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八佰》重新將我們帶回那個戰亂的年代,讓我們有如同親身經歷一般的感受,我們讚嘆軍人的無畏,憎恨戰爭的殘酷,更感嘆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八佰》不僅僅是在重塑歷史,更將歷史做了藝術化的處理。「戲」的元素,成為影片的主梁。
我們常說"三個女人一臺戲",那幾百多個男人同臺飆戲,又會摩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1、 「戲」貫穿始終
影片中有很多關於「戲」的元素,一開始李晨飾演的角色所帶的保家衛國的皮影趙子龍和歐豪飾演的角色趙雲身穿趙子龍戲服相呼應。
孤身奮戰,以一敵百,用超脫現實的手法,將四百多名壯士孤軍奮戰,奮力抵抗日軍的英勇與悲壯外化出來;
四行倉庫對面,一直充斥著戲曲的聲音,是他們唱給四百多名壯士聽,唱給中國民眾聽,是他們振奮士氣,鼓舞人心的普通百姓的愛國體現;
影片最後主任進入四行倉庫,點出謝晉元他們只是在出演一部戲,一部用生命演給自己、演給同胞、演給國際、演給敵人和世界的一出大戲。只有他們將這齣「戲」演成功,才能激醒國人,才有可能挽救中國的民族危機。
同時電影中"戲"的元素也凸顯出當時中國為贏得國際支持,需要以如此多人的生命作為代價的無力感,但也用這種方式給予了四百多名壯士應有的尊重和欽佩。
不禁讓人想到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2、戲中人迷,戲外人痴
四行倉庫的四百多名壯士也並非每個人都不懼怕死亡的英雄,正如劇中人所說:「他們也是孩子啊!」
沒錯,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們也只是個普通人,在努力扮演自己的小角色。
他們也會迷茫,會疑問,這樣用生命作為代價換取的結果究竟會不會成功。
可身處這樣戰亂的年代,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也別無選擇,對於他們來說,多殺一個敵人就是賺到,為自己賺到,為弟兄們賺到,為民眾賺到,為國家賺到。
看到四行倉庫對面租界裡的人讓我不禁想到一句詩詞:「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之前總是頻頻懷疑商女真的不知亡國恨嗎?
但看到四行倉庫裡的人浴血奮戰,用生命為國人爭取時間。可對面的人在賭場賭博,在家裡打麻將,過著醉生夢死、如痴如醉的日子,殊不知中國面臨的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的時候,才發現"商女"原來只是一個代名詞,並不單指商女,還有其他人。
影片展現四行倉庫和租界的人的生活這樣的設計,也應徵了謝晉元的那句話:「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
四行倉庫的黑暗、殘破和對面燈火通明、歌舞昇平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鏡頭也進行環型式拍攝。
突出強調了四百多名壯士所面臨的境況以及對租界裡同胞的醉生夢死進行諷刺,也間接暗示了四百多名壯士之後的命運走向。
3、祝賀「演出」成功
戲劇裡的每一齣戲都會設置高潮,四百多名壯士的這齣「戲」也不例外。它有三個高潮,分別是「人肉炸彈」、「託舉國旗」和「眾人過橋」。
每一個高潮的設置,都讓同胞的民族意識漸漸覺醒,與此同時也激發了國際友人對於中國的支持和敬佩之情。
敵我力量懸殊,在日軍用重型武器讓四百多名壯士束手無策的時候,以陳樹生為首的壯士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作為「人肉炸彈」,來阻擋日軍的進攻。
多次高亢呼喊「娘,孩兒不孝了」以及自己的出生地和名字的聲音是影片對於這一高潮的情緒渲染。
影片在展現高潮時,將租界裡同胞的反映穿插在四百多名壯士的自殺式反擊中,表現出同胞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眾人用生命託舉國旗,在當時生死存亡如此危急的情況之下,國旗不是必要升起的,而且一旦升起,日軍會以更加兇猛的方式進行進攻,到時候無疑死傷慘重。
但是國旗卻是四百多名壯士的士氣和中國氣勢的象徵。四百多名壯士用肉體、用生命、用鮮血撐起國旗的畫面,使用俯拍鏡頭展現,更加具有畫面表現力和震撼力,也充分體現了國旗不倒對於軍人和國家的意義,以及對租界同胞的民族感染力。
最後四百多名壯士衝上橋的一幕,影片採用了升格化的處理,將四百多名壯士衝橋的慘烈、壯烈體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此刻同胞的國家意識徹底覺醒,甚至也感染到了國際友人,鐵欄杆後伸出的一雙雙用特寫鏡頭拍攝的同胞的手,就是最好的證明。
四百多名壯士的這場大「戲」無疑是成功的,因為它將同胞的愛國熱情和對日軍的憎恨激發起來,激起了民眾的反抗,使他們的民族意識覺醒;
它也將中國不屈不撓、堅決抵抗外來侵略的豪心壯志展現地淋漓盡致。它更為中國贏得了國際和世界的欽佩和尊重。
電影《八佰》中外化的趙子龍、隔岸觀戲的同胞和四百多名壯士,以他們為代表構成了這部"戲"的主梁。
這部「戲」不單單是「戲」,它是電影藝術化處理的體現,它使得影片不僅僅是歷史的重現,更豐富了影片的結構層次,增加了影片的內涵。讓影片在藝術中尋求真實、在「戲」中尋求震撼,在「戲」外尋求共情感。
文|豚兒
圖|網絡
發布|文刀木之南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要觀看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刀木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