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篇劇透文章,所以各位看官可以放心閱讀,還有建議在看電影之前閱讀,當然看完之後再看也未嘗不可,你很可能更會同意我下面的文字。
盼星星,盼月亮,《釜山行2:半島》終於上映了。
《釜山行1》可是讓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的神作,在看這第二部《釜山行2:半島》之前特意又把看了一遍,男主角上一部裡部已經犧牲了,因此《釜山行2:半島》怎麼繼續延續上一部的故事,那麼這一次的導演又將會從哪裡寫起?
《釜山行2:半島》海報
看過影片後,我發現其實我期待錯了東西……這一部電影根本和上一部沒有任何聯繫,故事由火車進化成了島嶼,耐人尋味的人性故事變成了動作片,標準的爆米花電影作品。導演運用了大量的動作、槍戰、追車的場景,每一分鐘都緊緊的抓住了觀眾的注意力,讓觀眾看腎上腺素飆升,你會覺得自己仿佛在看喪屍版的《瘋狂的麥克斯》。
我在豆瓣給這部電影打了5分。現在電影平均分也都到了5.7,為什麼電影如此有爆點,評分卻這麼低呢?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在強者的庇護下做事,確實容易成功,但是想要蓋過強者的風頭,卻是難上加難。
《釜山行2》上映首日的票房業績就破了紀錄,但是短短幾天之後就出現了斷崖式下滑。豆瓣評分也是處於不斷下降的階段,逐漸冷靜下來的影迷更是稱這部電影:「連前作的一半都比不上,所以叫《半島》」
《釜山行2:半島》豆瓣評分
電影《釜山行2:半島》接著上一部部的火熱吸引來了這無數關注,但是《釜山行2:半島》內容上從故事架構,到影片元素沒有一點《釜山行》的影子。如果沒有《釜山行1》,單獨來看這部電影,那絕對是個製作上乘的科幻片。要是你看完第一部(例如我),那麼看之前你有多大的期望值,看完之後你就會有多大的吐槽點。
正所謂「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心理落差所帶來的負面情緒可能會產生一些非理性的想法或行為,還記得之前奧運會上劉翔退賽事件,引來了多少人的口誅筆伐,那都是因為我們對這位亞洲飛人劉翔抱有很大的期待,我們期待著劉翔能在奧運會上再次創造紀錄,讓我們為之自豪。到現在我們再來冷靜的回顧,那時的劉翔也確實因為傷病這種不可抗因素,他也努力過了,退賽也是無奈之舉,不該受到我們的各種指責。
電影《釜山行2:半島》也是這樣,既然選擇接受前作的紅利,就要承擔前作對比下帶來的風險,之所以拍成系列電影,毫無疑問是因為前作的成功,但是只要冠上前作的名字,就免不了被人拿來作比較,如此以來,缺點也更容易被看到。
電影的製作場景全面升級
第一部《釜山行》電影如此受歡迎不僅是因為刺激的畫面,更有細節背後凸顯出來的人性的選擇和底線考驗。
在《釜山行1》中,孔劉飾演的父親這一角色只通過最後一個眼神,就足以讓觀眾體會到一個父親深沉的愛,即使是被感染成為喪屍之後,他依舊選擇先安置好自己的孩子,就算眼睛被白色所侵佔,依舊能讓觀眾體會到那種被迫選擇遠離孩子的揪心之痛。
《釜山行1》被感染後的男主看著孩子被帶走
《釜山行2》中相似的片段也有,不過相較於前者,像後者這種體會「母愛偉大」的手法則顯得膚淺了很多,尤其是影片結尾的煽情部分,看的時候,我的內心不僅沒有任何波動,反而覺得導演的水平在退步,就結尾部分來說,延尚昊導演……嗯,貌似搞砸了。
任何情節都是平鋪直敘,好萊塢式個人英雄主義被大量的運用,某些關鍵的人物和線索交代完畢後,就能將影片後續和結局猜出來了。比如說男主立flag,明擺的黑吃黑,國際救援......看第二部貌似都不用帶著腦子。
多少人這段看哭了的舉手
還記得第一部裡的父女情,姐妹情,男主人公一步步的蛻變遞進,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豐富飽滿的,讓人看完印象深刻,第二部相較於第一部來說,則缺少了套路之外的人文特色。片中大量的鏡頭給了讓人腎上腺激素狂飆的動作畫面,少有的人物感情刻畫看完會讓你覺得啥都不記得……感覺是導演在強行加戲。
或許就是因為人性的刻畫深入不下去,導演才將影片的重點放在了主角「超級英雄」般的刻畫上。這樣一來電影也就失去了其精髓所在。
但是我們又會發現「超級英雄」毫無存在的意義,男主過於強大反而使得電影失去了期待感,因為遇到任何問題男主都可以解決。這部電影的本質上是一部喪屍片,而它真正的喪屍部分加起來也就只有短短的十分鐘。
這樣看來《釜山行1》展現的是在喪屍中保存的人性,而《釜山行2》呈現的卻是在夾縫中生存、被奴役的喪屍。
在男主面前過於弱勢的喪屍們
即使是這樣的影片,續作製作成本卻是前作的兩倍,女主角李貞賢曾經用小拇指挑動了整個亞洲,但是卻挑不起電影的口碑。
本該是像第一部那樣講述末日之下的人性鬥爭,表現伴隨著災難的升級,最可怕的不再是怪物們,而是難以叵測的人心的觀點,但是導演卻放不下個人英雄主義的展現,結果導致電影發展成一個四不像的怪物。
這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的期待值太高造成的,從心理學上講,有一種「高帽恐懼症」。學生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被老師、被家長高期望所帶來的壓力體驗。外界的帽子越高,意味著壓力越大。我們不想讓別人失望,更不想讓自己失望。
導演的壓力來源於他放不下《釜山行1》打下的影迷基礎,當一部電影的導演在有限的時間內,想加入太多的東西,那註定每一樣都是膚淺的,他太想讓《釜山行2》超越前面了,結果也讓這電影和第一部風格和方向上拉的越來越大,反而導致了電影的口碑下滑。
不只是《釜山行》,像《死神來了》、《葉問》......這些電影的續作無一不是越拍越爛。既然知道續集終會毀掉經典,那麼導演為什麼還會繼續拍呢?
這是因為現在大部分的電影都屬於商業電影,電影真正的版權在製作公司手裡,大部分公司在利益與口碑面前,大多數都會選擇利益,而前一部電影取得的好成績讓他們知道續作再爛也可以「恰爛錢」。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就是因為電影製作公司把握住了觀眾心理上的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就是說,人在第一次接觸人或物時留下的印象,在這個人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
《釜山行1》大獲成功
拿這部電影舉例,就是說人們在看完《釜山行1》之後,對其稱讚有加,就會在腦海中形成這個系列、這個導演的電影很好的印象,等續集出來之後,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繼續相信自己的印象,為其消費。
當一個人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在腦海中最先輸入的信息,對這個人以後再面對同一件事情時,所作出的反應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而第一印象持續的時間越長,作用也越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這就跟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比較偏信「專家建議」是一樣的,因為專家留給我們的都是有學問、有經驗的印象,值得我們的信任,所以一旦有人對專家的話提出質疑時,不等專家回應,就會有一大批人替專家發言。
這就是因為這些號稱「專家」的人把握住了大家相信「首因效應」的心理,無論知識是否專業,他們會在第一時間將自己打造成專家,從第一印象方面讓大家相信他們是權威,後邊才方便他們撈錢、推銷。這也就是前期投入的作用所在。
回歸正題,關於這部電影,當然也值得你一看,就是建議你先忘掉第一部的影子,然後買好爆米花和可樂,安靜的欣賞這部大片。
要是你對這部電影迫不及待,看完我上面文字之後興趣更濃厚了,那就私信我,給你《釜山行2 半島》連結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