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曾有過,這樣倍覺無力的時刻:
竭盡全力想做好一件事,結果卻失敗了。
掏心掏肺對一個人好,後來卻被辜負了。
那些做不到的事,得不到的人,就如手中沙,抓得越緊,流失越快…
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場災難。
《人間值得》中曾說:「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太過用力的人,往往走不遠。
越追求圓滿,越會覺得生活充滿遺憾。
很多時候,一個人只有內心雲淡風輕,才能不疾不徐地成長。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道德經》有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天道」是減少有餘,而補給不足。
欲望太多,愈會失去更多。
凡事如若太過,最終的結局大多如此。
在一間寺廟裡,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為什麼我日夜參禪,功課力求完美,卻仍無法開悟?」
老和尚笑眯眯地給了他一個碗,一把鹽,說:「把碗裝滿水,再把鹽放進去,讓所有的鹽融化。」
小和尚照做,過了好一會,回來說:「師父,我等了好久,但是鹽化不完啊。」
師傅又拿出一個碗,半把鹽,說:「這次再試試。」
不一會,小和尚高興的跑回來:「師父,師父,這回鹽很快就化完了。」
師父問:「悟到了什麼?」
小和尚咧嘴道:「鹽不是越多越好呢。」
鹽太多,便超出了水能融化的範圍。
人也一樣,若太過用力,就超出了智慧、才華、能力所能承受的極限。
拼盡全力,透支自己,在自己看來是努力,在別人看來卻是愚蠢。
過了一年,寺院裡新來了一個大和尚。
一日,老和尚吩咐小和尚與大和尚,一同去山下挑水。
大和尚心想,我是新來的,表現一定要好,於是挑了滿滿兩桶水。而小和尚每個桶裡卻只裝了半桶水。
大和尚嘲笑小和尚偷懶,小和尚笑而不語。
結果,大和尚的水桶因為太滿了,還沒走一半,水就灑出了一半,還因路面被水打溼而滑倒,剩下的水也全都灑了出來。
而小和尚卻閒庭信步,挑回來兩個半桶水,順利完成了任務。
原來,凡事不是多多益善、越滿越好,太過則意味著損傷。
超越自身能力的欲望,如飲鴆止渴般,摧毀了內心,又阻礙了行動。
超越身體極限的努力,如揠苗助長般,虛耗著身體,又浪費了時光。
我們善於用更多的夢想、汗水、追逐填滿人生,卻少了知足常樂的能力。
凡事應有度,過之猶不及。與其追趕遙不可期,不如學會張弛有度。
懂得適可而止,才是一種智慧。
吃飯七分飽,待人七分好
兩隻刺蝟因為渾身長滿了刺,所以即使再親密,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種距離讓它們既不會傷了對方,又能相互依偎。
人與人,亦是如此。感情再深,也需講究分寸;
過於熱情、執著,只會令人心生壓力,避而遠之。
梵谷認識高更那年,兩人的人生都正在低谷,高更因無法照顧遠方的妻兒,而絕望自責,梵谷因一段感情的結束,而孤單落寞。
與高更的相遇,讓已然絕望的梵谷看到了希望,他們有著共同的藝術理想,共同的藝術熱情,甚至共同的絕望處境。
他邀請這位如此契合的朋友來家裡做客,共同生活,一同創作。
他為此裝點居所,準備房間家具,手繪牆壁裝飾,還為高更畫自畫像,為他畫向日葵,他要把這南方陽光下的盛豔之花,送給高更,作為迎接他到來的禮物。
然而,高更的到來,卻是噩夢的開始,他們共同生活、一起作畫、一起討論藝術,可觀點卻總是相反。
密切的相處,使兩個人間產生了很多矛盾。
曾經美好的夢想在現實的衝突與摩擦中變得荒謬、扭曲。
梵谷的過度熱情,更是讓高更覺得害怕。
他常常半夜驚醒,看到梵谷向他走來,凝視著他,又無言地走回自己的床上睡倒,好像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兩個月,在一次劇烈爭吵後,高更就此徹底遠走。
而梵谷,在一個極度絕望的夜晚,割下了自己的右耳。
曾在網上看到一句話:
交友是一門藝術,要求既滿懷熱情,又極有分寸;
既真誠坦露,又不無含蓄;既親密相處,又有禮有節。
深以為然。
太使勁的感情,壓抑又窒息,就像魚兒遊出了大海。
你這麼努力,無非是想活進別人的心裡,不曾想弄丟了自己。
每個人都是生命裡的過客,緣分既然不能強求,那麼不妨留點空間給別人,也留點餘地給自己。
吃飯七分飽,待人七分好,太用力的關係,始終是一場災難。
做人忌滿,萬事求缺
《運命論》中有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樹木高出樹林,風肯定會把它吹斷;德行高於眾人,必定會遭受眾人的誹謗。
活的高人一等不是能力,越是向上生長,越懂低調謙卑,才是真的聰明。
曾國藩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求缺齋」,他常說,自己最崇尚的一句話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以此時刻提醒自己「守缺」。
公元1864年8月,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滅亡。曾國藩因此被封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銜,他的人生走向了巔峰。
然而,太平天國的威脅解除了,曾國藩卻成了皇帝眼中的「威脅」。
他手握兵權,手下人才濟濟,門生故吏遍天下,勢力和聲望都達到了頂峰。
曾國藩深知功高震主的後果,於是果斷採取措施,開始自剪羽翼。
首先,他在上報有功人員名單時,不以自己與弟弟先,而是以湖廣總督、左宗棠、沈葆楨等人為先。
其次,分批裁撤湘軍。十幾萬湘軍,最後只留下兩個營一萬人左右。
再次,以稱病回家修整為由,未讓弟弟上任江西巡撫。
幾件事下來,朝野上下頓時安心,大家覺得曾國藩的威脅淡化了。於是官員的譴責批評沒有了,朝廷也開始繼續重用他。
人,最難的不是登高,最難的是登高后,如何還能揮灑自如,秘訣便是「求缺」。
古話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
鋒芒畢露、出盡風頭,帶來的是大家的忌憚。高調、炫耀,引來的是眾人的嫉妒。
高高在上、沾沾自喜,換來了看不見的陷阱、數不清的障礙。
真正的智者,看得清形勢,懂得為自己,為他人留餘地。
處處讓步,時時謙卑,看似吃虧,實則大智若愚。
正所謂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有所欠缺,才最完美。
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場災難
知乎上有個問題:「活的太用力是什麼樣的感覺?」
有個回答是這樣的:「在各種角色裡面走不出來了,忘了人生如戲,忘了靈魂的歸宿,忘了最初的初衷。」
做人最怕用力過猛,越用力越吃力,幸福靠的是自我成全。
所求過多,適得其反;
愛得太滿,物及必傷;
萬事求缺,才得圓滿。
如果人生註定不平坦,餘生也願你能張馳有度、聚散隨緣。
不過於急切、不過於熱烈、不過於耀眼,只做一個遊刃有餘、不矜不盈的人。
如儒風君所言:
人生無完滿,缺憾亦是美,優雅的人生,是閱盡世事的坦然,是滄桑飽嘗的睿智,是過盡千帆的淡泊。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