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至8日,青島市市北區率先進入「兩會」時間。揮別「十三五」、邁入「十四五」,兼具「主城老城」雙重身份的市北怎麼走,牽動著青島的心。
就在不久前,借力RCEP,市北區率先啟動了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建設,並力爭到2022年,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生態完善、效益明顯的產業發展格局。
這也是市北區推動各項工作向全市「第一方陣」邁進的一個縮影。
作為老城、主城,市北近年來展現出了驚人的魄力。堅持以大項目支撐大產業,以大平臺承載大發展,全力構建「1+6+N」產業載體支撐體系。從亮劍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到國際郵輪母港再出發,再到如今的膠州灣東岸高質量發展的新地標、新增長極,每一次躍升的背後,都是市北區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決心。
迎來「十四五」,市北區也即將迎來「加快老城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趟出一條老城區開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路子」仍然是市北區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點所在。
在城市更新成為探索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突破點的當下,認清「老城區」之本質,不忘「開放創新」之動力,或許,市北區復興與崛起的行動方法,會給我們研究傳統主城的蝶變提供些許靈感。
增量崛起的思索
有限空間釋放無限可能
八年前,當兩個工業老城合併為「新」老城區,留給世人更多的是驚愕:陸路三面空間擴展受限,僅有西側一個寂寥多時的「後海」。在這個局限之地,產業空心化、人口老齡化、歷史包袱重……市北區區委書記張新竹曾意味深長的說,「市北突破了,青島老城復興就有了希望;市北崛起了,青島主城高質量發展就有了未來。」
然而,如何破題老城區的局限?
漫步四流南路紡織谷,這裡是國棉五廠舊址。每一位青島人都能從長輩那一代找到與紡織人的關聯。三十年前,身為國棉廠的工人是驕傲的。彼時,這個行業是青島居民收入的至高點,一個月開幾次工資並不鮮見。
沿著膠濟線從北到南貫穿市北,沿線分布著青島紡織業的諸多紗廠,這裡曾經為青島市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創造了「上青天」紡織業神話。只不過,隨著國家經濟搞活,「大鍋飯」體制逐漸沒落,昔日的工業大區唯留殘敗的廠房訴說歲月的悽涼。破題,必須從有限的城市體量釋放足夠的空間開始。增量崛起,一部分傳統企業直接外遷,另一部分原址轉型升級再造。
有數據顯示,市北區僅在一次搬遷計劃中就涉及企業54家,佔時青島全市搬遷總數的60%。然而,搬遷騰地意味著要面臨較長的規劃收益空白期,以及較長時間的億元級別的稅收損失。但是,市北人明白,在新舊動能轉換新形勢下,改革是一個陣痛的過程,沒有這一陣痛的舉措,老城區永遠不會有騰飛的基礎。現在看來,這一預判是準確的。
近年來,市北區不斷立於區情謀求發展。如今,國棉五廠華麗轉身為「紡織谷」創業孵化基地,以紡織產業引領帶動創業。作為紡織業向「U」型曲線兩端發展的重要載體,已引進相關企業150多家,成為紡織服裝產業集成創新和服務貿易的新平臺,以及青島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成功案例。
同時,伴隨著騰籠換鳥,空間釋放,市北區有了重新規劃、增量崛起的可能。2019年,在市北區舉辦的人工智慧項目相關企業座談暨籤約活動上,市北借勢人工智慧項目群的籤約落地,分工明確的「六個千畝」規劃浮出水面,利用數千畝核心區域的土地,分別從人工智慧、大健康、數字科技、跨國公司總部、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著手,打造六個千畝新興產業集聚區的發展路徑。
根據政府報告,2020年,「六個千畝」捷報頻傳。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啟動項目開工,青島工業網際網路會展中心暨人工智慧國際客廳建成運行;國際大健康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百洋國際大健康商務客廳項目啟動建設,世界華人醫師協會唯一代表機構入駐園區;跨國企業區域總部集聚區加快建設,投資 14.7 億元的中國鋼研「一院一園」項目開工;高端新材料產業集聚區聯合海爾卡奧斯,搭建橡膠大規模定製平臺並上線發布;數字科技產業集聚區總投資10億元的數字科創樓宇產業園開工建設,主城區首個M0用地項目正式啟動;產業網際網路集聚區4個項目開工建設,助力打造世界工業網際網路之都……
兩年間,「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快速崛起,印證了市北區對「增量崛起」的等待是值得的。
港區升華的步伐
對接融入國家雙循環戰略
遊走市北區西部的大街小巷,你會覺得,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的交匯點」,這片歷史城區愈發沉澱。
1934年夏,當陸路並不通暢,市北區的這片海便已開啟了青島蹣跚的國際夢。當一艘由上海而來的船兒慢慢駛入青島港,一位詩人登岸,一本《島居漫興》的出版,成為世人追尋青島的指南,八十年光陰匆匆過,這裡已是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醞釀近百年的國際風尚,再次接軌世界,積極對接融入國家雙循環戰略。不得不說,青島國際郵輪母港的到來,應時應景。
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曾提到,「國際郵輪母港區建設是市委、市政府著眼青島未來百年發展謀劃部署的歷史性工程。」市北區亦在全力培育新型產業發展體系,強化城市有機更新與港產城融合,構建向海而興城區空間新格局。
2020年3月28日,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建設開工暨全球招商儀式舉行,總投資313.5億元的15個項目現場籤約。自此,集聚郵輪旅遊、金融貿易、智慧創新、商務文化四大產業,國際郵輪母港作為青島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的承載區、國際資源對接的思想策源地、中國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的核心區,重新出發。
一年來,院士團隊編制的郵輪港區空間規劃和啟動區城市設計全面完成,郵輪港區功能區改革加快推進,郵輪港管理局駐滬工商中心掛牌運營,啟動區配套辦公、商業樓宇項目開工建設,山東港口大廈主體封頂。與英國衛獅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共建中國首個船員總部基地;與上海海事大學籤訂合作協議,共建上海海事大學青島研究院。挪威船級社、中國船級社青島分社、德瑪國際物流總部等32家優質企業及機構註冊落地。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已成為市北城市有機更新的代表作,更是青島以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地標。
RCEP迸發之力
超越山東半島的視野謀略
回望「十三五」,這是青島在國際舞臺頻頻亮相的時期,諸多國際盛會在青島舉辦。2018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召開之後,國家先後賦予青島建設上合示範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等一系列國之重任,為青島新一輪開放發展、為膠州灣西岸、北岸崛起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但唯獨市北區所在的東岸主城區發展相對緩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青島「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進入「十四五」,青島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搞活東岸主城區必須成為重要課題。
如果前文中提及的是市北在推進老城區高質量發展上的自我實踐,那麼建設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則是市北區在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層面,奮勇爭先的探索。
2020年11月15日,RCEP歷時八年正式籤署,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東協已成為青島最大的貿易市場,通過RCEP的籤署,原本並沒有自貿協定的中日、日韓之間也建立起了新的自貿夥伴關係。在山東自貿試驗區中,青島片區重要的差異化發展方向是深化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這是市北推動格局重塑、實現進位趕超的絕佳機遇,市北區必須率先有所行動。
不難看出,RCEP的籤署,港口、航運、貿易等多領域最先並將長期受益。回看市北,大港區域是青島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城市發展原點,近年來,青島市一直把國際郵輪母港區更新改造,作為青島未來百年發展的歷史性工程頂格推進。
同時,在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及協同區建設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有利於推動膠州灣均衡發展。RCEP試驗基地將與膠州灣北岸的上合示範區、西岸的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互為犄角,在區位上形成「品」字結構,有利於推動青島全域開放創新高質量發展,進而引領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
據了解,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範圍北至舞陽路,東至重慶南路-四流南路-膠濟鐵路-延安三路,南至市北區南邊界,西至膠州灣,總面積約34.2平方公裡。規劃結構為「一核、兩廊、五片區」。「一核」為郵輪港區核心區;「兩廊」為濱海產業創新走廊、濱河(李村河-張村河)創新發展走廊;「五片區」包括歷史文化記憶示範片區以及人工智慧、大健康、跨國企業區域總部、高端新材料等4個千畝園區。
那麼,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有多重要多牛氣?從RCEP試驗基地重點建設的「五中心一所一平臺」可見一斑。「五中心」是指中國(青島)RCEP國際博覽中心、跨境貿易創新中心、國際健康管理中心、國際油氣交易中心、國際航運金融中心;「一所」即青島航運交易所;「一平臺」則為大宗貿易數位化科技平臺。
其中,中國(青島)RCEP國際博覽中心,就像青島新名片的「名片盒」,面向「10+5」成員國,集聚國際展會、會議、會展、活動等新業態、現代商貿服務業,打造全球展銷中心、品牌中心、採購中心等,促進會、展、貿、購、金融、物流等全產業鏈集聚發展,並將RCEP的成果集納於此,對外展示。
此外,圍繞產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智慧貿易等發力,建設國際油氣交易中心,籌建1個油氣商品線上交易平臺、1個金融服務平臺、1個信息服務平臺,圍繞發展成為油氣商品交易定價中心、產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智慧貿易功能體這一目標定向發力,形成油氣商品貿易創新生態體系,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
「五中心」搭載更多業態賦予老港區以新鮮血液,如何讓「血液」暢通循環,「一所一平臺」強化百年老城重新啟航的載體支撐,青島航運交易所、大宗貿易數位化科技平臺應運而生。
站在世界角度,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交易中心多位於城市核心區,國際上,能源期貨和期權交易排名前兩位的紐約商業交易所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分別位於紐約曼哈頓金融中心和倫敦核心區域的牛津街,而落戶於青島主城市北區的青島航運交易所亦如是。
青島航運交易所將借鑑上海、重慶、廣州、寧波等地設立航交所先進經驗,協調交通運輸部以及省交通廳,落戶國際郵輪母港區,在「10+5」乃至更高層面整合資源,做大做強航運交易、法律服務、金融保險三大航運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平臺,建設海鐵聯運公共信息系統,發揮規範交易、交流信息、配置資源、聚集要素作用。同步引導航運、貿易、金融企業在港區設立青島國際航運貿易金融產業協會,進一步提升青島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和市場資源配置能力。
老港區蝶變升級,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數位化」,為此,這裡計劃建設大宗貿易數位化科技平臺,依託行業龍頭企業,整合橡膠輪胎、鐵礦石等產業上下遊企業及國內分銷、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信息技術、製造技術等資源,嫁接海爾集團全球客戶資源、品牌效應、資金授信優勢,以及山東省港口集團貿易流通優勢,提供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閉環形態下全流程、多節點、跨組織、跨品種的綜合供應鏈服務及解決方案,建設集大宗原材料交易中心、流通服務平臺、電子商務平臺於一體的產業數位化科技平臺。
不得不說,RCEP試驗基地的建設,將推動市北開放能級站上全市、全省乃至國家的前沿,特別是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將吸引「10+5」國家的海量流量、資源要素等向市北流動集聚。有利於依託國內大市場,暢通與RCEP區域間聯通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加快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有利於立足陸海雙向開放,加速引進日韓優勢產業,推動中日韓產業交流;有利於構建東西互濟、陸海聯動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助推區域共享開放發展紅利;有利於青島充分發揮「雙循環」中的「雙節點」作用;有利於提升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的穩定性和互聯互通,進一步擴大「一帶一路」影響力和成效。
藉此,市北區既可以重構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鍊和人才鏈,又能推動區域在重構膠州灣開放發展新格局中發揮關鍵性作用,進而讓市北各方面工作對標國際一流。因此,RCEP試驗基地建設絕不止是一個項目的概念、產業發展的概念、經濟戰線的概念,不僅關係市北,也關係青島、關係山東。
回顧「十三五」,市北曾以「國際航運金融貿易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揭開了老城復興的「市北篇章」;邁入「十四五」,市北重整行裝、重構格局、重塑生態,深化港產城融合、陸海河聯動、新經濟賦能,以「膠州灣東岸高質量發展的新地標、新增長極」點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始終置身於青島乃至全國發展的大局中謀劃未來,過往的實踐中,這座老城區已然探索出了市北發展史上具有開拓性、先導性、標誌性的裡程碑意義的寶貴經驗。
如今,當青島擘畫出一副「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藍圖,我們也期待著市北能夠以復興的老城、以崛起的主城,驅動更具活力的城市未來。
(記者:界面新聞 陳明一 通訊員:安迪)
發現「分享」和「贊」了嗎,戳我看看吧
原標題:《【RCEP港城故事十八】市北區:破解「老城有機更新」的密碼》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