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瑜伽師地論》:「云何增相,謂輕安定,倍增廣大所思惟相。」
身心不得輕安是不能入定的, 一個人根骨輕靈,是清淨相,有道之相,很快就能成道。 這種人身行如行雲流水,如風飄過。身心輕靈得輕安,或因修止而身心轉化了,就有這種現象。 不像一般人一身都是粗重,走路笨笨的,水泥地都會響,這是粗重,所以修行輕安很重要。
2、《瑜伽師地論》:「云何減相,謂輕安定退減狹小所思惟相。」
輕安並不是究竟,修定得的輕安,如果不繼續用功,隨時就會減退。或者飲食調節不好, 或者四大不調適,或者是心散亂,或者心起煩惱妄想來了,如此輕安立刻退失。所以這個輕安是靠不住的,不是究竟定的住相。
3、《瑜伽師地論》:「云何方便相,謂二道相,或趣倍增廣大,或趣退減狹小故。」
知道或增、 或減這兩個方便, 就是「 二道相」。
4、《瑜伽師地論》:「云何引發相,謂能引發略諸廣博文句義道,若無諍無礙妙願智等, 若依三摩地諸餘力無畏等最勝功德,及能通達甚深句義微妙智慧, 如是等相。」
在得定之後, 一切學問智慧都通達了, 以前看不看不懂的佛經, 統統都懂了, 就是「 引發相」。可以進入無諍三昧,一切無障礙的智慧,一切願力,一切智慧都發起了。然後依這個定境界其他的力量, 像十力、 四無畏等功德, 都是一學就到了,隨心所欲, 以及一切無畏等法之最勝功德也都到了。 這些都是從定所發的, 也能通達最深的道理及微妙的智慧,「 如是等相」全到達了。
5、從以上瑜伽師地論所述,沒有定,智慧不能通達,輕安才能開始增長我們的智慧觀照,輕安定一減退,我們的智慧觀照馬上退轉,《瑜伽師地論》:「安者,謂離粗重,身心調適性。」 打坐功夫到了,身體輕盈了,離了粗重,心裡安詳,也沒有什麼雜念,調適得非常舒服,這樣叫做「 安」,是輕安境界,還不是定。一般人得了輕安,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常常以為自己得了定,不是的,這只是輕安而已。不過,由此可以入定,得正三昧,所以行者修行先要把教理搞通才來修行。不然打起坐來在睡覺,以為自己得定了,那樣他生來世的果報,可能是畜生道的豬。
6、《瑜伽師地論》:「因緣相者,謂定資糧。應遠離相,復有四種,謂沉相,掉相,亂相,著相。」得定,修一切止觀,應遠離四種相,就是不應該有的。「 沉相」,是一打坐就昏沉、睡眠。「 掉相」,是掉舉、跳動,好像很清淨,突然跳出一個念頭來,發覺後又丟掉它。「 亂相」,是散亂根本坐不下去。「 著相」,是像看到《楞嚴經》所說的:「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那都是五十陰魔,「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 ,即使得到空、得到靜,也是「著相」。
人的三寶是精氣神,要遠離以上四種相,就要有定資糧,就要有充足的精氣神,哪來的呢?《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云何攝心?就要先做到四種清淨明誨:斷淫、斷殺、斷盜、斷妄。
7、《瑜伽師地論》:「云何正方便相,謂所思惟白淨品因緣相相。」以又白又淨的善相修行,就是「 正方便相」。白是形容善, 黑是形容惡。「云何邪方便相,謂所思惟染汙品因緣相相,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門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 邪方法、 邪教都是「 邪方便」,他們也有他們這樣那樣的理論,但是「 不守根門」,不回過來反省自己,六根都向外走,不迴光返照,不反聞聞自性,不背塵合覺,所以叫做外道。沒有正知正見,只是這樣那樣很多道理,心都被染汙了。定是共法,外道也有定, 魔道也有定,你不要看不起魔,大魔王如不得定是沒有神通的,神通都從定來,所以定是共法。但是學佛法的定叫做「 賢善定」,不是世間定、外道定的修法。《楞嚴經》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無他物」。所以,要修好定慧,先要守六根門,保護好人的三寶精氣神!請問各位?如果沒有「攝心為戒」的方法傳授,您如何做得到「三無漏學」。
8、《大乘妙法蓮華經》:「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長夜增惡趣。(未遇掌握解脫道的善知識、智者或明師,未能圓解圓行圓證我們的真如自性,正如《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通過反聞聞自性、楞嚴大定、耳根圓通頓悟法門可以明心自性,見性後才起修,見道才是修行的第一天。如《大佛頂首楞嚴經》言:一見道。二修道。三證果。四結經。五助道。謂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果。)
9、《楞嚴經》云:「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禪那就是定慧等持圓融,即圓證,也就是說,世間的行者不去圓解、圓行、圓證,是不能入佛的智慧的!《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依法修行是大乘,依圓通法證悟定慧圓融。
《楞嚴經》云:「但能執身,不行淫慾,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要出欲界進入色界初禪,必須執身不行淫慾,因有淫慾就有漏,有漏就有昏沉,有昏沉就會墮落。無論走路和坐著,乃至於睡覺,行、住、坐、臥隨時隨地俱無愛染,他沒有一種愛染心,就是見著再美麗的色塵,也不生愛染的心。他不留在六欲天界。
10、《楞嚴經》云:「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於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所有,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七趣虛妄相。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仙、天道,皆是昏沉虛妄的生滅相,由無明發業所感,從妄想受生,隨妄業受報。於妙圓明無作本心中,七趣皆如空中花,並無實體,更無根結。
11、《楞嚴經》云:「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此示迷悟因依。因不識本心而妄想受生,隨順貪嗔痴而造殺盜淫之妄業,墮落三惡道,若無三毒則上生天道,業因苦果有無相傾而產生七趣輪迴流轉。所謂迷時三界妄有。若能妙悟心性,悟後起修耳根圓通法門,以妙理髮妙智,妙妙中修,證無上道,獲楞嚴大定,妙常寂性現前,則有無俱亡,善惡亦滅,人法皆空,心境一如,尚無不殺不盜不淫之因心,云何更隨殺盜淫事?此則妄因既絕,妄業頓空,永絕七趣輪迴」。
12、《楞嚴經》云:「阿難!不斷三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此結誡勉真修。若不斷殺盜淫三業,則業力各各不同,受報也各各有私,合各人別業而為共業。既有共業,就有眾同分地,則天堂地獄並非沒有定處,都是自妄發生,因妄無體,無可尋究。勉勵真實修行人,欲得菩提聖道,必須斷除殺盜淫三毒,因此三毒能迷惑真性,是生死輪迴根本,從而根除見思無明三惑,才能漸證無漏菩提聖果。如果不能斷盡三惑,縱然得到神通,亦不過是世間的有為功用,習氣不滅,遇境復生,縱能超升,終必墮落於天魔外道。雖然本想除妄,反而失卻正念,以妄逐妄,倍加虛偽,因此如來說為可哀憐者。妄想造業,非菩提過失。作是說者,才是佛的正確說法,若作其他說法,即是魔王說。
13、《法華經》曰:「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扣門」一樣,我們想要得聞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現在由於時代的進步,我們唾手可得,反而不懂得珍惜了。因此,我們必須要對佛法產生足夠的恭敬。謹記印光大師法語:「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想要學有所獲,修行出現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的情況,首先就要低下自己的頭,足夠虔誠與恭敬,這是首要遵循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條。離開了它,一切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