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航行30餘天:「雪龍」與「雪龍2」破冰重逢抵中山站

2021-01-18 澎湃新聞

經過30餘天的海上航程,11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破冰抵達中山站。

11月21日晚,科考船雪龍號距南極中山站約20公裡。當地時間20日晚,第36次考察隊臨時黨委乘坐直升機來到中山站進行慰問,為留守中山站的越冬考察隊員帶了新鮮蔬菜和水果,並聽取中山站越冬人員的工作匯報。圖為澎湃新聞記者與澎湃藍旗在「雪龍」號上合影。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此次執行的南極科考,除了入列以來去過南極22次、已行駛航程類似繞赤道35圈的「雪龍」號,新增了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極地考察破冰船。「雙龍探極」,考察隊員翻番,增至400餘人,開展的科考學科更多,考察範圍更廣。

從出發到越過赤道,從澳大利亞霍巴特到穿過咆哮西風帶,科考隊一路向南,「雙龍」再聚首。

在「雪龍」號上拍到的海上冰山。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揚帆啟程

10月15日,「雪龍2」號從深圳出發。7天後,「雪龍」號從上海啟程。

根據自然資源部批准的《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總體方案》,考察隊由來自105家單位的413人組成,其中自然資源部部屬單位隊員223人,其他部門或單位隊員190人。

本次南極科考將實施恩克斯堡新站建設前期工程;實施國家重大科研計劃等;以及站區環境整治以及常規保障、物資運輸、工程建設、國際合作、宣傳科普等工作。

當「雪龍」號科考隊員們手機的4G、3G信號也漸漸消失,大家爭分奪秒地發著微信、微博、朋友圈。大海的顏色由黃漸漸變藍,海風也越來越急,船上的行李箱開始晃來晃去。

船上一天供應四餐,早餐7點15分到8點;中餐11點15分到12點;晚餐5點15分到6點;宵夜從晚上11點15分開始供應。

「雪龍」號上的食堂,科考隊員正在用餐。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沒有手機的聚會,老科考隊員成為了談話的主角。

「現在航海條件好了,就我們『雪龍』號這個條件,跟我們之前航海相比,比度假還舒服。」他喝了一口茶說道。

「原來我們睡上鋪的,遇到晚上大風浪,也都是用繩子繞在腰上,固定在床上,防止掉下來,很多人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繩子把肉都勒破了。」老海員一本正經地說。

「雪龍」號最熱門泳池,用的是加熱的海水。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他已經是第10次來南極執行考察任務了;直升機組的劉曉平,他基本是每隔一年就來一次南極。安全督導員吳林則是今年船上唯一一名參加過首次南極科考的元老隊員,至今已參加22次南極考察。30多年來,吳林在南極待過的時間甚至比在家裡待的時間還長。

一般來說,考察隊員有一半是來自自然資源部內部系統,例如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衛星中心等等,另外一半則來自部分涉海高校、科研機構、醫院、企業等,這些單位有的在南極開展長期固定的科研觀測項目,有的則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比如海冰調查、地質調查、直升機保障、醫療保障、考察站建設等,每年這些單位會向極地中心推薦參與南極考察的人選。

南極考察選在每年夏天進行,也就是國內的冬天,因為這個時間段南極的天氣和溫度都沒有那麼惡劣,適合開展一些野外的科考工作和站區的建設工作。

南極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考察隊員一部分隨雪龍船撤離南極;還有一部分則要留在考察站過冬,即便是在漫長而寒冷的極夜,他們也要保證考察站設備的安全運行和一些常年觀測項目的進行,「越冬隊員」在南極要待15個月左右,有時候甚至超過一年半。

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當地時間10月29日下午,執行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號接近赤道,即將進入南半球。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11月7日,當地時間上午7點45分,「雪龍」號沿著澳大利亞東海岸行駛了三四天後,抵達了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有「南極門戶」之稱的霍巴特港,與三天前就到達的「雪龍2」號匯合,也與彩虹不期而遇。

倒回11月4日,當「雪龍2」號已抵達霍巴特時,「雪龍」號正在穿過暴雨帶。

11月4日,「雪龍」號穿過暴雨帶。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到11月5日,氣溫驟降,「雪龍」號經過西南信風帶。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天。海上的溫度已經從一周前過赤道的30多攝氏度降到了10攝氏度左右,空氣乾燥。

這時候,位於「雪龍」號六層的氣象預報室成為了熱鬧的去處。人們熱衷從船上的三位氣象預報員口中了解天氣情況、湧浪高度,以確定是否要把貴重物品放在更安全、不容易搖晃掉落的地方。

這次停靠是進入南極前的最後一次補給。考察隊進行船舶加油、考察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

「雪龍」號船長朱兵介紹,此次在霍巴特停靠期間,有29名科考隊員上「雪龍」號,同時將完成400噸船用柴油、630桶航空煤油、300噸淡水以及船站食品的補給工作。此外,包括2輛雪地車在內的船站裝備、轉運科考物資也在此次補給之列。

「雪龍2」號於11月7日下午離港出發,「雪龍」號則在9號上午離港出發。

「魔鬼西風帶」

兩艘南極科考船正式挺進 「西風帶」 ,繼續駛向南極大陸。

「雪龍2」號11月7日離開澳大利亞霍巴特港後,因周邊湧浪過大而停在錨地等待,到8日湧浪減小時離開錨地,準備穿越「魔鬼西風帶」。

何謂「魔鬼西風帶」 ?這一海域位於南緯40度至60度之間,處於強勁西風的控制下,風浪較大,在此行船危險係數較高。穿過西風帶就進入了南極地區,據《南極條約》界定,南緯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陸地統稱南極或南極地區。

當天,「雪龍2」號遭遇4米湧浪,晚上湧浪進一步加大,超過4.5米。在海浪顛簸中,船上一些人出現暈船嘔吐、食欲不振等狀況。

而從霍巴特的港口出來兩三個小時之後, 「雪龍」號就遇到此次南極科考以來的最大風浪,當時的船上天氣預報顯示,未來48小時湧浪為4米到4.5米。

甲板外的海風開始咆哮。風力讓人很難站穩,海面的顏色由碧藍變為深藍發黑。

由於西風帶的風向和湧浪的方向不停變化,船身的搖晃變得越來越沒有規律,時而橫向搖擺,時而船頭向下縱向顛簸,船身最大橫搖角度達到18-19度。

科考隊員老蔡的描述很生動:「我們現在就是在失重和超重兩種狀態之中不停轉換。」

三位氣象預報員必須24小時值班,實時觀測西風帶期間的氣象。

在駕駛室能看到迎面而來的浪,不時讓「雪龍」號船半個船頭都沒入其中。「雪龍」號像一條巨龍頂著狂風,在海面上勇猛衝闖。船頭激起的近20米的浪花,甚至打溼了位於「雪龍」號第七層駕駛室的玻璃。

船頭激起的近了20米的浪花,甚至打溼了位於「雪龍」號第七層駕駛室的玻璃。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之後幾天,湧浪逐漸減小。湧浪從2.5米減弱至最低1.5米。不過,「雪龍2」號船長趙炎平仍然覺得不能掉以輕心,「該區域能見度較差,浮冰和冰山遍布,需要駕駛員格外注意和密切觀察。」

北京時間11月11日13時49分(當地時間11日16時49分),「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駛過南緯60度,完成穿越「咆哮西風帶」,首次進入南極地區。

三天後,上午9點,「雪龍」號抵達迪蒙迪維爾海,並與「雪龍2」號相遇,並排前行。兩船相互鳴笛致意,雙方領隊、船長通話交流。

科考伊始

進入南緯60度,南大洋的天氣更加變幻莫測。

11月17日下午開始,天空就飄起了雪花,並且越下越大,到晚飯時分已經變得鋪天蓋地了,在4到5級的風中漫天飛舞,能見度極低。這是「雪龍」號從上海出發以來遭遇的第一場強降雪天氣。

駕駛員壓力重重,不得不在低能見度中確保平穩掌舵。而科考人員則提前開始了行動,他們徒手去甲板上採集雪樣。

自「雪龍」號進入南極區域以來,鞠鵬就一直收集海水、大氣、積雪樣品,到現在為止,他已經取得11份海水樣品、5份大氣樣品和1份積雪樣品。

「我們通過這些樣品開展南極區域水體和沉積物中的微塑料組成和分布研究,以揭示極地微塑料分布特徵和規律,進而對南極區域微塑料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估。」鞠鵬說。近年來,我國在開展的多次大洋和極地科考中,均將微塑料調查納入科考範圍之中。

穿過西風帶之後一路往西,從東十區走到了東五區,兩天一調時區讓船上人員的生物鐘有些紊亂。黑夜越來越短,白天時間越來越長,基本晚上10點多日落,凌晨2點日出。

慢慢到來的極晝對於習慣晝夜交替的普通人是個需要適應的過程,但對於行船和科考無疑是一個福利,可以更清晰地掌握一切——姿態各異的冰山;大大小小的浮冰區;成堆的企鵝站在一起,一個一個跳到海裡;海豹母子在冰蓋上打滾;鯨魚在「雪龍」號兩側並行,浮出海面噴水。

「雙龍」破冰

11月19日上午,「雪龍」號進入南極大陸密集冰區,浮冰厚度達一米以上。面對密集冰區,「雪龍」號速度降至3節。

從中午開始,冰區的冰越來越厚,「雪龍」的前進阻力越來越明顯。

此時,「雪龍2」號從「雪龍」號的後方改道到前方,利用自己破冰的優勢,為「雪龍」開出一條冰道。

「雪龍」號破冰前進,航道一側是茫茫的浮冰,一隻企鵝看著「雪龍」號經過。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按照考察隊計劃,本次「雙龍」抵達南極地區各有分工,「雪龍」號發揮噸位優勢,以物資卸運,後勤保障為主,本次「雪龍」號承擔的各類物資有1450噸;「雪龍2」號發揮破冰優勢,以實驗性破冰為主。

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採用雙向破冰新技術,船艏、船艉都可破冰,機動能力強,能夠在1.5米厚層冰加20釐米積雪中達到2節到3節破冰航行速度。

11月19日,離中山站還有最後二三十公裡,「雙龍」正在繼續破冰前行。

探明固定冰區的道路以便車輛行駛,直升機組運送人員和物資,「雪龍」號吊車也準備就緒。海陸空將聯合作業。

為什麼要在固定冰上探路?「因為在靠近中山站的海域有固定冰,我們的科考船要在離中山站十幾公裡的冰上停下來,以』雪龍』號為大本營,進行海陸空卸貨;探冰就是要在這十幾公裡的冰面上探出一條安全的路,把物資安全運上中山站。」

當地時間20日晚,第36次考察隊臨時黨委乘坐直升機來到中山站進行慰問,為留守中山站的越冬考察隊員帶了新鮮蔬菜和水果,並聽取中山站越冬人員的工作匯報。當地時間11月21日晚,「雪龍」號距南極中山站約20公裡。

「雪龍」號載著科考隊員,將先後前往南極中山站、羅斯海新站、阿蒙森海等進行科考作業。預計於明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

「雪龍」號進入南極外圍浮冰區,從船上拍到的海上日落場景。

澎湃新聞南極科考特派記者 何鍇 圖

相關焦點

  • 即將趕赴北極的我國首艘國產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到底有多牛?
    為參加「2020年中國航海日主題活動」,剛剛從南極載譽而歸的「雪龍2」號駛入上海黃浦江面從「向陽紅10」號到「雪龍2」號,中國的極地科考船之路中國早在上世紀初為了應對天津海河和渤海區域的冰凌問題,就自行設計建造了多種型號的破冰船,但是這些破冰船尺寸較小,遠洋航行能力和破冰能級都相對較弱
  • 面對「魔鬼西風帶」,「雪龍」衝了過去!完成了一場難以置信的國際...
    剛剛還是豔陽天,瞬間,狂風捲起,吹著海上大大小小的浮冰如同千軍萬馬急行軍咆哮著直衝船體。一些「無知無畏」的旅客沒有按照船長規定的時間從冰蓋上返船,而耽誤了撤離時間,導致「院士」號被困浮冰。中、澳科考隊救援隊員協商救援行動細節。奔赴處於極晝的南極羅斯海域,午夜2點以後才漸漸地漫過一層墨色,寂靜的天空,繁星點點。
  • 雪龍名師座談之陳冠儒
    雪龍雪龍高端設計培訓掌門人,雪龍文化山莊董事長,內蒙古藝術學院設計系創業導師,撫州市書法家協會終生會員。雪龍高端設計培訓8年教學,雪龍獨立開發第五代培訓模式,絕對自信!雪龍獨自研發課程體系,獨一無二,從不模仿!30多家單位可供實習,個別專業帶薪實習絕無僅有!雪龍內部多家公司,全力以赴!雪龍獨資建立雪龍文化山莊寒暑假提供安靜學習環境,培訓界絕無僅有!
  • 厲害了word國,雪龍2號入塢
    雪龍2號入塢了!3月28日,我國首制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船廠編號「H2560」)在江南造船廠正式入塢建造,新極地破冰船今天又迎來了一個裡程碑式節點。雪龍號是中國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蘇聯解體後,無力繼續進行建造,中國於1993年從烏克蘭購買後改造而成。
  • 馬喬一:破冰南極 逐夢深藍
    感動交通⑨·馬喬一 | 破冰南極 逐夢深藍風暴突襲、天寒地凍,南極的天越發寒冷,貼冰觀測、鑽孔取冰,你的心愈加熱誠。雪山隔不住雙手,風浪阻不住前行。「雪龍2」號為科考開路,你為「雪龍2」號奮然破冰!「破冰南極,逐夢深藍」,這聽起來滿是「詩和遠方」,可對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驗船師馬喬一來說,卻滿是艱辛,甚至面臨生死考驗。2019年11月,南極中山站附近,普裡茲灣海域,馬喬一應邀負責南極科考團「雪龍2」號破冰船的破冰試驗和檢驗。
  • 「雪龍2」船啟航執行我國第11次北極科考任務
    據自然資源部網站7月15日消息,2020年7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船繼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 雪龍黑牛、日本和牛和澳洲和牛的等級區別!!!
    熟悉雪龍的朋友都知道,雪龍黑牛有自己 的分級方式,由1A開始遞增,到6A為最高等級(也稱為PA),等級越高,肉質越好,口感也會越柔嫩多汗。PA等級眼肉雪龍黑牛的待級評判,與其他牛肉有什麼區別呢?雪龍黑牛的牛肉在它們當中,又能評判到何種等級?
  • 南極vlog|帶你參觀中國南極中山站
    南極vlog|帶你參觀中國南極中山站
  • 證監會核發3家IPO批文:雪龍集團、雙飛無油軸承在列
    1月17日晚間,證監會按法定程序核准了雪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雙飛無油軸承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耐普礦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的的首發申請,這3家公司將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掛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