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蘇州河南岸的看客

2020-08-27 央廣網

我們都是蘇州河南岸的看客

——電影《八佰》觀後

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它的主角叫「八佰

不經過點波折,可能就不值得等待。首映當天,在IMAX大銀幕上看《八佰》,最先讓我肅然起敬的是它作為一部電影、一部戰爭電影所達到的製作水準。雜亂紛繁的四行倉庫、來來回回的官兵跑動、南腔北調的對白聲音、搖晃緊張的鏡頭運動、複雜多變的場面調度、若明若暗的光影構圖,從一開始就將我置入故事現場,80多年前的歷史場景歷歷在目、感同身受。這種高能量的視聽強度從始到終都沒有鬆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代表了當前中國電影的最高製作水準,絲毫不遜色國際一流電影。表演、攝影、燈光、美術、道具、服裝、化妝、擬音、錄音、剪輯,在管虎導演調度下,從熙熙攘攘、匆匆忙忙中體現出收放自如的有序性和節奏感。20多分鐘,觀眾不僅進入了令人窒息的戰前氛圍,而且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張承、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張宥浩、魏晨、李晨、餘皚磊、俞灝明、鄭愷等二三十位演員,將一群灰頭土臉的性格各異的軍人輪廓就清晰呈現出來了,加上蘇州河南岸的教授、賭場老闆等眾多人物也寥寥幾筆便形神兼備,這種化繁為簡、縱橫捭闔的起勢,基本確立了全片的格局和品質。

有了這樣的觀看質感,才會全神貫注地去理解敘事。很快我就意識到,它與傳統情節劇很不相同,這不是一部有確定主人公和集中戲劇衝突的電影,它圍繞「四行倉庫」之戰,給予了蘇州河兩岸數十位人物群像,有的來去匆匆,有的貫穿始終,有的在前半段出彩,有的在後半段傳神,真正的主人公就是這400多人所構成的「八佰」群像,以及南岸和天上飛艇中的「八佰」看客。這些人物形形色色,有槍林彈雨中的老滑頭,也有不知生死的娃娃兵;有冷血殺手,也有熱血青年……眾多人物都在刀刻斧鑿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以至於他們的生死命運,會讓我們牽腸掛肚、悲喜交集。如果說,一開始我們還在人物的不斷出場、離場中試圖分辨出誰是故事的主角,到後來我們就完全進入了「八佰」群體之中,與他們一起在槍林彈雨中殊死決戰。雖然可能有少量觀眾仍然會執著地建構一個傳統的主人公故事,但大多數觀眾應該說都已經進入了影片所構造的「情景」之中,當陳樹生在白汗衫上寫下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帶著一個個戰士用不同的方言報著籍貫和名字,作為人肉炸彈前赴後繼跳下窗口的時候,觀眾與影片中的南岸看客一樣,在淚眼婆娑中,已經不會再去分辨他們誰才是真正的英雄了……

一邊用血肉之軀直播,一邊在燈紅酒綠中當看客

如果僅僅是八佰戰士守衛倉庫的故事,這部電影不過就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但實際上,從一開始,管虎就不滿足於呈現一場戰鬥,他更關心的是這場戰鬥背後對於中華民族的寓意。蘇州河兩岸的設計,為這部電影主題的宏大性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空間。南岸是租界區,住著達官貴人、明星教授、商業老闆、闊太太和洋大人,而對岸卻是面對數萬日本海軍陸戰隊的幾百名孤軍奮戰的戰士。正如劇中臺詞所說,四行倉庫的南岸是天堂,北邊就是地獄。南岸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國人洋人,都成為四行倉庫戰鬥的「看客」,成為這場戰爭的「觀眾」。八佰壯士的戰鬥,正如其原本的歷史意義一樣,有了某種「表演性」:官兵們用鮮血和生命上演著一場寧死不屈、不忘國恥的生死大戲。南岸的各色人物,有的血性飽滿,有的猥瑣膽怯;有的義薄雲天,有的苟且偷生,但在「八佰」壯士面前,最終大多成為抗戰主旋律的合唱者。他們從戰火硝煙中奔馳的白駿馬中,看到了中華民族不死不滅的龍馬精神。蘇州河兩岸,既是中國抗戰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性的一面鏡子。如果沒有那麼多人的「隔岸觀火」,中華民族何以苦難如此深重;如果不是有像「八佰」壯士一樣的「中國人的脊梁」,中華民族何以能夠最終贏得抗戰的勝利。

從敘事來說,當士兵們捆著炸彈慷慨赴死的時候,觀眾已經淚流滿面,《八佰》的高潮到來得似乎有點早。升旗護旗的段落剪輯得不夠完整,加上後半段象徵和寫意的渲染過於密集,多少影響了影片後三分之一的力度和強度。但這些都無法掩蓋這部電影熠熠生輝的光彩。它對戰鬥場面的影像呈現,它對人物群像的生動刻畫,它在還原殘酷真實的同時對詩意的追求,它對民族心理的多維度反省,它對龍馬精神的熱血謳歌,可以說都體現了中國電影值得驕傲的製作品質、藝術水平和精神力量。「八佰壯士」的故事,在當時就廣為傳頌,其意義就在於它是中華民族不屈不饒、浴血奮戰的精神象徵。在國難當頭的當時就曾被改編成電影和其他藝術形式廣為傳播,成為激發中華民族抗戰決心的一面旗幟。這也是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後,國共兩黨領導人共同稱讚的民族英雄壯舉。因此,這部影片的價值,並非去重新考證歷史史實,而是藉助這一富有象徵性的歷史事件,讓今天的觀眾不忘歷史之恥,更不要忘記先烈的犧牲。

看什麼、看見什麼,取決於你想什麼、是什麼

文學藝術從來都不是對歷史事實的簡單還原,正如《三國演義》《水滸》並非就是歷史教科書一樣。顯然,《八佰》也不只是去還原一段「歷史」,而是藉助這段歷史來觀照更大的歷史和更深刻的民族性,在歷史史料的基礎上加入審美選擇和道德判斷。眾所周知,1937年8月上海爆發淞滬會戰,歷時三月,中國軍人付出了傷亡30萬人的慘重代價,雖然戰敗但卻讓日本「三月亡華」的野心落空。《八佰》講的就是淞滬會戰後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電影在基本歷史判斷上沒有明顯偏差。當時,蔣介石政府對抗戰前景還心存僥倖。8師524團謝晉元率領420餘名戰士死守四行倉庫,其實不只是當局的棄子,更是試圖引發世界列強對日幹預的人肉棋子。這是一場被刻意安排的「戰場直播」。這在影片中是有所傳達的。影片對國民黨政客、歐美國家的商人、記者也有不少的諷喻和批評。當然,影片的真正主題並不是去做歷史文獻的重現,而是試圖用「八佰」作為鏡子,給予今天的觀眾更多的情感觸動和精神警示。

歷史長河,滾滾向前,電影所呈現的這些在文獻記載中「有名」或者「無名」的官兵,早已消失在時間煙塵之中。今天的我們都不過是「八佰」那段歷史的「看客」,也是電影《八佰》的看客。那些對電影文本的過度解讀,對電影史實的吹毛求疵,正如魯迅在談到《紅樓夢》時所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種種不同的讀解,反過來倒說明這部電影有多種的闡釋和分析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看什麼、看見什麼,其實往往取決於我們想什麼,更取決於我們是什麼。

(作者:尹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相關焦點

  • 尹鴻眼中的《八佰》:我們都是蘇州河南岸的看客
    20多分鐘,觀眾不僅進入了令人窒息的戰前氛圍,而且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張承、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張宥浩、魏晨、李晨、餘皚磊、俞灝明、鄭愷等二三十位演員,將一群灰頭土臉的性格各異的軍人輪廓就清晰呈現出來了,加上蘇州河南岸的教授、賭場老闆等眾多人物也寥寥幾筆便形神兼備,這種化繁為簡、縱橫捭闔的起勢
  • 真實的「八佰」:蘇州河畔,一邊是浴血戰士,一邊是麻木看客?
    最終喚醒了蘇州河南岸「麻木的看客」,激發了全民抗日的愛國熱情。歷史電影也是藝術作品,和真實的「八佰」尚有一段距離。現實的蘇州河南岸看客,並沒有那麼麻木。但是,管虎導演想要通過電影,表達對「麻木的看客」的譴責,其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容易讓人誤會「夾帶私貨」。
  • 探訪蘇州河南岸老石庫門裡弄,感受城市記憶
    探訪蘇州河南岸老石庫門裡弄,感受城市記憶 澎湃新聞 2020-12-28 12:55 來源:澎湃新聞
  • 蘇州河畔:一邊是浴血戰士,一邊是麻木的看客,戰況和結局如何?
    實際上,這四百人在戰爭中表現出的氣概不僅使中國人折服,也讓蘇州河南岸的看客英美租界民眾大為震驚。那麼,這場戰爭結局如何?四行倉庫其實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該地方本來是上海四大銀行的倉庫,但越過南面的蘇州河則是英美意法四個國家的租界。可以這麼說,如果日本想要集中火力攻下四行倉庫,很可能誤傷租借外國人,引起國際糾紛。而且這場戰爭能夠被南岸的外國人親眼目睹,也能夠引起外國人同情。可以這麼說,無論是從戰略還是國際層面,四行倉庫都是完美的撤退地點。
  • 《八佰》大幕落下,蘇州河的真相
    一個炎熱的周日午後,在四行倉庫外排隊的人群 圖片提供 btr 只不過四行倉庫段的蘇州河南岸,幾乎都是倉庫與貨物堆棧,真實的1937年,河對岸並不能看到沿河的酒吧夜店的霓虹。《八佰》中人們觀望蘇州河對岸的場景在現實中並不存在「蘇州河」的大名是被外國人叫響的,因為溯流而上可以直抵蘇州,原系太湖洪水入海的主要河流。
  • 拋開《八佰》爭議,我們還能回想起蘇州河流過的痛嗎?
    兩個半月,70萬國軍頂13萬日軍,死傷近半仍沒守住閘北,只能退入蘇州河南岸第二道防線,《八佰》講述的歷史事件,就發生在這幾天。 神劇看多的人可能奇怪,70萬對13萬就打成這樣?不客氣說,即將登陸杭州灣的第十軍,還是日軍參謀總部對蔣介石精銳的重視。
  • 蘇州河的隱藏打卡點,我們幫你找了找!
    九子公園你也可以去九子公園、最美花園、夢清園、風鈴綠地、臨空音樂公園……尋找拍攝蘇州河大片的最佳拍攝點。更多隱藏的打卡點,細心的你一定能找到:玻璃罩中的鐵軌、橋洞下方的「華生電扇」,甚至是一些有特色的兒童樂園、生態廊架、景觀小品,都讓逛蘇州河變得趣味十足。
  • 深圳商報副刊 再至蘇州河邊
    電影片尾曲《蘇州河》,由那英和Andrea Bocelli(安德烈·波切利)合唱,曲調來自我很喜歡的愛爾蘭民謠《Londonderry Air(倫敦德裡小調)》,如泣如訴。 之前,我寫過一篇《蘇州河邊》,我寫到上海灘「銀嗓子」姚莉演唱的老歌《蘇州河邊》;寫到春風沉醉的夜晚,悠閒的上海居民在蘇州河邊釣魚、跑步;寫到我在蘇州河邊和朋友聚會、散步,一起走過流光溢彩的外白渡橋——那時我筆下的蘇州河,充滿了平靜、祥和與甜蜜的氣息。
  • 為了再現四行倉庫這一仗,劇組在外景地開鑿了一條「新蘇州河」
    近日,由管虎執導、講述八百壯士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背後,凝聚著無數技術人員的付出——電影《八佰》是亞洲首部全程用IMAX數字攝影機拍攝的影片,全片95%單機拍攝,45個夜戲,以及不斷調試想要做出浪漫感的蘇州河南岸
  • 12歲的童養媳被虐待至死,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看客心態之間
    」我們上一次分享了《呼蘭河傳》中,「我」的童年生活的片段,這些片段讓我們看到一個漂泊的成年人,尚能夠在從對童年的美好回憶裡,汲取力量。那麼對蕭紅來說,故鄉只是一個沒有陰影的樂園嗎?除了好的風景、好的人事之外,有沒有壞的事兒呢?不是的,完全不是。
  • 藏在河南岸的平價海鮮!100+款海鮮,人均50元就吃能到
    最近接到西柚爆料有一大波海鮮正在排隊報導畫面堪稱大學新生入學接到群眾爆料,我們立即趕往現場誒?說好的海鮮呢?海鮮呢?海鮮呢?不要心急,憑我犀利的眼神終於發現這些海鮮都藏在河南岸這家店裡每一塊蝦肉都蘸滿芝士和奶油,這樣的搭配真的不要太完美,飽滿的蝦肉轉啊轉,口水都不自覺要流出來了。
  • 蘇州河畔:民國大亨的故事遠比「許文強們」精彩
    1912年,榮宗敬、榮德生兄弟在蘇州河北岸創辦福新麵粉廠;1916年,楊濟川、葉友才、袁宗耀在蘇州河南岸創辦中國第一家能生產電風扇的民族工業企業……1937年,上海總商會前總理虞洽卿鑿船沉江阻隔日軍,會董穆藕初發明「七七棉紡機」,「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升起國旗……在蘇州河畔發生的「實業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