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說君記得,曾幾何時曾經有同學讓我用廣東話讀出「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這句話,心想這正是安利我們大廣東話的好機會,於是欣然認真讀之。同學聽完之後竟發出了一陣夾雜著雞叫的笑聲……說難怪我們廣東人常說「我母雞啊(我唔知啊,意思是:我不知道)」 。這尼瑪難道還是有根據的呀?!我還真的「母雞啊」……(此處應有笑cry臉)
又如,最近的股市一片飄綠,跌得那是一個慘澹啊!於是有了下面這篇報導↓↓↓
真的是看到這個標題分分鐘都會逼得笑cry了好嗎!全球說君我也是醉了……粵語為何能如此好玩?走,來跟全球說君我一起從聲調開始認識這門神奇的語言吧~
標準粵語具有9個聲調,6至7個固定調值,按照「平上去入」的命名方法,這9個聲調名稱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下陰入、陽入。另外再加上由於疊字、省略、外來詞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變調情況就更多了,有時候這種變調還會導致語義和文法上的變化。
相比於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粵語的音調組合加起來一共有10620種,出現音調重複的概率比較小,聽起來就會給人一種抑揚頓挫的感覺。下面的表格列出了標準粵語的9個基本聲調和例子,在全球說微信號回復「粵語聲調」試著聽聽這九個字的粵語發音,你能發現它們的不同嗎?
另外,粵語中還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用詞,甚至保留了這些詞的古義。例如下面這句中的「卒之」表示「終於」的意思,在現代粵語裡仍然保留了其用法,如:「卒之畀我搵到(終於給我找到)」、「卒之搞掂了(終於完成了)」等。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粵語中很常用的兩個詞「畀」和「係」。首先,「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詩經·鄘風·幹旄》)中的「畀」一字(拼音:bì),意為「給」,如:「畀一百蚊我(給我一百塊)」、「畀你部手機我(把你手機給我)」等。
而出現在四大名著中的「此系身前身後事,請誰記去作奇傳?」(《紅樓夢》)和「使廷臣奏董太后原系藩妃」(《三國演義》)的「係」則表示判斷——「是」,如:「我係好人(我是好人)」、「你係邊個(你是誰)」等。所以有時全球說君看書時看到「XX係荷蘭炮隊副隊長」的時候就會感覺很熟悉呢,這時千萬別以為作者寫錯字或誤以為他一定就是個廣東人哦~
粵語除了保留了相當多的古詞古義之外,還在不斷吸收新的外來詞,而這些外來詞的來源多為英語,其中又以港式英語吸收的外來詞最多。而從19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南方粵語區和內地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不少由英語轉化過來的粵語外來詞現在也已經為漢語北方話融合吸收,比如說:
另外,香港粵語中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男警員或男老師稱作「阿sir」(2011年TVB劇集《點解阿Sir係阿Sir》中,第一個「阿Sir」指代的是男老師,第二個所指的則是「男警員」,意思就是「為什麼老師會是個警察」);女警直接叫「Madam」;工作加班稱為「開OT」(源自英語 Overtime,目前TVB新劇《鬼同你OT》正在熱播)等等。
這種港式英語、中英夾雜的地道用法在香港十分流行,而且在廣東省粵語區中也在逐漸增多,舉個例子:這個project(項目)的schedule(安排)有些問題,cost(成本)偏高,目前我們沒法confirm(確認)手上的resource(資源)能完全take(使用)得了。至於你說這樣的說法是不是過於做作,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就見仁見智了~
最後,踏入新世紀,一些新的用語(尤其指網絡用語)開始在粵語中出現,並主要被年輕人和網民所使用。而一些地道的粵語成語、俗語和歇後語也是粵語文化的一大重要特色,如:
每一種語言(方言)都或多或少是一個地方特有的文化象徵,這也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體現。如果你也愛看港產片愛看TVB,愛去酒樓喝早茶品嘗廣東美味,不妨來全球說學幾句實用的廣東話唄~世界上語種最全的免費在線語言學習平臺——全球說,讓你200個小時就掌握一門外語!學習,交友,聊天「三不誤」的外語學習神器。歡迎戳「閱讀原文」前往學習QQ群,大家一起學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