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很愛孩子的人,或者你比較勤快,又或者家有老人、保姆幫著料理生活,家庭看起來安逸溫馨,你會發現,孩子會變得有一些嬌生慣養。
尤其是當你很累的時候,還要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就會變得很沮喪,想大喊大叫,甚至要懲罰他們。但這種做法根本不會讓孩子變得更獨立更能幹,還會讓你心生內疚感。作者Katie Hurley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她也遇到了差不多的問題,來看看她是怎麼訂製改造計劃的吧。
一、勤快的媽媽會引發孩子的惰性
我是一個很喜歡鋪床的媽媽。每天早上我都進入自動操作模式,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把每個房間的床都鋪得平平整整,讓每間臥室都看上去舒舒服服。
這個做法聽起來很無害吧?可是直到有一天,我快要遲到了,於是我衝著孩子們大喊,快把自己的床鋪好,穿上鞋子,坐到門口的車上去!他們卻一臉茫然地盯著我。雖然他們平常很感謝我總是把床鋪得「乾淨又整潔」,但我卻完全忘記了退後一步,教教他們如何鋪自己的床。所以當那天早上我衝著他們大喊大叫,讓他們代替我完成當天的任務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從哪兒下手。
不用說,那天我們改變了原本出行的計劃,我們待在家裡,我花了些時間教他們如何自己鋪床。現在他們已經學會鋪床了,他們都感到很驕傲。
我的孩子是否因為他們之前都不用自己鋪床而獲得了不鋪床的特權?確實,對於這些他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只因為我自己喜歡做這件事,我奪走了他們學會新的生活技巧、承擔更多生活責任的機會。
我們做家長的總是習慣為孩子完成所有的事,並且總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感到他們有權利享受特權。天長日久,這種「特權意識」可能會變得很嚴重。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向後退一步,引導孩子學會獨立、學會承擔責任,而不總是為他們擦屁股,解決他們解決不了的事,對他們的要求有求必應。
二、關於管教孩子的真誠建議
在這裡我建議大家,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特權」的問題。嬌生慣養的孩子很容易讓他們的父母感到挫敗,因為這些家長平常為了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已經精疲力盡。而情緒沮喪的父母更容易對孩子大喊大叫,並對孩子採取過度的懲罰,這些策略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幫助,只會導致孩子害怕懲罰,而不會促使他們做出更好的選擇。
「當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他們不只是為了向你要一根棒棒糖,或者讓你批准他們去參加一個派對,」McCready說,「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其實他們是為了得到內心渴望的歸屬感和彰顯自己在家裡的重要性。」
在這裡不建議家長只是單純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進行懲罰,或是持續地對孩子的正面行為進行獎勵,下面列出了幾項具體的策略,督促家長們用正面的育兒方式來幫助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擺脫享受特權、嬌生慣養的壞習慣。
「真相就是,每個階段的孩子,不管是剛學會走路的幼兒還是青少年,都喜歡使用自己的『特權』,而且你不跟他們幹一場『硬仗』,他們是不會輕易放棄這種權力的。」McCready說。但還是有一些方法能通過一家人的努力來幫助孩子擺脫這種對特權的依賴性。
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育兒專家的工具箱裡都有哪些好辦法吧。
三、六大改造方法
1.「身心靈」時間
現在的家長們都忙得不可開交。總有些事情要做,有些地方要去。在這種忙忙碌碌的狀態下,父母很難有機會與孩子建立有意義的連接。
也許在你看來,你的孩子一直在不恰當的時機持續不斷地騷擾你,但在孩子的心目中,他們是在嘗試與你建立更深層的聯繫。
McCready建議家長們每一天都為每一個孩子抽出10分鐘時間,一天至少一次,如果能有兩次當然最好。把所有會分散注意力的設備都關掉,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跟他相處。如果他喜歡摺紙飛機,那就一起來摺紙飛機。如果她想在雨中跳舞,你就陪她一起跳舞。通過陪在孩子身邊,專注地與他共度一段時光來給親子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連接。
2.避開爭端
你是否經常覺得育兒的過程就是權力之間的鬥爭?你不是一個人。孩子們有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會不斷測試你的底線,看看到底能讓你做出多少妥協。這很正常。但你該如何回應?反過來測試他們的底線?這不是正確答案。
當你和孩子為了一個冰淇淋蛋筒而展開權力的鬥爭的時候,你們兩人的交流在一來一往之間很可能演變成一場尖叫大賽。McCready建議你避開這種權力的較量。做出一個決定,並且堅持這個決定。不要把自己捲入爭論中去。
3.利用家庭環境
我想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家裡有一個田螺姑娘,或者至少能多幾個幫手在準備晚餐、打掃房子和在做各種雜事的時候幫幫忙。好消息是,孩子們是很好的幫手,只要你知道如何授權給他們,同時我們應當把家庭環境營造得更適宜孩子的成長。
在家裡,我把盤子和碗都放在孩子能夠得著的地方,這樣他們就能在吃點心的時候自己準備碗筷。所有的玩具收納箱也都放在孩子夠得著的高度,讓他們自己承擔起收拾玩具的重任。
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打量一下家中的環境。對家裡的環境做一些必要的調整,讓孩子能參與到家務中來。
4.少說「不要」
孩子每天都會聽大人們念叨什麼事情他們不該做。有時候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而有些時候我們只是為了節省時間、避免麻煩,儘快把事情做好。不管理由是什麼,家長們每天都要說很多個「不要」。
不如改變一下你的思維模式,把「不要」換成「要」。教會孩子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以此鼓勵孩子去承擔更多責任,完成更多任務。
5.花一些時間「培訓」孩子
在鋪床這件事上的失敗提醒我去反省,有哪些事是孩子可以做,但我還沒有教過他們的?他們很喜歡在我折衣服的時候在旁邊一起折,這說明他們在我洗衣服的時候能幫上大忙。而我發現教會他們如何操作洗碗機,如何炒蛋以及如何製作烤奶酪更能讓他們獲得信心,並加強他們在家中的責任感。
6.多讓孩子做決定
這一點非常重要。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能自己決定的事情不多,這有時候會讓他們感到沮喪。避免對孩子過於溺愛的方式之一就是儘量允許你的孩子作出自己的決定。
先從一些小事情開始,比如他們想要什麼樣的髮型,想穿什麼衣服,再到大一些的事情,比如讓他們選擇在家裡承擔哪些家務。我女兒頭一天跟我說她想學會如何使用拖把,我聽進去了,第二天我就讓她用拖把把臥室拖了一遍。
如果可以的話,請各位家長多花一些時間來教孩子,並且鼓勵他們多做力所能及的事,而我們家長就退後一步,看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就好。
由此你會發現,不僅自己可以對於孩子省心了,孩子好像也長大了,懂得關心家人了。家裡的家務事或者其他事也變得不是那麼煩人了,大家可以一起行動起來。
(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親愛的家長們:
樂道力行繼第一本書《家庭教育•孩子的幸福》熱賣後;在眾多家長的期待下,再次推出了家庭教育系列第二本書《家庭教育·化解危機》。
近些年來,許多家庭教育中出現了許多「危機」:表現在對於家庭教育中的問題缺乏清晰的認識,看不到問題背後的原因。
為了讓更多的家長可以受益,範津導師把近十年來在家庭教育領域的心得集聚在一起,再加以理論闡釋,由此形成本書— —《家庭教育·化解危機》。
1.本次眾籌的發起,期待有更多的人支持家庭教育事業,推廣家庭教育意識,為中國人的幸福做貢獻,為提升全民素養做貢獻。
2.買書贈送微信沙龍免費聽課及讀書會交流群,群內有專業家庭顧問老師悉心指導家庭教育難題。
3.父母專項測試:你是合格的父母嗎?上百道的章節測試題,隨時測試,了解自己,發現自己並有針對性提升,加強相關教育的學習。
4.簡單實用的學習方式:不只是案例+理論的形式,同事是一本可實時評測的工具書,指引家長找到正確的方向去教育孩子。
樂道力行傳播善智慧需要您的支持!《家庭教育·化解危機》正在眾籌中,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馬上購買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