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神奇的青蛙,沒有繁殖器官,卻能直接生出蝌蚪,突破人類認知

2020-12-25 胖福的小木屋

我們要知道,作為兩棲動物的青蛙大部分是沒有生殖器的,所以無法完成體內受精,所以一般而言,青蛙都是將精子和卵細胞排出體外,在水環境下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體外完成一系列胚胎發育過程後發育為蝌蚪,再變態發育成為幼蛙。

在6400多種蛙中,只有10-12種青蛙存在體內受精的情況,在這其中,更是只有寥寥數種存在卵胎生情況,所謂卵胎生,和胎生相比並非純粹地待在子宮內由胎盤供給養分,而是在卵內發育,靠蛋內的養分滋長,然後滑到子宮來,最後才落地出世,卵胎生青蛙都會等到受精卵發育、變態為幼蛙後才產出。

然而科學家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發現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他們發現了一個大頭蛙屬(Limnonectes)的新種。它們給它取名為Limnonectes larvaepartus(長尖牙青蛙),這種蛙生活在雨林小溪或水窪旁,以逃避其他牙蛙、蛇和鳥類的攻擊。其外表呈灰或棕色,長40公釐,重5克。雄性下顎有牙狀突出作打鬥用。

柏克萊加州大學和印尼萬隆理工學院的學者在1998年第一次遇到這種蛙,但直到2014年才能作出描述。這也是該屬第四種被描述的品種。

發現一個兩棲類新種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稀奇的是,這種蛙的生殖方式非常獨特:體內受精,直接生出蝌蚪。然而再變態發育為幼蛙。

科學家通過解剖發現,雌蛙通常懷有50多枚卵,最多的個體甚至達到100枚,卵徑約3mm。與其他蛙卵明顯不同的是這些卵的外圍並沒有卵膠膜。

蛙類的成熟卵在激素作用下,剛剛脫離卵巢跌落體腔時,卵球外面無膠膜包裹,稱為裸卵。當裸卵進入輸卵管後,在逐漸下移的過程中,沿途被包上一層或數層的膠質膜(稱卵膠膜)。蛙類的卵膠膜不僅有保護受精卵的作用,而且在受精場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受精所不可缺少的物質;沒有膠膜的卵絕不能受精。等到青蛙產卵的時候,精卵產出後落入水中呈球形,卵外膠質膜吸水膨脹,而且彼此相聯組成了卵塊,卵塊浮在水面.剛產出的卵上半部由於色素顆粒多,呈黑色,稱動物極;下半部由於卵黃極多,呈乳黃色,稱植物極。所以卵膠膜在蛙類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學家在進行蛙類人工授精時,應取輸卵管下段有膠膜的卵備用,才能獲得成功。

然而這種青蛙卻並沒有卵膠膜,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因為大頭蛙的卵是直接在體內孵化,卵膠膜的存在反而會佔據過多輸卵管的空間,所以為了更好完成體內孵化任務,大頭蛙的卵膠膜開始慢慢退化,然後消失。

這種大頭蛙的受精卵在雌蛙體內經過一系列胚胎發育過程後,發育為蝌蚪,每隻蝌蚪的肚子下面都有一個卵黃囊來供給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當卵黃即將耗盡的時候,蝌蚪也基本發育成熟,準備脫離母體自己求生了。

我們要知道,這是一種進化的表現,如何讓種群更好繁衍一直是生物進化的核心目的之一,種群產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種群的繁殖使有利變異基因不斷積累,不利變異基因逐代淘汰,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了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緩慢進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相比於經歷從卵到蝌蚪再到蛙的過程,大頭蛙的這種繁衍方式,可以更好地增加幼體存活的機率,畢竟,在還是卵的情況下,對於任何外界的風險都無法抵禦,而蝌蚪還可以自己逃生。

這也是為什麼選擇了胎生的哺乳動物可以在恐龍滅絕後佔據自然主要生態位的原因之一。

不過令科學家感到很奇怪的就是,人們把雄蛙的內部結構翻個底朝天也沒找到交接器官。沒有交接器官,它們究竟是如何完成體內受精的呢?這完全突破了人類對於物種繁衍的認知,科學家至今還沒有找到原因。

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雖然人類對自然的幹預逐漸加深,生物為了更好生存繁衍,也在努力進化,從而保證種群繁衍!

相關焦點

  • 蝌蚪變態成青蛙的過程,本質與量子力學有關,該學說能解釋一切?
    筆者:三體-小遙在自然界中,人們常常會觀察到很多特殊的現象,並且在物種多樣性的支持下,我們有了更多機會了解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隨著生物學的不斷發展,人們不僅認識到了生物進化的重要性,也了解了有關動物形態變化的各種反應,其中變態反應最為獨特,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
  • 動物的交配方式突破人類的想像:寄生在雌性體內只發育生殖系統
    自然界的規則就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沒有哪個物種想讓自己被淘汰,所以它們既要在自然界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又要保證自己種族的繁衍發展。蛇吃青蛙,青蛙吃蜻蜓,蜻蜓吃小蟲子,生態鏈一環套著一環,任何一環的缺失都有可能會引起一部分生態鏈的崩潰。
  • 走進科學世界,了解卵生動物神奇的繁殖方式
    1、產在水中的卵青蛙是兩棲動物,能捕食大量田間害蟲,對人類有益。在繁殖期裡,青蛙會把卵產在池塘或者小河溝裡。青蛙媽媽一般把卵產在水草中,它們一次產下幾千個卵,卵被厚厚的膠狀物保護起來,這樣既能保證卵所需的潮溼環境,又能為成長中的蝌蚪提供營養。青蛙爸爸把精子也排在水中,與卵在水中結合形成受精卵,沒有受精的卵是不能發育成小蝌蚪的。小蝌蚪剛被孵化出來時,以卵的殘留物和藻類為食,用鰓呼吸。不久之後,它們會慢慢長出後腿。
  • 非常大的蝌蚪,長達十幾釐米,變成青蛙後卻讓人無語了!
    青蛙的幼崽就是蝌蚪,一般也就是兩釐米左右。如果個頭比較的大,最多也就是4釐米。可不要小看蝌蚪的體積,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會慢慢長成一隻青蛙。如果在幼崽時期,蝌蚪的體積比較大大,那麼長成的青蛙也不會小。比如生活當中我們所見到的牛蛙。
  • 【科普小知識】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
    小朋友,你見過小青蛙嗎?你知道小青蛙是小蝌蚪變的嗎?你一定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吧?這可是我國最早的幼兒科普童話故事喲!你看過《小蝌蚪找媽媽》這部水墨動畫片嗎?這可是媽媽的媽媽那個年代就有了的經典動畫片呢!讓我們跟著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一起學習一下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吧!
  • 圖說國產動畫經典(7)《小蝌蚪找媽媽》換個名字叫青蛙
    10、蝦公公,彎著腰。小蝌蚪問他:「我們的媽媽在哪,您知道?」13、青蛙媽媽跳啊跳,回家看看小寶寶。小寶寶有沒有長出小尾巴,我該教他們遊水哪。糟哪!糟哪!小寶寶全都不見哪!老舍便選出「蛙聲十裡出清泉」一句給齊白石出題目:能否作一幅畫,即表現出蛙聲,又不能出現青蛙。這猶如「深山藏古寺」的難題讓白石老人閉門苦思,最後終於完成任務。老舍看後拍案叫絕:畫中一片急流在山石旁傾洩而下,六隻小蝌蚪在水中縱情嬉戲。雖不見一隻青蛙,但從這群小蝌蚪可以想像出,在畫外某處,和著奔騰的泉水,十裡蛙聲的喧鬧景象。第一個實驗鏡頭是「一隻青蛙從荷葉上跳下來」。
  • 絕佳的繁殖策略,堪稱動物界的「軟飯王」,將自己變成配偶的器官
    絕佳的繁殖策略,堪稱動物界的"軟飯王",將自己變成配偶的器官在我們人類社會當中,對於"吃軟飯"這樣的詞語,往往是一種貶義的情況,當然,這個詞語倒也不是人類的專屬,在動物當中,其實也有很多吃軟飯的存在,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種動物
  • 《神奇寶貝圖鑑》No.060:皮膚通透到能看見內臟——蚊香蝌蚪
    本期帶來的神奇寶貝是圖鑑編號060的蚊香蝌蚪,蝌蚪型神奇寶貝的蚊香蝌蚪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肚子上有著螺旋形狀的花紋,螺旋的方向會根據出生地區而有所不同,由於才剛剛長出雙腿所以不習慣走路,更擅長在水中遊泳,蚊香蝌蚪的皮膚非常薄,肚子上的漩渦其實是內臟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清晰看到吃下去的食物
  • 所有的花都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嗎?
    花朵被稱為:植物給予人類最美好的禮物,它們在承擔著繁衍重任的同時,還能夠給人類帶來豐富的感官享受和無窮的藝術靈感。花朵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門植物,又稱有花植物或開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其在植物界中的進化可以說是最高級、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類群,現今,約有35萬種。它的生物學功能是結合雄性精細胞與雌性卵細胞以產生種子。這一進程始於傳粉,受精,然後形成種子並加以傳播。簡單地說,對於高等植物,種子便是它們的下一代。
  • 從生育崇拜到《旅行青蛙》,青蛙為什麼一直這麼紅?
    癩蛤蟆能和嫦娥仙子生活在一起,自然是因為它很早就被視為一種吉祥物,在民間地位很高。它象徵著避兵禍、鎮兇邪、主富貴、長生不老。據說,武則天所建的洛陽城上陽宮遺址,就曾出土過一隻石蟾蜍。可見,蛤蟆也是受到皇家青睞的。
  • 被埋沒的經典國產水墨動畫三《小蝌蚪找媽媽》 意外•別處沒有的
    在攝製技術上,它突破了一般動畫片的「單線平塗」,完全採用了我國特有的繪畫技法,把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形成了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以優美的畫面和詩樣的意境,使動畫藝術進入更高的審美境界。 其實它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池塘裡,青蛙媽媽生下小寶寶。一顆顆黑色的卵粘附在水草上,像一條條綴滿珍珠的銀色的飄帶隨著水波飄動。
  • 生物為什麼沒有真正永生的原因,人類通過改造基因能實現永生?
    龍蝦這種「換殼永生」的方式讓科學家也希望能在人類身上實現,既然身體的細胞有分裂上限那麼更換衰老部位是否能突破衰老機制呢?顯然這類領域還屬於初步探索的階段,只是找到了一條如何規避細胞衰老的方法而已,然而自然界還有一種通過「返老還童」的方式來達到永生的生物——燈塔水母。
  • 小蝌蚪找媽媽:一部60年代的動畫短片,為何到現在仍能家喻戶曉?
    隨著科技的進步,動漫動畫的製作水平越來越高,卻有不少網友說:「再也沒有這樣的動畫片了」,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一起跟隨囡囡走進今天的動漫世界——一部60年代的動畫短片,為何到現在仍能家喻戶曉?青蛙媽媽在山的那一頭,蛙聲順著山澗飄出了十裡外——《蛙聲十裡出山泉》。一部好的動畫離不開它的畫面表現,1960年製作的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讓它成為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動畫片,以當時的技術來說,要讓水墨畫動起來無疑是一個奇蹟,所以這就成為了一部創新與突破的作品。
  • 單性繁殖的蜥蜴沒有想的那麼神奇,有的你可能還養過···
    這傢伙竟然單性繁殖,那豈不是很快就生一大堆,都不用配!」很多人都把孤雌繁殖想像的又神奇又強大,但其實孤雌繁殖的狀況只有在非常惡劣的環境下才有可能出現,聽好了,是有可能,而且機率還非常低。隨後又有人提出,我們常說的「蝴蝶蜥」其實和「蠟皮蜥」不是一種東西等等。不管怎麼說,大家對這個家族的認知還是一片混亂,那今天咱們就好好捋一下。
  • 好神奇!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為什麼三趾石龍子這麼會生?
    我們一般比較常見的生物,一般會採用胎生或者卵生的方式來繁殖後代,也有少數一些生物能夠採取卵胎生的方式繁殖,但是科學家卻發現了一種既能夠像雞鴨魚一樣採用卵生,又能和哺乳動物採用胎生的生物:三趾石龍子。
  • 除了肺之外青蛙還靠哪個器官來呼吸?螞蟻莊園7月3日正確答案
    螞蟻莊園2020年7月3日的問題是小雞寶寶考考你,夏季雨後蛙聲一片,除了肺之外,青蛙還靠哪個器官來呼吸?這個問題的答案選項是【皮膚】和【眼睛】,這兩個中大家知道選擇哪個嗎?下面小編帶來了螞蟻莊園2020年7月3日正確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 錢家駿:《小蝌蚪找媽媽》,唯美而神奇的中國水墨動畫的創始人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錢家駿:《小蝌蚪找媽媽》,唯美而神奇的中國水墨動畫的創始人1916年11月26日,錢家駿出生於江蘇吳江,和著名學者錢鍾書、錢穆等是同族。10歲時,他第一次看到動畫電影。影片中,一個小孩子從墨水瓶裡跳出來,嬉戲玩耍,令他十分驚奇。上中學後,他又看了一些美國迪斯尼的動畫片,十分喜愛。
  • 《非人哉》:小玉在月球養蝌蚪,沒想到結果是蛤蟆,母愛崩塌
    小玉和小蝌蚪的快樂日常,期待小蝌蚪快快長大不管怎樣,從此以後這個月球上,就不只小玉一個人,也算是有了作伴,小玉也終於找到了在月球上的樂趣。小玉認為這個還會發光的小動物,一定是神奇的月球青蛙之類的小生物。母性泛濫成災的小玉決定,養大這些神奇的小生物。
  • 一個神奇的物種,既能生蛋又能生仔,科學家:人類正在見證進化
    對於地球上奉行有性繁殖的所有生物來說,只能通過兩種方式中的一種生育下一代:要麼卵生,要麼胎生,一般的鳥類、爬蟲類,大部分的魚類和昆蟲幾乎都是卵生動物,而胎生則一般是哺乳動物,這是進化比較成熟的表現。當然還有些生物,是卵胎生,比如鯊魚,鯊魚的卵在母體內發育成新的個體後再從母體誕生。
  • 旅行青蛙不回家?它可能是去了太空
    這裡的「耳石」是指青蛙內耳的器官,它可以讓大腦識別平衡感。而青蛙的耳部結構其實與人類十分相似,所以NASA的科研人員,希望能夠藉助青蛙研究太空反應,找出人類適應失重環境的關鍵。此外這次實驗還研究了幼年青蛙,也就是蝌蚪:將其放入水中,在失重狀態下,蝌蚪基本能夠正常遊泳,只不過缺乏了方向感,一直在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