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去年AV8802a和ZX7的精彩邂逅已經過去快一年了,一直在為實現完整全景聲系統而不懈努力著(說得好像在搞研發似的)!這回,我把萊斯康的二師兄給「請」回來了。
由於8802完整的杜比全景聲系統架構為7.2.4,去除兩個有源低音炮,總共需要十一個聲道,眼下的主流多聲道後級最多也就七個聲道(即便你搬出安橋的那款九聲道後級5501,依舊還要加後級),所以,雙功放成了標準配置。論壇裡已經有許多去年入手8802的同學用上了雙功放,不過基本都是5+7的組合。今天,我就來一個7+7的組合。
所謂Bi-amp,通俗的講就是把原本兩個聲道推一對主箱改成四個聲道推一對主箱,兩個聲道推高音,兩個聲道推低音,前提條件是你的主箱可以雙線分音,也就是箱體擁有四個接線柱。這種接法是HIFI系統的終極接法,曾經有許多大燒自製Y型雙線分音線就是為了實現這種玩法,只不過現在的日系廠家都在自家的高端合併機和旗艦前級上官方實現了這一接法。至於好處嘛,無非就是增加功率、增強控制力、降低幹擾、增加細節,想想從合併機到前後級,從多聲道後級到單聲道後級,這種不斷做減法的根本目的其實無外乎就是這些。有人說玩音響其實最終就是在玩電,話粗理不粗,仔細想想有時候還真是那麼回事兒!
至於天空聲道嘛,用這款應該是毫無懸念的事情,理由很簡單,天空沒布線,只能用反射,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專業反射音響無非就兩款,一款來自KEF,另一款來自傑士,至於安橋的那款玩具,我覺得完全沒有值得關注的價值。
如果選擇傑士,感覺跟我全英國品牌音響的風格不搭,所以,剩下的只有這款KEF。
最後來說說聽感吧,其實我這人不太愛聊什麼聽感,畢竟大家的器材搭配、使用環境以及個人口味都各不相同,但為了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心得體會,我就勉為其難說說我的感受以及個人對器材發燒的看法。首先,從合併機到前後級再到今天的Bi-amp,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我的聽音音量在不斷地變大,比如我之前用安橋674聽歌,一般音量不太會超過65,因為再大我就覺得吵了!自從用了前後級之後,我聽歌已經時常把音量提高到70了,不過還是總覺得不是特別耐聽。但今天,在Bi-amp模式下,我已經可以在80,也就是0db的音量下聽貝多芬的第五第七交響曲了。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道理很簡單,我的系統保真度在不斷地提高。當你在聽音樂的時候,音量開大了你覺得吵,就是因為你的系統因為功率不足而產生了失真,因為失真才導致你失去了繼續聽下去的耐心——你的耳朵疲勞了!而降低失真度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大馬拉小車」,ZX7在面對絕大多數家用揚聲器的時候都基本可以做到遊刃有餘,但在聽有些對器材要求比較苛刻的軟體的時候依舊會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但當我讓RX7負責高音,ZX7負責低音的時候,我發現原本的那一點點力不從心現在也開始變得遊刃有餘了!
對於那些還在糾結於要不要加後級的朋友們,我想說的是,你先想想自己到底喜歡開多大聲聽音樂!
以下是我的奧德賽檢測結果,僅供參考!
上述檢測結果中,我只對環繞和天空聲道的交叉頻率做了修改,手動改成了80hz和120hz,其餘均為默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