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技術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我們普通人不敢想像的功能也應用在車上了;科技越是發達應用在車上的黑科技越是多,今天跟家分享幾個新搭配在車上黑科技功能。
中置安全氣囊
大部分人都應該聽說過,在所有的道路碰撞事故中,乘客和駕駛員最容易、最經常受傷的身體部位是頭部;嚴重的時候彼此頭部都有可能會碰撞在一起。
所以,現代汽車開發了一種全新的中置安全氣囊,它可以有效的防止事故發生時司機與前排乘客頭部相撞,從而降低司機和乘客頭部受傷的風險;如果副駕並未坐人,中置安全氣囊也可以保障司機的頭部不會與副駕駛座椅側面相撞。
該氣囊安裝在駕駛員座椅右邊,當車輛受到外部撞擊時,它會跟所有氣囊一樣迅速彈出;在這裡還是要再次提醒各位車主,安全帶一定要系好,安全氣囊是配合安全帶使用才有效果的。
中置安全氣囊的出現,不僅是增加了一個安全氣囊這麼簡單,體現了汽車對於車內司乘人員生命安全更加重視,「以人為本」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上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種安全配置可以成為主流配置。
疲勞監測系統(注意力監控系統)
各種各樣的駕駛輔助系統不斷普及,駕駛車輛也變得越來越輕鬆了,但過度放鬆卻容易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從而導致發生交通事故;如何實時掌握駕駛員的狀態,成了全自動駕駛來臨之前的一個難題;
博世研發了一套車內監控系統,這套系統會不斷偵測駕駛員的行車方式;車輛上有71個傳感器在80-180km/h車速範圍內檢測縱向和橫向加速度時方向盤和踏板傳感器。
依靠人工智慧系統可以感知到駕駛員正在疲勞駕駛之後提示應當適當休息,甚至依靠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幫助車輛降低車速,或強制停車。
雖然這樣的輔助設備能防止因駕駛員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意外事故發生,不過最安全的方式還是在駕車之前保證充足睡眠時間,駕駛過程時刻保持專注,電子監控系統畢竟只是輔助。
透明A柱
據統計,我國每年因A柱盲區導致的車禍,佔事故總數的30%。對於如何減少A柱盲區引起的事故,各大汽車廠家真所謂絞盡腦汁;把A柱去除又不現實,因為沒法支撐起車內空間,其次是沒有A柱車身的剛性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各大廠家只能採用新技術,例如:在A柱上開三角窗、把A柱設計成鏤空、取消了A柱設計成大面積玻璃等等。
目前哪吒U是市場上最先採用「透明A柱」設計車型之一;哪吒U的A柱覆蓋了一層柔性屏,是基於AR-View系統打造,配合自主研發的智能軟體算法和外部高清攝像頭,從而實現A柱透明可視化,消除了汽車長期以來的視覺盲區。
另外,這兩塊屏幕還可以根據車內攝像頭捕捉到眉心和眼球的位置調整具體成像,最大限度保證觀察角度和景深符合真實世界情況,儘量確保不會出現扭曲或者偏移。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各大汽車廠家都會推出自己對於這個問題解決方案,到時作為車主的我們只需要挑選一款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就好了。
電子外後視鏡
這個黑科技大概粗略一看還有點像透明A柱,其實它們實現的功能還是有些區別的;透明A柱是降低視覺盲區,主要是車前方的視線;電子後視鏡也是擴大駕車視線,不過主要是車後方部分。
2018年9月17日,奧迪將在美國舊金山首發全新純電動中型SUVe-tron這臺車的亮點之一就是將首次使用電子外後視鏡;不過意外的是,雷克薩斯ES成為全球第一款搭載電子外後視鏡的量產乘用車型。
電子外後視鏡擁有更小的體積,可以減小風阻並且降低風噪聲;除此之外,電子後視鏡能夠為駕駛員提供更大的視野,也能夠減小雨雪對視野的影響。
所以不管是誰先實現量產都沒有關係,對於我們來說能駕駛上穩定、可靠產品是最主要的;不過國家法規也要適當鬆綁才行,因為目前我國法規是不允許這樣產品上路行駛的。
其實汽車上各種的黑科技還有很多,例如車載無線充電、智能召喚(特斯拉)、數位化座艙、疊片電池(新能源車)、無人駕駛技術等等,很難想像未來的汽車究竟會多智能,但我知道現在得努力工作掙錢才是王道。
各種黑科技技術太多了,一時半會也跟大家分享不完;各位朋友要是有比較喜歡黑科技又不懂的,可以在下方留言我去查閱資料給大家整理出來;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到這裡了。
購車0距離(公眾號)每天跟大家分享一些買車、用車相關的知識,要是有遇到買車麻煩或者用車不懂都可以私信我們哦。
文章由易車號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