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爵士專欄 | 從 Era 看日本 progressive 音樂現狀

2021-02-11 BlueNote爵士樂俱樂部


 從 Era 看日本 progressive 音樂現狀

爵士樂和藝術搖滾(progressive rock)是一對表姐妹。一九七零年代,由邁爾斯·戴維斯等人主導的爵士樂搖滾化潮流令不少正統爵士樂迷感到不滿,但藝術搖滾這種同時代的前沿搖滾樂卻大口從爵士樂(及其它)中吸取著養分。在歐美,藝術搖滾是一股燦爛但短暫的潮流,也從來不乏爭議。自始至終都有一批樂迷和批評家抱持「搖滾不應該太複雜」的觀念,對藝術搖滾鑠金銷骨。七零年代後半,藝術搖滾的光環開始讓位於朋克搖滾。八零年代新浪潮音樂出現後,藝術搖滾作為一種流派就成了歷史概念。各種各樣的藝術搖滾樂隊固然依舊存在,但它已經成了一種向後看的風格,而不再是奮力讓音樂往前進化的精神象徵。

在日本,藝術搖滾出現於七零年代後期,並於八零年代勃興。這同樣是個短暫的潮流。以翻奏 King Crimson 起家的美狂亂、在構築鴻篇巨製的同時具有視覺系傾向的 Novela、以及新月、Dada、Kenso、Vienna 等名字捕獲了一眾藝術搖滾樂迷,但到了八零年代後期便逐漸偃旗息鼓。從平成時代(1989–2019)開始,藝術搖滾這一概念在日本樂壇的存在感就很稀薄了。

和歐美一樣,日本在那之後依然有藝術搖滾樂隊的存在,但它們更像是在為七零年代開花的各種藝術搖滾風格續命,讓追求複合節奏、高超的即興技巧和複雜編曲的一派音樂實踐在各個小型演出場館持續操演,而不是像藝術搖滾的英文「progressive rock」一樣,在搖滾的大框架下尋找「進步」的可能。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音樂家對音樂界線的無視就成了寶貴的資產。這裡說的並不是跨界的能力,而是對跨界作為一種默認狀態的接受。在音樂教育非常成熟的今天,在音樂演奏和欣賞傳統一直強盛不衰的日本,純熟掌握各種風格並不是難事。但是,具備這種能力的音樂家,除非以優秀的伴奏樂手(session musician)為職業目標,不然總會面臨「我是誰?」的問題。如果一個音樂家對於藝術搖滾、爵士、探戈都能信手拈來,那麼她的個人風格是什麼?她和優秀伴奏樂手的區別何在?

剛剛渡過五十五歲生日的吉他手鬼怒無月(Natsuki Kido)就是這樣一位音樂家。中國的樂迷可能會通過「是巨人」這個藝術搖滾樂隊認識他,因為樂隊鼓手吉田達也從十多年前開始就經常以各種名義現身中國的舞臺。但是,是巨人僅僅是鬼怒這個多面體的一小部分,目前他至少以主腦身份活躍於以下幾支樂隊:

   • Era: 和小提琴家壺井彰久的二人組合
   • Bondage Fruit: 鬼怒在九零年代成立的藝術搖滾樂隊
   • Arcana: 原音爵士三重奏(吉他、鋼琴、安第斯直笛與排笛)
   • Salle Gaveau: 新派探戈音樂
   • Coil: 以即興為主架構的重型搖滾

此外,他還以非主腦身份參加了以下樂隊:

   • 梅津和時 Kiki Band
   • 渡邊隆雄 Overflow4
   • 是巨人

如何理解橫跨如此多不同風格的音樂家?我們大可以稱其為超級吉他手,但那就好像說一九六零年代為 Phil Spector 監製的唱片擔任伴奏的那批人稱「The Wrecking Crew」的樂手一樣。由於鬼怒在上述大部分組合裡同時也是作曲家,「超級吉他手」這個稱號顯然並不能算對他藝術生涯的忠實描述。

在日本,鬼怒和壺井彰久等人通常會被稱為「purogure」音樂家,即日文對 progressive rock 的簡稱。或許正是因為該簡稱完全省略了「rock」一詞,用在他們身上便不顯得突兀。畢竟,一把小提琴加一把吉他的二重奏組合,無論怎麼看都不是搖滾編制。但由於鬼怒和壺井兩人的音樂生涯的確都始自藝術搖滾樂隊(在鬼怒組成 Bondage Fruit 的九零年代,壺井組成了自己的藝術搖滾樂隊 KBB),我們在兩人日後的眾多樂隊裡還是可以察覺到明顯的藝術搖滾基因,例如對特別音色和特別配器的探索,對民族音樂的興趣等等。換句話說,這不是搖滾,但它對音樂作為一種高級藝術的嚴肅追求是毋庸置疑的。

不過,如之前所說,如今的 progressive music 已經並無進步性可言。日本這批音樂家就像是日本的麵包師傅,精研歐洲麵包之後,開發出讓西人都不得不服的「日式歐洲麵包」。從世界史的角度說,很難說他們引領了什麼。但從地緣關係的角度說,這是日本追趕歐洲並反超的又一個例子。

而如果說這種麵包的食材來自藝術搖滾,它的烘培方法就來自爵士樂。

Era 可以說是鬼怒無月目前的活動中心。目前為止他們出了四張專輯:《Era》(2002)、《Totem》(2004)、《Three Colors of the Sky》(2006)、以及最新的《遺忘之舟》(忘れられた舟,2010)。除了 Era 本身以外,他們還衍生出了 Era Special, Loudera 和 Era Unplugged 三個變體。Era Special 是加入了鍵盤(難波弘之)、貝斯(佐藤研二)和鼓(岡部洋一)的爵士搖滾組合,Loudera 是加上佐藤研二與鼓手山內陽一朗、強調大音量和爆發力的版本,Era Unplugged 則如其名是不插電版本的小提琴吉他二重奏。小提琴加吉他的二人輕量組合,令他們有了最大的靈活性。二人基本平分作曲的職責,新曲往往先由 Era 在現場演出中演練,待成熟後再重新編曲由 Era Special 或 Loudera 演奏。Era 的曲式是簡單甚至單一的:主題旋律奏出後,每位樂手分別即興,最後主題再現。經典的爵士樂結構。壺井和鬼怒都是寫旋律的一流好手,「Three Colors of the Sky」(鬼怒,同名專輯)和「Sailing Stone」(壺井,《遺忘之舟》專輯)等曲子就是證明。壺井對於民族音樂的興趣和鬼怒沿襲自 Bondage Fruit 時代的暗黑一面也為 Era 的作品集營造了恰到好處的平衡。

從某種角度說,爵士樂的演奏實踐有點像是古典音樂在二十世紀前的樣子:具有即興演奏能力的音樂家們形成一個鬆散的共同體,或者說朋友圈子。演奏與作曲不分家,通過頻繁的現場演出反覆磨練幾套標準曲目的同時,不斷創作新曲。這種健康活絡的狀態到了二十世紀逐漸被以演奏家為中心的音樂體制替代,即興能力不再被鼓勵,作曲家在譜面的指示成了黃金原則。幸好,爵士樂和流行音樂傳承了衣缽。二十世紀少數古典音樂演奏大師(例如霍洛維茲)喜歡聲稱自己從不會用相同的方式演奏一首曲子,但那很難被他們的錄音——包括盜錄的現場實況——證實。然而這一點幾乎就是爵士樂的定義。

著名爵士樂作家 Ted Gioia 在《爵士標準曲目指南》(The Jazz Standards: A Guide to the Repertoire)中所說,熟練掌握一套標準曲目,在爵士樂裡比在古典樂裡更重要,因為古典演奏家開場前明確知道要演奏哪些曲目,作為一種對即興能力的宣示,爵士樂手在有些情況下直到上場才知道今天要彈什麼。在我的經驗裡,日本的爵士樂手——某些自由爵士除外——很少這麼做。自然,音樂基因來自以複雜編曲著稱的藝術搖滾的音樂家更不會這樣。在我看過的七、八場 Era 的音樂會上,每場的曲目順序都會事先定好。除少數新曲之外,80% 的曲子也都是兩人演奏了至少七、八年的。有時他們也會演奏自己為其它樂隊寫的曲子,例如鬼怒為梅津和時 Kiki Band 寫的「Crawler」(收錄於二零零二年的《Land Dizzy》專輯)就會以「Crawler-A」的名義出現在 Era 的演出中。反過來,當鬼怒和壺井參與梅津主導的 Matahari All Stars 時,也會演奏「屬於他們兩人的曲子」(例如「Sailing Stone」)。這樣一種音樂家、演奏、和曲目間的關係其實很接近十九世紀蕭邦、李斯特等演奏家/作曲家之間的關係。

當下的日本 progressive 音樂圈和十九世紀音樂沙龍的相似之處不止於此。Era 和兩人的大部分其它組合一樣,擁有一批非常忠實但人數極少的聽眾。三十人算正常,六十算熱賣,達到一百幾乎非得有特殊情況不可(例如難得一見的客席樂手),更何況他們常用的演出場地大都裝不下一百人。他們並不抗拒唱片,但對於唱片挪移時空的能力也並不特別看重。又或許是在頻密的演出節奏下,兩人難以分出時間關心發行問題。總之,Era 的四張專輯有兩張已經絕版(《Era》和《Three Colors of the Sky》),另外兩張也基本只在演出現場發售。流播網站沒有,日本高度發達的二手唱片市場上也難見蹤影。這幾乎讓樂迷回到了錄音技術尚未發明的時代。聆聽,就意味著和少數幾十個人一起,與音樂家共享同一個面積不大的空間中的空氣振蕩。

這確實有趣:音樂在錄音技術和市場經濟的幫助下,於二十世紀獲得解放。音樂變得民主,也變得不再私密。「現場」對很多人而言意味著幾千、上萬人的大型演出場館,對聲音品質的追求讓位於千萬同好共聚一堂的共時體驗。唱片固然造就了終極的私密聆聽(音樂家本人不在場),但唱片業在商業上的需求以及電臺、電視、雜誌等音樂媒體的中介讓唱片聆聽擁有了社交性。但是在廿一世紀的日本,吸著搖滾樂裡最有藝術野心的一類的奶水長大的音樂家,最終復歸了以小型音樂沙龍為中心的創作、演出和欣賞實踐。就連我這篇文章,似乎也讓大家回到了前網際網路時代,一個看完樂評沒法在一分鐘內讓所評的音樂在耳邊響起的時代。我想,鬼怒無月與壺井彰久的多個組合常年保持的高品質,大概是在告訴我們,今時今日,這是唯一一種可以不犧牲音樂藝術性的生產關係。

往期回顧

日本爵士專欄 | 菊地成孔的藝術

日本爵士專欄 | 梅津和時:永遠的差不多先生

日本爵士專欄 | 渡邊香津美:什麼是「Kazumi Sound」?

日本爵士專欄 | 日本爵士樂唱片再版文化

 




相關焦點

  • 日本爵士專欄丨《日本自由爵士唱片圖說》書評
    《日本自由爵士唱片圖說》書評日本的爵士音樂家裡,在歐美名氣最大的大概是渡邊貞夫、秋吉敏子、以及日野皓正等人。前兩人都屬於二戰後最早的日本現代爵士樂手,分別於一九五六和一九六二前往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進修。秋吉主要在美國活動,日野也於一九七五年移居紐約,而渡邊雖然六零年代返回日本,但他本身就有一種世界主義文化觀。換句話說,這幾位音樂家的西洋聲望和地緣以及歷史際遇有關。但我懷疑,對於中國樂迷而言,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最早接觸到的日本爵士樂是自由爵士,最早認識的日本爵士音樂家是高柳昌行與阿部薰。
  • 日本爵士專欄 | 日本的爵士大樂隊:高級大眾音樂
    日本的爵士大樂隊:高級大眾音樂在爵士樂的世界裡,大樂隊(Big Band)屬於前現代事物。在日本,大樂隊在二戰後依舊有很強的存在感。如我之前在本專欄所說,在三、四十年代,爵士樂並非高級藝術音樂,而是熱門流行音樂。在日本流行樂史上擁有教父般地位的服部良一,如今依然會被描述為「流行與爵士作曲家」。二戰後的日本流行音樂種類繁多,但在一九六零年代風靡一時的「和制 pop」裡,華麗豐茂的管弦樂隊伴奏往往是少不了的。
  • 日本爵士專欄丨論封面至上主義
    還有多數的人,說是喜歡聽戲,並不真懂,實際上是在看,那麼看戲,就是看熱鬧了。例如著名的《四郎探母》,非常好聽,但是聽不懂的人是在看,要是這樣,那還不如弄個「五郎探母」、「六郎探母」的,肯定比《四郎探母》熱鬧、好看,但那叫看,不叫聽。——王季遷(C.C. Wang, 1907–2003)     她們很重視表面。包裝就是本體。日本人的美感核心就在於此。
  • 日本爵士專欄 | 梅津和時:永遠的差不多先生
    梅津和時 《第一個逃兵》(First Deserter)在日本的諸多爵士音樂家裡,梅津和時可能是中國聽眾較為熟悉的。吉他手 Marc Ribot 以及打擊樂手 Samm Bennett 在兩作都有出現,而《第一個逃兵》裡 Ribot、Bennett、Tom Cora(大提琴)和 Wayne Horvitz(鍵盤)的組合顯然屬於以 John Zorn 為核心的紐約實驗音樂樂手圈。日本爵士樂手前往歐美演出、錄音甚至長期居住自然並不罕見,與西方積極交流的姿態讓他們比其他日本爵士音樂家獲得了更高的海外聲譽。
  • 日本的爵士大樂隊:高級大眾音樂
    在日本,大樂隊在二戰後依舊有很強的存在感。如我之前在本專欄所說,在三、四十年代,爵士樂並非高級藝術音樂,而是熱門流行音樂。在日本流行樂史上擁有教父般地位的服部良一,如今依然會被描述為「流行與爵士作曲家」。二戰後的日本流行音樂種類繁多,但在一九六零年代風靡一時的「和制 pop」裡,華麗豐茂的管弦樂隊伴奏往往是少不了的。
  • OCT-LOFT國際爵士音樂節團隊受邀參加第37屆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
    in China 丹麥之聲)的邀請,參加丹麥的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歡迎大家關注交流~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7月3日在官網(jazz.dk)上發布了開幕新聞,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今年有什麼亮點吧!歡迎來到第37屆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第37屆哥本哈根爵士音樂節於7月3日開幕,超過1200場演出在遍布哥本哈根和腓特烈堡的100個場地舉行。
  • 日本音樂憑什麼牛逼?
    儘管爵士誕生背景極為複雜,但布魯斯這一關鍵要素,起到了靈魂般的點綴作用。至此,流行音樂兩大源頭——布魯斯與爵士樂齊驅向前,為之後所有音樂風格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那麼,布魯斯和爵士,它們如何遠渡亞洲,我們先看下時代背景。 1864年,中國清政府剛剛平定了南方的太平天國。
  • 日本爵士才俊「拓谷TOKU」,亞洲的查特·貝克~
    Toku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喜歡音樂,在中學時代開始組建樂隊,高中和大學時代翻唱搖滾和流行音樂,在參加一次大學舉辦的學院文化節的時候,演奏了爵士「
  • 9.26 周三 | 日本到臺灣再到北京,坂本健志爵士三重奏
    本周三GOOD BAIT 呈現來自日本與臺灣的優秀爵士音樂家,在學生時代用極大的耐心,去模仿爵士專輯的每一個音符與樂句,再將音樂用自己的靈感詮釋出來。日後由於自己喜愛的爵士風格為Bebop,因此深受薩克斯風手Charlie Paker以及小號手Dizzy Gillespie與鋼琴手Bud Powell的影響,讓自己表演時有時增添了Bebop的風格色彩,同時,也因為喜歡鋼琴手Oscar Peterson的詮釋,讓自己日後演出時的音樂表現中可以感受到很流暢的快速的句子與律動感。
  • 10/21 日本爵士JIZUE,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不容錯過的故事之旅
    JIZUE的音樂受了搖滾和硬核的強大影響,再配上騷靈音樂的律動,與爵士音樂完美的混合,創出一種JIZUE獨有的音樂風格,嬴得樂迷的欣賞及極高評價。 2012年,JIZUE於日本著名音樂節FUJI ROCK中演出,精彩的演出獲得在場觀眾熱烈掌聲與讚賞。
  • 周日晚6點:日本當紅爵士搖滾 Fox Capture Plan
    在野音樂作為致力推廣獨立好音樂的公司,在2016年開年之際,推出了Fox Capture Plan 2016年中國巡演武漢、上海、廣州三站的演出,為大家帶來視聽上音樂盛宴! 成立於東京的三人爵士後搖天團 首張作品未經宣傳即登上日本知名唱片店銷量第一位 擁有驚人的創作力,曾經一年內連發三張專輯 Fushion Jazz 跨界多種音樂風格 三位成員,大有來頭 Fox Capture Plan於2011年成立於日本東京,由三位成員岸本亮(鋼琴、鍵盤)、井上司(鼓)、川井英廣(貝斯、
  • 22歲自學鋼琴締造日本爵士夢幻名盤,你一定見過他的側臉
    今天的《太格電臺》,Mr Tiger將要為大家推薦的是日本爵士鋼琴大師:福居良
  • 日本民謠音樂——衝繩民謠
    說起日本的民謠音樂,不得不提衝繩民謠。
  • 他更喜歡「混沌武士」這個稱號,而不是日本爵士Hiphop之神
    談到Nujabes,應該有很多爵士樂迷都聽過他的Luv Sic系列,相信也有部分喜愛Hip-Hop的人跟小編一樣都是聽了這個系列才開始認識日本爵士Hip-Hop的。而03年Nujabes發行的第一張混音合輯《First Collection》和第一張專輯《Metaphorical Music》,讓他在日本名聲大噪,反響甚大且備受好評,毫無疑問可以說是他開始讓世界各地關注並認知日本爵士Hip-Hop!已經在國外小有名氣的Nujabes,在別的國家不但在音樂上與很多大師開始合作,而且在音樂上、事業上也有了很重要的夥伴。
  • 日本音樂大學排名TOP5
    眾所周知,日本的教育水平之高,政府投入之大,教育資源之豐富,都是名列前茅。日本的音樂擁有濃厚的東方文化氣息,這也吸引了眾多音樂留學生前來深造。那麼,你知道日本音樂大學排名是怎樣的嗎? 下面讓我們隨智課選校帝小編來看看。
  • 日本鹽系R&B音樂才子向井太一首次中國公演!
    跳動的音符和你含笑的你和陽光只因為他的音樂有這般魔力不忍缺席的完美演出日本鹽系R&
  • 日本風俗文化介紹(七十二) 日本音樂
    日本音樂 日本音樂分為日本傳統音樂和日本流行音樂兩類。日本傳統音樂,日語稱作邦樂。通常都用「洋樂」做為反義詞,指西洋音樂以外的日本傳統音樂。總之,國際樂壇上各種創作傾向,都被日本樂壇吸收,在日本作曲界都有著明顯的反映。1946年以後,日本音樂界先後成立了日本現代音樂協會、日本音樂家俱樂部、日本演奏聯盟、音樂撰稿人協議會,日本作曲家協議會等行業組織,以維護音樂家的權益和保障各項音樂活動的開展。東京已擁有10多個專業交響樂團,海外各種音樂表演團體川流不息,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鑑賞機會。
  • 演出預告|日本當紅爵士搖滾 Fox Capture Plan 巡演杭州站
    今日預告的現場是3月8日獻給所有女生的顏之炸彈——來自日本當紅Jazz-rock團體,顏力與技術並存的Fox Capture PlanFOX CAPTURE PLAN (FCP)由曾以爵士樂團JABBERLOOP入圍臺灣金曲獎的岸本亮 (鍵盤手)與知名作曲家川井憲次的侄子
  • 日本音樂祭的過去與現在
    到日本生活,最大的嗜好莫過於觀賞Live表演,而能夠參戰大型戶外音樂祭,更等於是進入一場難得可貴的全天候盛宴,戴上手環,取代單調的紙本票券,舉起手,就獲得夢幻樂園的入場資格,跳脫漫長、乏味、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日本搖滾音樂祭的歷史得從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