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俄羅斯新型北極科學考察船「北極」號在聖彼得堡的海軍部造船廠下水。這艘科考船外形非常另類,船頭呈圓形,船體短粗,就像一個漂浮在水上的鴨蛋,不管是俄羅斯媒體還是西方媒體,對這艘船的評價都是——「不怎麼漂亮」。
這艘「北極」號北極科考船,項目編號為00903,造價為1億美元。該船噸位為1萬噸,全長83.1米,寬度為22.5米,長寬比只有3.7,顯得非常短粗。這艘船是俄羅斯聯邦水文氣象和環境監測局建造的,開工時間已經有兩年,預計在2024年投入使用。
電腦模擬的「北極」號
按照俄羅斯的說法,「北極」號的建造項目被描述為「抗冰自航平臺」,專門用於在極地的地質、聲吶、地球物理和海洋調查工作。具體來講,這艘船是一艘前所未有的浮動極地科考站!
「北極」號之所以採用蛋形外觀,就是為了便於在極地航行。這種「蛋形」設計並非用於破冰,而是為了規避極地冰層,整體設計為此進行了一系列優化。該船的外殼由特種高耐壓鋼材製造,再加上短粗的圓形船體,能夠有效抗擊極地冰層的撞擊。像「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那種事情,對於「北極」號來說都不過是家常便飯。
另外,「北極」號作為科考船,非常強調續航能力。該船採用4200千瓦的柴油機,最高航速只有10節,但是內部裝載能力極大,遠洋自持力很強,足以支持2年的海上科學考察活動(包括14名船員和34名科考隊員)。
據了解,「北極」號的這種特別設計,也與北極氣候的變化有關。隨著氣候變暖,北極地區大量冰層融化,很多地區實際上沒有了固定冰層。以往俄羅斯的北極科考站,都建立在北極點周邊的固定冰區,但是近年來夏季浮冰經常破裂,只好將這些站點放棄。俄羅斯在北極點的最後一次建站努力,在2015年僅嘗試了4個月就失敗了。
從功能上看,編號00903的「北極」號抗冰自航平臺,實際上就是對固定式科考站的一種替代品。在開始「自主」任務之前,「北極」號能夠在自身動力下,或者在破冰船的幫助下,冒風險進入北極地區。按照設計,研究人員乘坐「北極」號可以在北極地區進行為期兩年的自主作業。因此,「北極」號具備了一座極地考察站的所有功能,可謂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船型。
由於需要長時間離港航行,「北極」號在工作期間還需要破冰船或飛機提供額外補給,同時該船還配備有一架永久駐船的米-8AMTSh-VA直升機,這款直升機是專門為北極環境定製的。未來該船的直升機平臺還可以支持更先進的米-38直升機。
當「北極」號開始建造時,俄羅斯水文氣象局副局長納塔莉亞·拉德科娃曾形容這艘科考船是「一座獨特、舒適和可靠的漂流站,將翻開俄羅斯極地科考歷史的新一頁。」
「北極」號的戰略意義是非常明顯的,目前北極冰蓋正在消退,俄羅斯採用這種「海上半永久性駐紮」的新模式,能夠比其他國家搶佔更有利的地位。在可預見的未來,「北極」號將成為俄羅斯在北極地區活動的關鍵主角。美國方面卻這艘船的現身,也如臨大敵。(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