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趕赴北極的我國首艘國產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到底有多牛?

2020-12-23 烽火雄獅

2020年7月11日是第十六個「中國航海日」,當天上午由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上海海事局、東海救助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虹口區政府聯合主辦的航海日主題活動在北外灘舉行,即將踏上北極探險徵途的我國首艘國產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吸引了浦江兩岸無數遊人的目光。

為參加「2020年中國航海日主題活動」,剛剛從南極載譽而歸的「雪龍2」號駛入上海黃浦江面

從「向陽紅10」號到「雪龍2」號,中國的極地科考船之路

中國早在上世紀初為了應對天津海河和渤海區域的冰凌問題,就自行設計建造了多種型號的破冰船,但是這些破冰船尺寸較小,遠洋航行能力和破冰能級都相對較弱。1984年,中國首次開展南極考察時不得不使用「向陽紅10」號這樣的無破冰能力普通科考船,以及一艘海軍J121號打撈救生船。雖然兩艦都是噸位較大的大型水面艦船,但船體設計均不具備破冰能力。因此當年是趁著南極夏季抵達極地,再趕工期完成南極長城站的建設。但即使這樣,「向陽紅10」號在完成首次南極考察任務過程中也受到了惡劣氣候影響,船體在劇烈顛簸中受損嚴重,無法達到繼續進行南極科考要求,只能遺憾地退出南極科考舞臺。

雪龍」2號是首次向公眾開放,也迎來了市民群眾的歡迎

1985年,當時的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從芬蘭勞馬船廠購買了具有抗冰能力的「雷亞」號雜貨船,在上海滬東造船廠改裝後於1986年9月更名為「極地」號,成為我國第二代極地考察船。「極地」號具備1A級抗冰能力,能在布滿浮冰(浮冰最大厚度為1米,沒有密集碎冰)的航道上以不少於5節的速度前行。從首航南極到1994年退役,「極地」號共完成了6個南極科考航次,並完成了中山站的建成。

不過,面對南極高緯度的嚴重冰情,僅具有抗冰能力的「極地」號終因抗冰能級和船齡問題退出了中國極地科考船序列。1993年,中國以1750萬美元低價從烏克蘭赫爾松船廠購買了一艘停建的維他斯·白令級破冰貨船,經過中國要求改造為了「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成為中國極地科考歷史上第一艘擁有破冰能力的科考船。本世紀初,「雪龍」號又進行了現代化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在南極遂行科考任務的能力。

但是,我國在很長時間只有「雪龍」號這樣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對新世紀後同時開展的南北極科考戰略產生了極大的制約,為此中央決定在對「雪龍」號升級改造的同時開始研製建造新一代國產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雪龍2」號是由國家發改委專項經費支持,由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建造的新型極地科考破冰船。按照「國內外聯合設計、國內建造」模式,由芬蘭阿克北極有限公司承擔基本設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第708研究所開展詳細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建造。2019年7月11日,新船被命名為「雪龍2」號正式交付使用。

「雪龍2」號船底結構,破冰能力達到 IACS國際船級聯合會標準中的PC3級

威武雄壯的「雪龍2」號

「雪龍2」號是我國自行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船長122.5米,型寬22.32米,吃水7.85米,排水量13996噸,航速12~15節,船上可搭載科考人員和船員共90人,續航力為2萬海裡,自持力在額定人員編制情況下可達60天。該船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破冰能力達到 IACS國際船級聯合會標準中的PC3級,能以2~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可實現極區原地360°自由轉動,並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脊,是一艘能夠滿足無限航區和作業的先進船舶。

船上裝備有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能在極地冰區海洋開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學、生物多樣性調查等科學考察。船舯部設有160平方米的月池車間,設有一個3.2×3.2米的通海月池和CTD(海水溫鹽深測量儀)收放系統,用於在完全冰區或惡劣海況下進行CTD作業,從而極大拓展原有考察區域。同時,隨著破冰能力的增強,甲板設備抗低溫性能和保溫設計也更好,可以把原有的僅限於夏季的考察延展到春季和秋季,有利於系統掌握極地海洋的季節性變化規律。

「雪龍2」號搭載的「雪鷹301」號直升機,是一架義大利萊奧納多AW169型中型直升機

據介紹,「雪龍2」號服役後,於2019年底參加了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這次「雪龍」號也一同前往,「雙龍」匯聚極地的畫面讓人激動不已。期間,「雪龍2」號在中山站附近的普裡茲灣海域開展了破冰試驗,並於12月至2020年1月上旬在太空人海開展調查裝備試驗,完成了基礎大氣、海洋、海底環境和生態系統多學科調查任務。今年2月,「雪龍2」號還完成了環南極航行,布放了西風帶浮標和表面漂流浮標。4月22日,「雪龍2」號科考破冰船才結束了3萬海裡航行,回到了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基地碼頭。

這次參加「中國航海日」主題活動是國產極地科考船首次向民眾公開展示,同時科考隊員們還介紹,在活動結束後他們就要馬上啟程前往北極,參加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這次北極科考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北極綜合環境調查和北極業務化觀監測體系構建等內容,在楚科奇海臺、加拿大海盆和北冰洋中心區等北極公海海域以走航觀測、斷面綜合調查及冰站考察等方式,重點開展北冰洋中心區綜合調查、北冰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調查、北冰洋海洋酸化監測與化學環境調查、新型汙染物監測和北冰洋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等調查任務。本次考察「雪龍2」號計劃航程1.2萬海裡,預計9月下旬返回上海。

讓我們預祝「雪龍2」號能夠在北極的徵程中再立新功!

相關焦點

  • 「雪龍2」船啟航執行我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
    據自然資源部網站7月15日消息,2020年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船繼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北極科考:隨冰漂流
    圖片來源: Alfred Wegener Institute/Marcel Nicolaus, CC BY年9月,隨著德國破冰船「極星號」在俄羅斯破冰船「費德諾夫院士」號護送下離開挪威特羅姆索港起航,「北極氣候多學科漂流冰站觀測計劃」(以下簡稱MOSAiC)拉開序幕。MOSAiC將船錨泊在海冰上,在北冰洋隨冰漂流一年。
  •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
    南極「探」氣北極「讀」冰2020青島極地科考書寫新紀錄新傳奇在我國,鮮有城市可以像青島這樣,既擁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實力,同時又長期聚焦極地科考,先後派遣大量的涉海科研人員奔赴兩極。前不久,參加南極科考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剛剛回到青島。近日,青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10多位科研人員又從上海出發,乘坐「雪龍2」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回顧今年的極地科考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給科考人員增加了許多困難因素。在這特殊的一年裡,南北極的「青島身影」又書寫了不同尋常的歷史紀錄。
  • 海上航行30餘天:「雪龍」與「雪龍2」破冰重逢抵中山站
    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當地時間10月29日下午,執行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號接近赤道,即將進入南半球。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11月7日,當地時間上午7點45分,「雪龍」號沿著澳大利亞東海岸行駛了三四天後,抵達了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有「南極門戶」之稱的霍巴特港,與三天前就到達的「雪龍2」號匯合,也與彩虹不期而遇。
  • 厲害了word國,雪龍2號入塢
    雪龍2號入塢了!3月28日,我國首制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船廠編號「H2560」)在江南造船廠正式入塢建造,新極地破冰船今天又迎來了一個裡程碑式節點。雪龍號是中國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蘇聯解體後,無力繼續進行建造,中國於1993年從烏克蘭購買後改造而成。
  • 中國首艘核動力破冰船浮出水面,兼具開闢航道、供電等功能
    兼具破冰、開闢極地航道、供電等功能的中國首艘核動力破冰綜合保障船「浮出水面」,這是中國首次將核動力裝置用於水面艦船。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核集團)電子商務平臺於6月23日披露的一則招標公告顯示,上海中核浦原有限公司受中核海洋核動力發展有限公司的委託,就「核動力破冰綜合保障船示範工程技術諮詢與服務外委項目」進行公開招標。
  • 中國北極旅行第一人是康有為?如何在南極吃上新鮮麵條?聽「後浪...
    研究表明,2008年冬天中國南方的冰凍災害,與北極海冰異常減少有關。令人驚訝的是,海冰減少對人類也有益處,讓北極航道可被商業利用。目前我國商業運輸船利用北極東北航道成為常態化,這使得我國至西北歐的航運歷程約減少了三分之一,有助於促進我國與西北歐的貿易往來。
  •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全國公映,「北極之光」暖冬呈現
    中國首部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今日起正式在全國院線暖心上映。這部電影從北京「立春」開始拍攝,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拍攝與後期製作共歷時兩年多。影片以中國科考隊員劉楊和生活在「極北之城」朗伊爾城的人們為題材,以樸實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感受人與自然、未知與探索的神奇故事。
  • 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公映
    在冬季寒冷的北極圈,在終日不見陽光的極夜,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理想,在茫茫的冰原上閃爍著,發出獨特的光芒,或閃亮自己,或照亮他人……12月21日,我國首部北極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全國上映。
  • 漂浮的鴨蛋:俄造出一艘很醜的北極科考船,美國人卻如臨大敵
    這艘科考船外形非常另類,船頭呈圓形,船體短粗,就像一個漂浮在水上的鴨蛋,不管是俄羅斯媒體還是西方媒體,對這艘船的評價都是——「不怎麼漂亮」。 這艘「北極」號北極科考船,項目編號為00903,造價為1億美元。該船噸位為1萬噸,全長83.1米,寬度為22.5米,長寬比只有3.7,顯得非常短粗。
  • 「探索二號」船正式入列 中國深海科考再添利器
    央視網消息:6月28日,我國全數配備國產化科考作業設備的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船,抵達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南山港,為崖州灣科技城深海產業發展再添利器。「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同時抵達三亞,近期將匯同「深海勇士號」與船舶進行適配工作,達到融為一體的聯合作業能力。
  • 面對「魔鬼西風帶」,「雪龍」衝了過去!完成了一場難以置信的國際...
    2014年1月2日,被困南極的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船。為尋訪當年「雪龍」號極地大營救那段歷史,2019年10月,我踏上南極。遠遠的,在一片白色裡,五星紅旗格外耀眼。中國長城科考站站長劉雷保在凜冽的寒風中迎接我們。白、藍、墨,是這裡的底色。去掉繁華,大美至簡。陽光下,巨大的冰川幽藍幽藍,神秘莫測。
  •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 極地科考紀錄電影《光語者》即將上映
    展現北極奇觀與人文情懷的極地科考電影《光語者》宣布定檔,將於12月21日在全國上映。作為紀錄電影,《光語者》記錄下了一群生活在北極小城朗伊爾的人,講述了他們在極夜中的生活故事,勾勒出人們對光的渴望、追逐和依戀。
  • 在極地研究氣象,是種怎樣的體驗?
    此次科考,我肩負著自動氣象站建設、氣溶膠採集、表層冰雪樣品採集、近現代雪坑樣品採集、GPS測點、冰川氣象觀測等多項任務。為了保證每天的工作進度,有時即使外面風雪大作,我也不得不出去開展作業。記得那天依舊風雪肆虐,我按照計劃去「熊貓-1號」地點維修自動氣象站。如果是在非極地地區的常規地點,可能15-20分鐘就可以修好。
  • 「探索二號」科考船結束馬裡亞納海溝科考開始返航
    央視網消息:在經歷了50天的海上航行和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的科學考察作業後,我國的「探索二號」科考船日前結束了本航次的全部科考任務,開始返航。       在這個航次中,「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與「探索一號」科考船進行了多次聯合深潛作業。
  • 波司登:中國科考事業成長的見證者
    截止目前,我國已成為在南極建成科考站排名第三的國家,數量僅次美國和俄羅斯。在品牌發展歷程裡,波司登多次助力南、北極科考隊、中國登山隊,始終致力於在防寒領域做到精益求精,用溫暖守護極地科研事業。新時期,隨著極地考察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禦寒裝備如何演變升級也是一道重要的「考題」。
  • 真實歷史事件「極地大營救」搬上銀幕,能否開闢中國電影新類型?
    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跨越艱難險阻,穿越「魔鬼西風帶」,成功解救了被困的52名乘客。這場堪稱人類奇蹟的「極地大營救」,震撼中外。 脫困後,俄籍船長謝廖夫給「雪龍」號寫來了一封長信。信裡說,「那幾天,船上所有乘客每天必做的功課,就是跑去駕駛艙,看看中國船還在不在。
  • 俄將再建10艘破冰船,中國核破冰船也在路上,美僅2艘且年久失修
    雪龍2號破冰船 「塔斯社」11月4日消息,俄羅斯運輸部長葉夫根尼船身材料尤為堅固,能夠不為冰層海水所困。特殊的除冰造型,不僅能夠開闢水路,並在零碎的海冰中提供導航服務。 早期的破冰船,是一種叫做「科赫」的1桅或2桅的小木船,常見於北極海和西伯利亞流域這些冰冷水域中。船體主要設計包含1條抗浮冰的平皮帶,和水下圓形車身線。直至今天,新的破冰船也使用這一套方法進行設計建造,不過更為現代化的零配件,讓這些設計更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