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好萊塢隨著超級英雄電影的崛起和科幻故事的盛行,不再熱衷於塑造新的銀幕硬漢形象。
相比這些帶著凡人軀體的硬漢,那些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和金剛不壞的機器人角色似乎更能滿足電腦特效快速發展下的潮流。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的《終結者:黑暗命運》與《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相比以往的硬漢電影更具有一種「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悲壯。
從新千年到來之際到2019年的結尾,兩個年過半百的銀幕硬漢不知不覺又在銀幕上堅挺了二十年。
史泰龍和施瓦辛格的電影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標杆到今天的懷舊象徵,時代的滄桑巨變從中也可一窺一二。
英雄的誕生,時代的呼喚
對於70年代的美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註腳,「太空競賽」、「水門事件」、「黑人民權運動」、「越戰風波」……
這個時期的美國面臨著諸多的外部危機與挑戰,同時亦需要正視國內社會此起彼伏的矛盾運動。
而作為內外矛盾綜合體的「越南戰爭」無疑是眾多時代大事件中最讓人刻骨銘心的。
這場錯誤發動的局部戰爭給美國國內民眾帶來巨大心靈衝擊的同時,亦使社會承受了巨大的負擔。
軍費的巨大開銷、士兵的傷亡,大量帶有戰後應激創傷症狀的退伍士兵以及由戰爭帶來的疾病、毒品和政治變革等等,一場越戰幾乎就是美國半個七十年代的真實寫照。
這樣一場殘酷現實的現代戰爭和其所帶來的諸多嚴重社會問題,怎麼會不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呢?
大量「越戰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好萊塢電影在七八十年代屢見不鮮,而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第一滴血》小說原著。
作為時任愛荷華大學文學系教授的大衛莫瑞爾,可謂是那個年代的青年才俊,在和一名參加過越戰後退役的學生相處中,他有感於社會現實和戰爭殘酷,奮筆疾書寫出了他一生中最賣座的小說作品《第一滴血》。
可即便《第一滴血》小說一經問世就暢銷全美,並且深受《時代周刊》與《紐約時報》的好評,這部誕生於1972年的小說作品依舊走過了歷經十年,坎坷不斷的電影改編之路。
直到史泰龍正式被確定為電影主角蘭博的扮演者,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才由此步入正軌,並最終得以上映,成為影壇經典佳作。
復仇故事下的多主題現實隱喻
可能在今天看來,很多人會很難理解像《第一滴血》這樣一部充斥著大量限制級暴力鏡頭和流血畫面的B級片何以能夠在當年以小博大,用區區1500萬的製片成本贏得1.2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那我們不妨從原著和電影創作的角度來進行一番深刻解讀和闡釋。
影片的開頭,一身邋遢行囊、披肩散發的越戰老兵蘭博突然出現在原本波瀾不驚的肯塔基小鎮。
作為小鎮治安維持者的警長在一開始就先入為主的將他視作是原有公共秩序的破壞者,而不是以一種包容平等的態度去面對蘭博這樣一個風塵僕僕的外來者。
如果將這個故事情節與時代背景相融合,觀眾可以迅速發覺,警長所代表的不就是六七十年代那些在面對高漲民權運動時,採取粗暴態度的官員和公權力機構嗎?而蘭博至始至終的弱勢形象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恰恰就是馬丁路德金等民權運動者的真實寫照嗎?
小鎮警長這種從一開始就發自心底的不公正對待導致了後面,不分青紅皂白將蘭博以遊民身份投入大牢,並且百般羞辱的後續情節。
在牢房中的遭遇使蘭博回憶起了自己身處越共集中營的日子,並最終激發了蘭博在面對戰爭和敵人時所爆發出來的獸性。
這種情節突轉在給觀眾帶來強烈內心衝擊的同時,也激發著深度的思考——美國的愛國價值觀念灌輸使得蘭博這樣的鐵血男兒在異國他鄉面對百般羞辱也沒有屈從。然而,回到國內卻遭受了和在越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悲催遭遇,那麼曾經一腔熱血的愛國從軍又是為了什麼呢?
雖然影片的描摹過於尖銳和戲劇,但是參加越戰後歸國的很多美國士兵或多或少遭遇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卻是不爭的事實。
另一方面,影片中對於蘭博應激創傷症狀的深度描摹也是電影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充滿野蠻和原始氣息的戰爭中,雙方無論誰輸誰贏,都會付出無數士兵犧牲的代價。
而在殺傷力更加顯著的現代戰爭中,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和心理障礙更是無數親歷者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第一滴血》之前,關於二戰和越戰戰爭的電影大多集中於正面角度和主觀視角去謳歌戰爭的勝利和士兵們的勇敢,鮮少有電影從一個士兵的角度去反思戰爭。
直到《第一滴血》的誕生,使得戰爭電影發展進入了新的時代,即「最好的戰爭電影,同樣也是最好的反戰電影」。即便是多年以後的《拯救大兵瑞恩》,史蒂芬史匹柏依舊採用的是和《第一滴血》同樣的普通士兵視角。
迷途鬥士重返戰地
前面我們提過,《第一滴血》從小說到電影走了十年,而電影製作方為了使史泰龍同意扮演蘭博,便給予了史泰龍對於電影劇本的修改權。
看到這,也許你會有些一頭霧水,作為肌肉猛男和大老粗的史泰龍要劇本修改權有什麼用呢?難不成他還會編電影。
你還別說,史泰龍還真會編電影,在《第一滴血》上映前,由史泰龍自編自導自演的《洛奇》就曾經入圍過奧斯卡。
在史泰龍自己主筆修改的《第一滴血》劇本中,小說原著中殺人如麻的蘭博變成了一個被迫還擊的孤膽英雄,關於他內心迷茫、掙扎和抗爭的大量戲份使得戰爭殘酷和人性脆弱的一面在觀眾眼前表現的淋漓盡致。
小說原著中,在遭受警方百般羞辱後逃出生天的蘭博展開了自己的復仇和狩獵,最終在與刻薄的警長對決中雙雙殞命。
這樣的故事結局不僅引發了讀者的強烈不滿,在電影最初試映時,也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對。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個在電影前九十分鐘已經歷經磨難的越戰勇士,沒有必要非要在電影結尾以同樣悲劇的方式死去。
根據前期試映的反饋,史泰龍為首的主創團隊調整了蘭博的整個悲慘結局,使他最終不僅沒有孤獨死去,而且還在向長官的一連串怒斥和發問之中首次獲得了理解和認同,實現了最終的自我救贖。
這畫龍點睛般的改編在降低原著小說野蠻無情觀感的同時,也使蘭博從一個不被理解的戰爭機器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孤膽英雄。這個充滿深度和人性的結尾不僅獲得了原著作者的大加讚賞,同時也為系列電影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使得浴血奮戰的蘭博再度回歸戰地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果不其然,在《第一滴血》全球大賣之後,關於續集電影的製作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
僅僅時隔三年,蘭博就再一次捲土重來,只不過《第一滴血2》的故事發生地不再是肯塔基的小鎮,而是回到了蘭博曾經出生入死過的越南叢林……
英雄垂暮,壯心不已
雖然《第一滴血2》在口碑評價上相比帶有深刻反戰主題思想的系列第一部常年處於劣勢,但是這部續集作品卻是蘭博成為大眾英雄的開始。周邊產品的持續暢銷、影響力的不斷擴展以及大量模仿形象和作品的出現,這一切無不是從《第一滴血2》開始的。
後來的蘭博在近四十年的銀幕歲月中,從肯塔基的小鎮到越戰戰場,從阿富汗荒漠到泰緬叢林,再到如今的亞利桑那和墨西哥貧民窟,幾乎徵戰了半個世界。
但蘭博並非一直是個非凡超人,他也會有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會有自己難以割捨的情感。所以史泰龍在《第一滴血5》中,給曾經無所顧忌的蘭博撰寫了自己牽掛的侄女和家庭,想讓他作為一個男人有更為深沉的人生故事。
在電影的開頭,伴隨著如白開水般的故事情節,觀眾們可以發覺,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和曾經的雄心壯志早已化作了對家庭的溫情脈脈和責任堅守。
所以可想而知,當蘭博眼見自己最心愛的親人——自己的侄女被毒販迫害至死時的心情有多麼的難受和複雜。
影片開始時將殺戮和仇恨深埋多年的老人再一次化身成為了那個引起無數腥風血雨的孤膽英雄,只不過這一次他不為別人而戰,也不為自己而戰,而是為了守護和責任而戰鬥。
正如影片結尾時,蘭博的那番自白所描述的:「我在死亡世界呆了好久,我曾想過回家,但從未成功。我的初心在旅途中迷失了,但我的心永遠屬於這裡,我出生的地方,這個我會一直守護的地方,我唯一的家,我唯一的家園。所有我愛的人都死了,但我會繼續戰鬥下去……」
曾幾何時在銀幕上你追我趕、針鋒相對的史泰龍和施瓦辛格隨著事業發展黃金期的結束,已然從原來的競爭對手關係成為了如今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老友。
對電影事業的熱愛和對角色的深度投入,使得年過半百後的他們都始終沒有放下當年鐵血硬漢的熒幕形象,依舊繼續堅挺在好萊塢影壇,終結者T-800和蘭博仍不斷撰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篇章。
而在新世紀即將迎來二十年這個結點之際,這兩位老夥計再一次披掛上陣,相繼推出了《終結者:黑暗命運》與《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
但兩部野心十足的續作卻沒能為各自系列帶來新的輝煌,一落千丈的口碑與票房成績表明了如今的好萊塢硬漢電影已經不復當年的氣勢。
在如此殘酷的現實面前,史泰龍和施瓦辛格也不得不面對自己已然成為過氣明星的事實——是時候告別自己的銀幕生涯了。
這種發展趨勢不僅僅只存在於「終結者」和「第一滴血」,諸如「虎膽龍威」、「颶風營救」、「玩命快遞」一類的好萊塢經典硬漢電影都在大量依靠電腦特效和後期製作的超級英雄和科幻故事面前相形見絀。
當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布魯斯威利斯、連姆尼森、傑森」斯坦森這些曾幾何時處於盛年的動作明星相繼老去,而他們的位子卻依舊還後繼無人。
伴隨著超級英雄電影的迅速崛起以及科幻作品的不斷發展,甚至於硬漢電影與諜戰電影的常青樹「碟中諜」與「007」系列都必須在不同的電影世紀中突出重圍尋找新的發展方向,這一點從它們最新作品的票房成績回落就可一目了然。
看著不復往日輝煌的《第一滴血5》,我們一面感慨著舊銀幕時代的終結,另一方面卻也不禁擔憂如今的電影市場,作為世界電影工廠的好萊塢曾幾何時還是夢想的天堂,現在也深陷創新不足的發展危機。
一邊是積澱數十年的經典IP消耗殆盡,另一邊超級英雄電影的一家獨大,如果有一天當觀眾們像厭倦了西部電影和黑幫電影一般,同樣厭倦了漫天飛舞的超級英雄和海市蜃樓般的科學幻想,那麼未來的商業電影發展又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