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陳姓 得姓始祖始祖系陳胡公媯滿。據記載,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 戰國末年,齊國為秦國所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而三子田軫則逃至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發展壯大。田軫則被尊為此支陳氏的開基始祖。 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位。
二、韓姓 韓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最初活躍於陝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時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漢晉南北朝時期,韓姓在河南地區發展迅速,尤其以韓國古都陽翟和南陽為中心,形成了潁川郡望。 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位。
三、方姓 其源出自方雷氏,炎帝神農氏之代孫帝榆罔之子雷,因在黃帝與蚩尤大戰時立下大功,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而雷受封於方山後,稱方雷氏。後人以國名為氏,稱為方氏,並尊雷為方姓始祖。 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6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
四、雷姓 同方姓一樣,雷姓也源出自方雷氏,在方雷氏的後裔子孫中,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兩支,一支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方氏;一支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雷氏。 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88位。
五、郭姓 因為「裔孫從潁川」,郭氏之後代離開祖籍地陽曲而遷往潁川。西漢郭忠,以戰功封成安侯,代居潁川。而穎川郭氏在東漢初年,已是名門望族。得姓始祖系東周時期的虢序。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4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8位。
六、鍾姓 據記載,先秦時期,鍾姓主要活動在楚國境內的湖北、湖南以及山東一帶。 漢晉南北朝時,鍾姓已經向東播遷到江浙皖贛、中原地區,其中穎川鍾氏後來成為全國各地鍾氏的主要來源。 鍾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9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6位。
七、陸姓 陸氏是由戰國時期齊宣王少子田通受封於平原陸鄉(今山東平原縣境內)因以得姓。而潁川郡則是陸姓的主要郡望。此支陸氏為吳郡陸氏的分支,開基始祖為東漢潁川太守陸閎。 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98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70位。
八、應姓 應姓的得姓始祖為西周武王姬發四子姬達,3000多奶奶前,姬達受封為應侯,而後建立應國,姬達更名為應叔,即應氏太始祖。在《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中均有記載:應氏望出汝南、潁川郡。 應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75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04位。
九、賴姓 據《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是出現於河南的潁川一帶。賴氏長久以來雖然是稱盛於南方各地,但他們的祖先,卻都是來自中原地區的河南。 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76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8位。
十、烏姓 據《姓氏考略》所載,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少昊氏以烏命官,有烏鳥氏,他的後人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望族出於潁川、汝南、鄱陽。故烏氏後人奉少昊為烏姓的得姓始祖。 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1位。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01位。
十一、庾姓 庾姓源出有二,皆以官名為氏。其一出自上古堯時掌庾大夫;其二出自周朝時期官吏庾廩。在兩漢時代形成了潁川和新野兩大郡望,而潁川庾姓最繁盛,是當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43位。未列入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
十二、拓跋姓 在《魏書·序紀》裡,漢末到晉初時期鮮卑索頭部首領拓跋力微被稱為始祖,由此可知拓跋氏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歷史,拓跋氏望居潁川郡、雁門郡。 拓跋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54位。未列入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
十三、鄺姓 鄺姓源自於方姓,為南宋方諄之後。方諄系方氏第148世祖,因長女方淑麗被冊為皇妃,而受封宣城侯,並御賜改為鄺氏。方諄本應為鄺氏之始祖,不過他念其本,尊自己的父親為鄺氏始祖。 鄺姓未被收錄在宋版百家姓中。在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47位。
十四、繁姓 繁氏出自殷商七族之一有繁(Pó)氏,其後人以繁為氏。繁姓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後來多有改作薄姓或其他姓氏,故今天的繁姓人口較少,是為稀姓,望居潁川郡。 繁姓未被收錄在宋版百家姓和按人口數量劃分的新版百家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