古塔再次躍入腦際,於是,又有了這樣一段文字:
「中學的後門就是全國唯一的塔中塔——飛英塔。那時侯淪落為一片荒地,塔身長滿青苔與野生植物,古舊的石碑散落一地。我與一個同學經常在課餘去那兒用白紙覆在石碑上,用鉛筆塗抹,將碑上的字複印下來。那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字詞,即使現在,我仍不大能讀懂。
每次黃昏時分在飛英塔下徘徊,總想著塔裡面隱藏著一些秘密,例如關於一件謀殺案的秘密。現在的飛英塔已經成為一個精美的公園,進到裡面,卻似乎沒有了那種遐想的氣氛。」
這段文字把我帶回到從前的那首詩。同時,也把一個纏繞我許多年的問題再次提出:遺蹟的修復是保存了記憶,還是加速了遺忘?在記憶與遺忘之間,遺蹟到底以怎樣的線索引導我們記住一些什麼或遺忘一些什麼?
難道就像婚姻意味著愛情的終結一樣,一旦成為風景區,遺蹟也就喪失了韻味流溢的記憶,而只是一個供人觀看的簡單記號?
事實上,不管怎樣的遺蹟,線索總是引人入勝。遺蹟的魅力正在於向我們敞開無數細微的細節。
宏大的歷史或傳奇,在如此細微生動的線索中,再次復活了它們本來的質感。
你在落日裡孤獨凝視,或在講解員的抑揚頓挫裡顧目四盼,飛翔著的是那些故事與意象,但是,誰能說出那些故事與意象呢?
- End -
編輯|瑜
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行走指南》
作者|費勇
這是一本反遊記的遊記,
它嘗試著一種文體的可能性,
一種思想方式的可能,
在嘗試一種讓你覺得陌生的
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點擊「閱讀原文」可購買 獨家籤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