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民政局優撫安置處處長李超自己也是一名軍轉幹部。 記者周三春 攝
湖北日報網消息(記者周三春 通訊員王宇)從一位民政局的普通公務員到現在的湖北省擁軍模範、全國雙擁模範人物提名獎獲得者。他十多年如一日,情系國防、愛灑軍營,無怨無悔,他就是武漢市民政局優撫安置處處長、市雙擁辦副主任李超。
主動關愛官兵,行程可繞地球兩圈半
2005年年底,李超從部隊轉業到武漢市民政局工作,成為優撫安置處的一名工作人員。「穿上軍裝,我是軍人;脫了軍裝,服務軍人。所以我對自己轉業後的工作格外有感情。」李超說。
這些年,雙擁工作有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慰問全國部隊中武漢籍的官兵。十年間,李超的足跡遍布祖國的大小邊關。從東北雪原到海港哨所,從戈壁沙漠到叢林基地,李超和同事們走巡邏線路,進連隊班排,對官兵們噓寒問暖,帶去了家鄉人民的關愛。
2014年,某作戰部隊在新疆戈壁深處演習,李超和領導們一起按照預定好的計劃乘飛機飛抵前線慰問。誰知因為航空管制,所有航班取消,從早晨七點他們在機場等到下午五點。
「答應士兵的事一定要做到。」在得知航班已經明確全部停飛後,李超馬上行動起來,他想方設法在烏魯木齊臨時借了三輛車,在街頭買了幾個饅頭,晚上七點開始和同事們奔赴戈壁灘。
結果是,在凌晨三點部隊演習開始前夕,李超和領導們一起出現在部隊官兵眼前。始終擔心著的部隊團長看到李超一行出現時,激動得一把狠狠抱著李超,所有武漢籍的官兵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這些年李超入戈壁、下海島、上高原,登甲板、進座艙、上戰車,協調跨區雙擁共建工作,行程近10萬公裡,相當於環繞地球兩圈半的路程。
李超成為武漢艦榮譽艦員。資料圖片
積極服務部隊,辦實事還要送文化
相對於盈利,還有什麼更能吸引一家家企業趨之若鶩?李超說,「雙擁」工作,讓社會支持、理解部隊,首先就要向社會展示部隊的魅力與精神。這些年,李超甘做軍地連心人。
在他的感染下下,國企中冶南方公司與武漢艦結成雙擁共建單位,企業為部隊信息化建設捐助了經費和器材,部隊則通過共建活動提高了企業的軍事化管理水平,使員工的面貌煥然一新。「企業高管上艦參觀學習,直呼一邊緊張訓練,一邊能把甲板始終洗得這麼幹淨,真要好好學習部隊文化!」李超說。
2009年駐軍某飛彈部隊提出要拓寬門前道路,而道路建設涉及到規劃、土地、城建和五六個部門。起初,地方政府部門領導表示有難度,可是李超屢次上門,從不放棄。在李超的協調下,地方有關部門及時拓寬了該部人員車輛的出行道路,在汶川地震中,這條路使部隊應急機動速度成倍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樣的例子數不甚數。武漢迄今為止已經是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如何讓雙擁工作能夠保持創新的活力?這是李超目前思考的問題。
他說,以前為部隊上解決實際困難的比較多,現在軍地協調溝通更加順暢了,他思考更多的是發揮地方優勢,加強軍地互動,為部隊「軟實力」貢獻一臂之力。目前武漢市開展的送法律、送文化進軍營等系列活動深受部隊歡迎。
十二年擁軍,載譽無數。記者周三春 攝
解除後顧之憂,官兵家屬如親人
朱德大將軍曾經說「給戰士站崗、蓋被子,這些不起眼的事情包含著中國革命的成功」。
聽到軍人有了困難,李超的心裡比誰都急。在一般人眼裡,他的工作內容是解決軍人們的就業、就醫、上學難、生活難等一些瑣碎而平凡的問題,可是他的每一項工作都展示的是一片愛兵情懷。
在他的推動下,武漢市軍嫂就業「綠色通道」一路暢通,教育部門推出優惠舉措,對駐軍子女入學取消電腦排位,按實際入學人數「一攬子」接收。15個街道、10多所中小學積極響應,近年來就近就便解決駐軍子女入託、入學難題120多人次。一位駐軍的幹部說:「愛人就業、孩子入學順順利利,我沒任何理由不幹好工作。」
而為了了解轉業士兵的生活持續性問題,李超曾組織同事對2011年以來的士兵就業安置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摸底。已經就業的官兵談就業感受;沒有找到工作的,優撫安置處繼續服務。李超和同事們還有針對性地向企事業單位調查了解情況,普及為轉業官兵服務的政策和意義。
「從大年初四就開始上班,每天下班多幹一個小時。」市民政局調研員楊應松說,做好本職工作外,靠「擠出來」的時間調研。調研內容對後來士兵轉業安置安排工作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雙擁工作沒有盡頭,不僅是家長裡短,還要講政策法規。永遠有新的政策,新的對象,我們也永遠在路上。」李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