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雖然很多同學還沒有來得及親身踏進美國的校園體驗一下美式高校文化。但作為全球文化輸出第一國,美劇、好萊塢電影早已經入侵我們的生活,對於當地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我們也多多少少能夠從中瞥見一些端倪。
90年代電影《獨領風騷》對當今的美式時尚產生了身後的影響
上上周, Pro君為大家推薦了幾部壓箱底的美國真人秀(反正我是在追劇之餘也練了練聽力和口語,順便豐富自己的見聞)。而本周,我們將從以下這些知名美劇、電影中,把目光投放到美國的高校文化。畢竟也是俗話說得好,「藝術來源於生活」。
非常非常多在美國讀過高中的朋友們都承認,畢業舞會 (Prom) 是高中時期最令人難忘的夜晚!
Prom (全稱promenade), 是在高中最後一年舉辦的正式舞會,通常由即將畢業的 senior 學生出席(當然根據學校不同規定也有所不同,很多 junior 學生也能被邀請),是西方文化中高中階段最重要的場合之一。在這一天,男生被要求身著西裝,打領帶或領結,而女生則被要求換上平時不太會穿著的晚禮服出席(男生的胸花和女生的手捧花也必不可少哦)。
通常來說,在舞會開始的一個月前,學生就要定好自己的 prom proposal (舞會邀請)和 date (舞伴)了。而出於禮貌,男生會在舞會前租好一輛看起來非常拉風的轎車到女生家門口接自己的舞伴。出發前,讓家長為兩位舞會新人拍一張照片,也成了一項不成文的舞會傳統。
在美國流行文化中,畢業舞會佔據了非常大的份額,我們在許多美國電影電視劇中都能看到男女主在舞會中相遇、相戀的場景。比如在經典恐怖片《魔女嘉莉》中,舞會的場景在上映後的幾十年內已然成為其最經典的片段之一👇
……哦放錯圖了,對不起(皮這一下很開心)。我的意思是,比如在經典喜劇電影《賤女孩》中,「反派」Regina George 即使頭戴頸椎固定器,也要上臺去力爭「舞會皇后」的頭銜。
舞會國王和舞會皇后 (prom king & prom queen) 同樣也是美國畢業舞會的傳統——由全校學生進行投票,在舞會中公布當年最受歡迎的男生和女生,當選舞會國王和皇后,並在舞池中央共舞(他們可能還會被提供可愛但卻廉價的皇冠lol)。
《歡樂合唱團》中的Kurt被同學羞辱選為舞會皇后,他的男友站出來與他共舞解圍
雖然很難面對這個話題,但校園霸凌依舊是美國甚至全世界都在面臨的一大問題。上面我們提到了舞會國王和舞會皇后,其實這就是美國校園分級的一大佐證。通常來說,能被提名甚至當選國王皇后的,無外乎是橄欖球隊員、高大帥氣的白人男生,和啦啦隊裡從來不缺人追的白人女生。而處於中、下層的學生,極有可能被邊緣化、甚至被校園霸凌。
比如前段時間才釋出第四季的美劇《十三個原因》就是圍繞著這一問題展開的討論。故事從一個名為 Hannah 的女生的自殺說起,用13集的篇幅講述了導致她走上絕路的13個原因——被強姦、被羞辱、被邊緣化、他人的視而不見……都使她從 "some of you care" 轉變成 "none of you cared enough". 片中對老師和學校的介入雖有所提及,但由於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間溝通的缺失,悲劇的產生不可避免。
除了校園暴力之外,槍枝、毒品等議題也經常被主流劇集所關注,而這些也的的確確是美國公共中學可能面臨的問題。所以大多數學校也會時不時地進行消防演練。
然而,不管是在高中還是大學,校方都在積極地避免此類情況的再次發生。所以,如果我們作為學生在校遇到了什麼危機,也請大家不要猶豫地使用學校所提供的資源(比如心理諮詢),為自己排解壓力。
Pro君還記得第一次看美劇《緋聞女孩》時的心情——可愛、弱小、年幼無知的我,盯著電腦前這些美國中學生們打扮得像大人一般燈紅酒綠、鶯鶯燕燕,別提當時有多震驚了。這部美劇可謂是集美國高校狗血故事於一體,簡單來說,就是👇
……不好意思又插錯圖了
《緋聞女孩》講了些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男一和女一女二女三女四睡了,女一和男一男二男三男四睡了……
作為很多中國學生的入門級美劇,相信大多數屏幕前的你和 Pro君當時的反應一樣,都是「哇靠,美國學生這麼開放的嗎」?其實,《緋聞女孩》當然有誇張的元素,但劇集裡面的種種情感衝動也並非空穴來風。
早在2013年,紐約時報就以《只要性不要愛,美國高校流行「勾搭文化」》為題,以賓夕法尼亞大學為例,著重描寫了美國當代大學生們沒有愛的性文化。就像《緋聞女孩》裡的 Chuck, 相比起穩定又浪漫的愛情,他更偏向於無所顧忌的、一次性的魚水之歡,至少這樣,男女雙方都不用承擔在感情中複雜的的責任。
是的,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為在繁忙的學業之餘談一場交心的戀愛是不太可能的——自己和對方都有太多比戀愛更重要的事情佔據了業餘時間,那為何不來一場不摻雜任何感情因素的「勾搭」 (hook-up) 呢?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一名女生說道:
「10年之後,包括我自己,沒有人會記得我睡過誰。但我會記得我的成績,因為它還在那裡。我會記得我做過的事,會記得我的成就和校園裡掛我名字的位置。」
「臭名昭著」的兄弟會 (Fraternities) 是美國各個大學以兄弟情誼為名,自願申請加入的社團組織。而主打姐妹情誼、專門招收女生的大學社團則被稱為姐妹會 (Sororities)。這兩個詞都來自希臘語,所以這類的組織也被稱為希臘字母社團 (Greek Letter Organizations)。
為什麼要說它們臭名昭著,而不是大名鼎鼎呢?是因為在大多數美國電影電視劇中,兄弟會是這樣的👇
而著重描寫姐妹會的影視作品更多,在姐妹會中的女生通常又以婊裡婊氣亦或是胸大無腦的形象出現👇
但畢竟我們都知道 3S (study, sleep, social) 的重要性,希臘字母社團正好代表著 social 一欄的最高地位。可以說加入兄弟會/姐妹會的同學,在大學的社交地位就如同高中時期的橄欖球隊員和啦啦隊隊員,受到關注和追求總不會少。同樣地,神秘的兄弟會、姐妹會組織高層多為家庭背景優渥的學長學姐,加入他們,可能會使一個默默無聞的新人得到前所未有的人脈資源,大小布希就曾經是兄弟會的成員。
然而,正是因為這樣明顯的分層制度,導致大多數兄弟/姐妹會與電影中的描述相差無二——以大欺小、侵犯尊嚴、濫用酒精、睡眠不足……成為了許多想要加入的新人們的噩夢,在兄弟會中因酒精中毒、被以玩笑的名義「毆打」致死的案例並非個例。2010年,耶魯大學的兄弟會成員還曾喊出「女生說『不』就是同意 (no means yes)」的口號,以此來合理化強姦行為。隨後耶魯大學將兄弟會封禁。
2018年,哈佛大學的一紙規定也終結了在該校擁有200多年的希臘字母社團歷史:
「哈佛校方在認真考慮並建議,從2018學年起,所有學生將被禁止加入任何兄弟會,姐妹會,Final Clubs及其他不被校方認可的社團。2018年入學的新生,若被發現參與Final Clubs的活動,將會受到停課甚至退學的處罰。」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兄弟會和姐妹會都是以社交為目的。Professional Frats 則是基於成員的學術背景和職業前景,通過成員之間的互助、監督,來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