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跡罕至的極地,中國的科考足跡穩步向前。8月28日上午,上海科技節系列活動之一「極地科考的後浪」在上海中心大廈舉辦,來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四位青年科考人員講述極地科考的研究成果,吸引87萬觀眾在線觀看。
北極海冰快速減少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雷瑞波介紹,過去40年來,北極海冰的減少是地球表面發生的最顯著變化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現在,9月的北極海冰範圍減少了約300萬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面積最大的兩個省級行政區新疆和西藏面積的總和。海冰減少,加劇了氣候變化,也嚴重影響北極熊等動物的生存。研究表明,2008年冬天中國南方的冰凍災害,與北極海冰異常減少有關。
令人驚訝的是,海冰減少對人類也有益處,讓北極航道可被商業利用。目前我國商業運輸船利用北極東北航道成為常態化,這使得我國至西北歐的航運歷程約減少了三分之一,有助於促進我國與西北歐的貿易往來。此外雷瑞波還分享了一個「冷知識」,有史可查第一個到達北極的中國人是康有為,他於1908年前往北極那岌島,並留下了「實不夜也,光景奇絕」的極晝記載。
南極冰雪生命繽紛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工程師羅光富介紹,南極大陸有95%的面積常年被厚厚的冰雪覆蓋,最低氣溫達到零下89.2攝氏度,瞬時最大風速接近100米/秒,「沸水潑出來,還沒落到地上就變成冰了」。寒冷、乾燥、暴風、冰雪這些嚴酷的自然環境,對所有動物植物的生長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我們熟悉的企鵝與海豹就是其中佼佼者。
揭開南極海冰,冰封的海底世界五彩繽紛,冰藻、磷蝦、南極冰魚、海星、海膽、鯨構成了南極獨特的海洋生態系統。「南極磷蝦特別多,總重量可達10億噸,是南極眾多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如果有一天南極發生了『糧食危機』,那麼一定是磷蝦不夠吃了。」羅光富打趣道。近年來,全球變暖和遊客增多導致南極生命面臨巨大威脅,中國南極考察隊將持續監測南極的生物及環境變化,為人類保護南極貢獻中國力量。
在南極吃上一碗新鮮麵條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工程師程緒宇是一名90後,他別出心裁地用「如何在南極內陸吃上一碗新鮮麵條」作為線索,講述南極科考的後勤保障工作怎樣保證前方科考人員「乘風破浪」。他展示了一張科考隊員拍攝的照片,麵條和叉子暴露在南極室外,凍成了堅硬的「冰棍」,可想而知在這種極端條件下運輸物資的困難。
麵條在南極凍成了堅硬的「冰棍」
「遠、難、高、冷、風、旱、冰、荒」,是南極的八個極端特點。但在這種極端環境下,30多年來,我們從極圈外飛躍到極圈內,從大陸沿岸飛躍到南極腹地,從地面飛躍到空中,從進口裝備飛躍到自主建造,列裝我國首架固定翼飛機「雪鷹601」,自主建造了「雪龍2」號破冰船,相繼建成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目前正在建設以第四代建築為標準的第五個考察站。
大國重器「雪龍2」號
最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實驗室主任陳清滿介紹了「雪龍2」號相關情況。從2008年提出建造新極地科考破冰船項目建議開始,到2019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十年磨一劍的「雪龍2」號一出場就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被媒體譽為「大國重器」。實際上,「雪龍2」號體型比「雪龍」號小了一大截,船長短了約45m,排水量小了約7000噸。
「小身材」如何迸發能量,在極地科考調查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布滿電子屏幕的物理實驗室,以及滿足國際建造標準的乾濕通用實驗室改善了實驗條件,箱形龍骨等設計給了「雪龍2」號強悍的破冰能力,月池系統能夠讓精密電子設備深入冰下進行科考研究,種種因素使得「雪龍2」號科考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雪龍2」號船員平均年齡31歲,實驗室人員平均年齡不到26歲,是名副其實的「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