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2020-12-22 閃電新聞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

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

回顧今年的極地科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給科考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因素。在這特殊的一年裡,南北極的「青島身影」又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歷史紀錄。

堅守南極中山站,填補我國大氣探測空白

幾經周折,黃海所的科研人員張吉昌和樊鋼洲在今年10月底回到了青島。與出發前的計劃大為不同,他們待在南極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預定的4個月,在海上漂泊了接近一年。

去年12月,張吉昌和樊鋼洲受農業農村部委派,跟隨南極磷蝦漁船出港,前往南極海域執行南極磷蝦漁業科學觀察和調查任務。張吉昌原本想在今年4月回國,屆時可以完成項目總結驗收等相關案頭工作,正在照料1歲大孩子的母親也可以回老家照顧身體不好的父親。樊鋼洲出發前,剛剛得知妻子懷有身孕。他原計劃隨福遠漁9818輪執行科學觀察任務一段時間,待輪換觀察員登船後,回國照料待產的妻子。

但是,這些設定好的歸國計劃都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而無法實現。輪換人員出不去,船上人員回不來,他們堅守在極地漁業科考崗位上,承擔起了整個漁季南極科研項目的第一手數據資料和樣品的採集與處理工作。

2018年11月,海儀所張鋒跟隨「雪龍」號參加南極科考。

無獨有偶。赴南極參加中國第35次越冬任務和第36次度夏任務的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助理工程師張鋒也遭遇了回國延期。按照計劃,他在去年底今年初就可以回國,不過,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的旅行限制,他只好在南極多待了幾個月,直到今年4月才回到青島。

南極中山站雷射雷達觀測棟。

在南極中山站,張鋒總共堅守了525天。作為項目成員,他參與搭建了國際上首臺在南極部署的可全天時對80-110公裡大氣風場和溫度進行觀測的鈉螢光雷射雷達。隨後,他又參與完成了相干都卜勒測風雷射雷達系統、轉動拉曼雷射雷達系統和瑞利/米散射雷射雷達系統的安裝與調試。截至回國前,張鋒和項目其他成員採集完成了超過1000小時的觀測數據,並首次同時探測到南極中間層頂區大氣溫度和三維風場,填補了我國在極隙區中高層大氣探測的空白。

南極中山站上的雷射雷達現場觀測圖。

其實,除了黃海所和海儀所的科研人員,參加南北極科考的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也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困難之下,他們堅守崗位,堅持奉獻。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至今仍奮戰在極地的科考現場。

北極科考,親身感受北冰洋的「消亡」

10月12日,參加「國際北極氣候研究多學科漂流觀測計劃」(「MOSAiC」計劃,以下簡稱「馬賽克」計劃)的「極星」號破冰船返回德國不萊梅哈芬,創造了史上最長、規模最大的北極科考歷史,同時也帶回來一個壞消息:北冰洋正在「消亡」。

「馬賽克」計劃由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極地研究所(AWI)發起,目的是通過德國「極星」號破冰船在北極漂流一年的連續數據觀測,來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認識和預測預報能力。來自20多個國家的600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了該計劃,其中不乏中國的科研人員。以青島為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馬小兵在去年參加了第1航段,孔彬則在今年參加了第3航段。

在第3航段,孔彬所在的物理海洋組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前往十幾公裡之外,對第1航段放置的水下浮標進行回收。回收浮標的那天是5月4日。「乘著直升機到達浮標回收點,只需要10多分鐘。但想要將海冰下200米的浮標打撈上來,需要先用電鋸鋸開海冰。海冰很厚,比人還高。因此,極地科考對於人的體力和毅力都是大考。」

第3航段的後期,已經是5月中旬。北極氣溫的不斷升高,造成了海冰破裂,影響著科考計劃的實施。由於破裂的冰隙過多過大,為了安全起見,只好通過放置吊籠的方式讓科研人員上下船。在第4和第5航段,科考團進一步目睹了北冰洋正在「消亡」的現實,海冰融化的速度遠超預期。「極星」號返回德國後,該科考行動的負責人馬庫斯雷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警告,如果北極變暖的趨勢無法改變,那麼幾十年內將出現「夏季無冰的北冰洋」。

參加中國第11次北極科考的中國海洋大學博士後王曉宇,直觀感受到了北極海冰融化的情形。今年夏天,他跟隨「雪龍2」號首航北極,在北冰洋所見融池之多,讓他印象格外深刻。

此前,他在北緯85度以北很少看到融池。但今年「雪龍2」號到達了北緯86度,在離北極點只有500公裡左右的地方,科考人員發現,融池依然很多。目之所及,周邊三四成的融池覆蓋率與歷年有很大不同。北極大範圍融池的存在,表明北極夏季高溫正在蠶食北冰洋高緯度多年冰區。

中國海洋大學科研人員在86°N的融池附近開展冰站作業。

深入極地科考,推動海洋設備的自主研發

作為海洋強市,青島多年來一直都有科研人員參加南北極科考。發揮物理海洋、水產等海洋學科的優勢,不斷探索極地來產出科研成果。與此同時,隨著對極地科考的不斷深入,提高探索認識的手段、推動海洋設備的自主研發,也是青島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城市力量的重要方式。

以王曉宇參加的第11次北極科考為例,他們布放了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的冰基海洋剖面浮標和海霧光學剖面儀。這兩件設備早在2018年的第二次中俄北極聯合科考中就開始應用。其中,海霧光學剖面儀在全球「獨一無二」,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和潛力。

海霧光學剖面儀由中國海洋大學趙進平團隊主導研發。研發初衷,主要是希望使用該設備進行科學研究,關注北極能量在大氣邊界層內的吸收和分配過程。王曉宇介紹說,該設備通過乳膠氦氣球釋放,依靠氣球的浮力可以飛到近5000米高空,從而獲得自海面至到達高度之間的海霧/低雲垂向光學結構。

中國海洋大學科研人員在南極布放使用海霧光學剖面儀。

對極地海霧的觀測和研究,已成為當下的前沿熱點課題。今年從南極科考回來的中國海洋大學助理工程師孫永明介紹,去年「雪龍」號在南極科考過程中意外與冰山碰撞,險些釀成安全事故,主要原因在於現場突發的濃霧嚴重影響了駕駛人員視線,無法及時規避航路上的冰山。因此,對極區海霧的認識越多,就越可能從經驗性的認識,上升到定量的、機制層面的認識,更好地為極區生產活動、航道利用以及科學研究提供服務。

推動海洋儀器的自主研發及國產化,媲美甚至超越國外同等水平的海洋監測設備,海儀所也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近日,由海儀所參與研發的我國首套極區中低層大氣雷射雷達探測系統通過技術暨業務試運行驗收。該系統與2019年部署完成的鈉螢光都卜勒雷射雷達系統相結合,首次在南極地區利用雷射雷達系統實現極區大氣準全高程地基同步觀測。

海儀所雷射雷達創新團隊負責人王章軍介紹,實現極區大氣準全高程地基同步觀測,需要多臺雷射雷達配合才能完成。2019年部署完成的鈉螢光都卜勒雷射雷達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海儀所聯合研發,可對80-110公裡的大氣參數進行探測。2020年,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下,開始對觀測高度向下延伸,拓展了0-80公裡範圍的大氣觀測。這個觀測範圍裡的3臺雷射雷達,分別由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武漢大學、海儀所研發,組成了我國首套極區中低層大氣雷射雷達探測系統。

目前,南極中山站共有4套大氣探測雷射雷達在位運行,無論是數量還是精度,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了解,海儀所接下來還將推動雷射雷達在北極的部署和應用,力爭在極區大氣觀測方面繼續貢獻青島力量。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相關焦點

  • 即將趕赴北極的我國首艘國產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到底有多牛?
    2020年7月11日是第十六個「中國航海日」,當天上午由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上海海事局、東海救助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虹口區政府聯合主辦的航海日主題活動在北外灘舉行,即將踏上北極探險徵途的我國首艘國產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吸引了浦江兩岸無數遊人的目光。
  • 北極科考:隨冰漂流
    過去十年裡,他參加過許多北極和南極的考察活動,這一次,他被任命為MOSAiC中國團隊的協調員。王妍:請問這個項目的目標是什麼?與以往的北極研究相比,它有什麼主要研究特色?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對冬季科考形成了一個共識。我們之前認為,冬季由於氣溫降低和海冰增厚會導致海冰動力學過程減弱,然而,北極海冰異常變薄,大部分厚度不到一米。因此,它具有很強的動力學過程和不穩定性,尤其是在風暴肆虐的時候,海冰甚至會發生破碎。這也讓我們極難找到一塊足夠厚的浮冰來建立冰站。當然,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北極進行冬季科考。
  • 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公映
    在冬季寒冷的北極圈,在終日不見陽光的極夜,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在茫茫的冰原上閃爍著,發出獨特的光芒,或閃亮自己,或照亮他人……12月21日,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全國上映。
  • 首部北極科考紀錄片《光語者》總策劃、製片人是「縉雲人」
    2020年最後一個月我們即將迎來中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作為極地科考隊員,他隨中國南極科考隊進入極地進行拍攝,紀錄下許多極地自然、人文的珍貴影像;作為報導記者,他奔赴各地考察進行採訪記錄,在金三角和毒梟把酒言歡,在西藏與活佛參悟人生。他的作品曾榮獲中國新聞獎和全國五⼀勞動獎章,代表作包括《大國工匠 》《西藏故事:德珠活佛-少年活佛的修行生活》、《第32次南極考察匯報片》《守望端午:馮氏家族與龍舟的不解情緣》等等。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今日起正式在全國院線暖心上映。這部電影從北京「立春」開始拍攝,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拍攝與後期製作共歷時兩年多。影片以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和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為題材,以樸實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感受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神奇故事。
  •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 極地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即將上映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的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12月21日在全國上映。作為紀錄電影,《光語者》記錄下了一群生活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的人,講述了他們在極夜中的生活故事,勾勒出人們對光的渴望、追逐和依戀。
  • 中國北極旅行第一人是康有為?如何在南極吃上新鮮麵條?聽「後浪...
    在人跡罕至的極地,中國的科考足跡穩步向前。8月28日上午,上海科技節系列活動之一「極地科考的後浪」在上海中心大廈舉辦,來自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四位青年科考人員講述極地科考的研究成果,吸引87萬觀眾在線觀看。
  • 波司登立足中國溫暖全世界 踐行使命助力南極科考事業
    直至八十年代初,中國成立了第一個南極科考隊,科考隊員懷著為國家爭光的情懷,懷著探尋自然極限的使命,在南極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的氣象、地質、海洋生態科學調查活動,中國南極科考才得以書寫新篇章,中國在南極問題上有了真正的「話語權」。
  • 極地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即將上映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的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12月21日在全國上映。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正式上映 觀眾齊呼震撼!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1日訊(記者 潘潤華)北緯78°55′的中國北極黃河站,長達120天的極夜,璀璨絢麗的極光,生活在 -40°C的極地動物……12月21日,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正式上映,該片通過冷靜、客觀的鏡頭,記錄常人無法涉足的「地球邊境」,令現場觀眾直呼震撼!
  • 「愛國情 奮鬥者」系列訪談⑤大洋深潛、極地科考……河北80後女...
    「愛國情 奮鬥者」系列訪談⑤大洋深潛、極地科考……河北80後女科學家帶你乘「龍」探海長城網訊(記者 趙鵬 高琳哲)她是河北保定市蠡縣人,是浙江大學地質學博士,是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是中國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下潛到2774米大洋深處的女科學家……在普通人眼裡,科學家總是有點高冷,但這位80後女科學家唐立梅,會讓你完全顛覆這種印象
  • 年底最值得期待的電影:中國首部極地科考大片《光語者》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王昉近日,由北京極光映像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在深圳舉辦了兩場超前點映活動。影片的製片人盧武攜影片主創與觀眾見面。作為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既記錄了自然景觀的絢爛,更有地球上那個陌生角落裡人的生活狀態的真實描繪,鏡頭語言流暢自然,講述的故事卻非常豐富多元,是今年年底最讓人驚嘆的國產科考大片。據悉,影片將於2020年年底在全國公映。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定檔12月21日,盡現北極奇觀與人文...
    由北京極光映像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2020年12月21日全國上映。作為紀錄電影,《光語者》對於極地的自然景觀並無過多的渲染,而是記錄下了生活在極夜中的人群,以他們的視角來講述在此期間的故事,勾勒出人們對光的渴望、追逐和依戀。在此前北京、深圳各地舉辦的超前點映中,《光語者》也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 「侶行·破冰船南極行」平潭啟航 將助力中國南極科考
    2020年,東南衛視聯手張昕宇、梁紅夫婦共同推出特別節目:破冰船南極行。就在今天,張昕宇、梁紅夫婦駕駛「北京號」破冰船,在福建平潭港口岸金井碼頭盛大啟航,同船集結了中國頂尖的科學家和一群壯志雄心的中國年輕人,遠航2萬海裡,助力中國南極科考。  張昕宇說,「我們會用科研行動把中國人的態度告訴世界——不光是自己過得好,也希望能為全人類過得好而努力。」
  • 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走進中國帕運射箭隊
    2020年12月7日,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在杭州舉辦了超前點映活動。該影片製片人盧武攜影片主創與中國帕運射箭隊,浙江省殘疾人文化體育指導中心的運動員、教練員,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的師生們見面,為帕運運動健兒加油助力!
  • 在極地研究氣象,是種怎樣的體驗?
    暴風雪、冰裂隙、冰塔林……在南北極和「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氣象科考之路上,荊棘叢生、危機四伏!身處其中,他們,將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又將如何應對?2011年,丁明虎和隊友在南極布設自動氣象站。此次科考,我肩負著自動氣象站建設、氣溶膠採集、表層冰雪樣品採集、近現代雪坑樣品採集、GPS測點、冰川氣象觀測等多項任務。為了保證每天的工作進度,有時即使外面風雪大作,我也不得不出去開展作業。
  • 波司登:中國科考事業成長的見證者
    波司登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用「溫暖」護航極地科考事業眾所周知,南極科考工作的開展,不僅是一個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象徵,也對全球氣候變化、極地資源運用、可持續發展事業具有重要意義在品牌發展歷程裡,波司登多次助力南、北極科考隊、中國登山隊,始終致力於在防寒領域做到精益求精,用溫暖守護極地科研事業。新時期,隨著極地考察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禦寒裝備如何演變升級也是一道重要的「考題」。
  • 波司登羽絨服攜手中國南極科考隊再戰南極 無懼寒風爭奪鰲頭
    用「溫暖」護航極地科考事業眾所周知,南極科考工作的開展,不僅是一個國家科技綜合實力的象徵,對全球環保事業、可持續發展也有著積極意義。截止目前,我國已成為在南極建成科考站排名第三的國家,數量僅次美國和俄羅斯。
  • 專業保暖首選波司登羽絨服 全新系列助力中國科考夢
    11月10日,中國南極科考隊再度踏上科考路,全面展開第37次南極科考工作。在此次科考工作中,再一次發現我們的民族品牌波司登的身影。波司登多年來都是中國極地科考隊的強大後援與合作夥伴,通過對自身保暖科技的不斷升級,讓科考隊員成功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順利開展工作。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北極和南極都是白雪覆蓋的地區,它們一起構成了地球的寒帶。極地冰的主要存在類型是冰蓋。所謂冰蓋是指面積大於5萬平方千米的巨大冰川體,是陸地冰川的特殊類型。 冰蓋是陸地冰的主體,當前僅存的冰蓋為南極冰蓋和格陵蘭(位於北極地區)冰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