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動畫電影音樂會《不怕大灰狼》
演出時間:2019年9月7日 周六 10:30 | 15:30
演出地點:1862時尚藝術中心(浦東新區濱江大道1777號)
演出時長:45分鐘 無中場休息
適宜年齡:2歲+
演出票價:150元
玩庫優惠價:135元
「嗷嗚——「
「大灰狼要來抓人啦!」
每個小朋友的童年噩夢裡,
是不是都有這麼一隻
巨大又可怕的大灰狼?
但是,有兩位音樂家,
卻要用自己的原創音樂
告訴大家:
大灰狼,一樣可以
萌!萌!噠!
他們還帶來了各種「秘密武器」:
只有巴掌大的玩具鋼琴、
不接觸就能奏樂的泰勒明電子琴、
用口吹奏的風琴、
陶土製成的高腳鼓……
小編和音樂家們聊了聊:
究竟這場可愛又有創意的音樂會
是怎樣煉成的?
在法國動畫電影音樂會《不怕大灰狼》中,二位音樂家精選多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動畫,並精心創作原創配樂,給大小朋友們奉上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
雖然關於「大灰狼」的刻板印象是可怕的,但在這場音樂會的精選動畫裡,呈現的狼的形象並不可怕,甚至是善良或是滑稽的。小朋友可以從中學習如何戰勝恐懼心理,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
音樂家安娜-洛爾·布爾潔和奧利維埃·勒魯瓦在世界音樂領域都有非常豐富的經歷。憑藉各自豐富的經驗,以及最近的合作,兩位掌握多種樂器的演奏家希望與小觀眾們分享他們的音樂世界。
安娜和奧利維埃的音樂創作受世界各地的打擊樂啟發,融合了各民族的音樂特色,他們的音樂氛圍是世界音樂、流行音樂、巴洛克音樂和極簡主義的融合。
在這場音樂中,出現了各種罕見民族樂器、不同類型的鍵盤、改裝的小物件。小朋友們可以在認識新樂器的同時,完成一次由好奇心引導的音樂啟蒙。
電影音樂會相較普通的電影放映更為真實生動,我們可以欣賞現場演奏的美妙音樂,同時感受圖像與音樂碰撞的火花。一般的電影音樂會,多數是演奏原版配樂,但在《不怕大灰狼》,音樂家們不使用原始的配樂,而是依據圖像重新創作,從而譜寫自己獨一無二的樂章,給大小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現場體驗。
為什麼會選擇「大灰狼」作為音樂會的主題?你們眼中的「大灰狼」,是什麼樣的形象呢?
「大灰狼」是童話故事裡經常出現的角色,它的陰影幾乎籠罩了所有人的童年。長時間以來(尤其兒童文學中)大家「談狼色變」,甚至慢慢變成了一種催生害怕情緒的「象徵符號」,我們因而很想圍繞「大灰狼」這個主題做點什麼。與「大灰狼」有關的故事對於兒童的心理建樹很有必要,孩子需要明白雖然有父母的保護,自己還是要學會當心危險。戰勝「恐懼」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二位想要做這種形式新鮮的音樂會?
奧利維埃·勒魯瓦:「2000年我開始涉獵電影音樂會,當時「雷恩旅行電影節」向我發出邀請,最終,我圍繞幾部黑白無聲短片,創作了一部針對兩歲以上兒童的電影音樂會。之後的四年裡,我一直和他們合作,直到我創辦了自己的「卡拉凡唱片公司」,自此開始了電影音樂會項目的獨立出品。那個時候的法國國內,幾乎還沒有為兒童量身定製的電影音樂會,要等到2007年隨著投影儀的普及和親子演出市場的整體發展,情勢才有所改觀。《不怕大灰狼》是我的第七部電影音樂會作品。」
我們是從影片的拍攝技巧以及美學角度來選擇的,最終選出了1943至2014年期間,於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創作出來的,四部短片和三部超短片。這些優秀的作品,畫面本身就富有音樂性,適合用來做電影音樂會。比如,獲194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提名的《豬的波爾卡》中,有大灰狼假扮成跳舞女郎的畫面;獲1994年渥太華國際電影節最佳學生作品獎、1997年匈牙利國際視覺藝術節觀眾大獎的《小小狼》中,一隻小狼被月亮吊在了半空,四隻大狼想出各種辦法營救:疊羅漢、蹦床、爬星星……這些極具動感的畫面有著自身的節奏,我們也為它們度身訂做了原創音樂。
在為這些動畫片重新譜曲的過程中,二位的創作過程是怎樣的?
這些短片選出來之後,我們會把原聲帶切掉,完全從圖像出發來思考配樂。然後我們會選擇使用的樂器,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嘗試根據影像的畫面、動作和情感,在這些樂器的音色上做文章,探索各種可能性。演出中所有的音樂都是我們兩人的原創。
有時候會,但我們從一開始的樂曲創作就是從影像出發的,所以留給現場再發揮的空間並不太大。現場配樂對音畫同步的速度要求非常高,才能避免畫面與音效的錯位。在有些具體的動作上,給到音樂部分的空間有時會大一些,需要更抒情或是更多地去營造氣氛,這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加入一些即興新奇的元素了。
你們選用了許多新奇的樂器,挑幾種給我們介紹一下吧!
作為自由簧樂器家族中的一員(同口琴和手風琴),這款風琴在印度,尤其是印度北部,被廣泛使用。樂師用左手拉動風箱送風出聲,同時右手彈琴演奏旋律。
一款長得像鋼琴的玩具樂器,音色尖細。但與常規鋼琴通過琴弦發聲不同的是,玩具鋼琴的琴槌通過敲擊金屬片發聲。它曾被多位當代作曲家使用過,如約翰·凱奇的《玩具鋼琴組曲》,帕斯卡·卡麥拉的《精神分裂漫遊》以及楊·提爾森的《野獸的華爾茲》。
世界上第一件電子樂器,1919年由俄國人萊昂·泰勒明發明。琴身包含兩個像天線的突出構造,一個是長直金屬杆,一個是環狀的水平金屬圈,垂直杆控制音頻高低,水平環狀圈控制音量大小。原理是在手不觸碰天線本身的情況下,利用手與天線構造的距離遠近,改變其電容大小,而影響其振蕩迴路之振蕩頻率。它的音色像人聲,也可以說像鋸琴,我們可以在科幻片的配樂中找到它的蹤跡,它也被一些搖滾樂隊使用,比如電臺司令的《Climbing Up the Walls》。
一種帶鍵盤的吹奏樂器,分類上和口琴同類,都屬於自由簧的吹奏樂器。演奏時將它置放於一個支撐平臺上,雙手控制。
起源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地區,主要由當地包爾族演奏使用,可以視其為摩擦鼓和琵琶的一種混合樂器。卡瑪科中間的共鳴器底部蒙有皮膜,一根線穿過其中空部分,然後固定在一個加固部件上。樂師用左手控制琴弦或緊或松,而右手手捏撥子,撥動琴弦使其震動發聲。以此獲得各種豐富的聲音。
同樣來自於印度,塔布拉鼓由一對大小不一、材質不同的鼓組成。鼓皮中心或側邊均可用手指敲打,手於鼓皮表面來回摩擦亦可出聲。
高腳杯狀鼓,鼓身通常由陶瓷或經過烘烤的陶土製成,鼓面取材於魚皮或山羊皮,在現代生產中,逐漸偏向於使用含合成皮革的金屬合金,因而也更加耐用。整個馬格里布地區、中東、巴爾幹半島都可以找到達布卡鼓的身影,不過名字有所不同。
音樂會上除了演奏旋律的樂器,還有許多擬聲的樂器(如模仿摔倒的聲音等),你們是如何發現或者製作這些樂器,來生動地模擬出各種聲音的?
實際上我們會根據影像的畫面、具體的動作和情感表達需求,在具體的樂器或物件的音色上做文章。每個物件都有它自己的聲音,我們所做的,就是從樂器或物件本身的音域出發,尋找其中最能完美闡釋眼前畫面的那個音色。這場演出裡我們還會用到紙張、水流、廚房器皿等物件來發聲,這其中的探索,有無盡的可能性!
怎麼樣,讀到這裡,
是不是對這場奇妙又可愛的音樂會,
充滿了好奇心?
帶上你家小朋友一起,
在優秀動畫和原創音樂的陪伴下,
認識各種新奇的樂器,
認識不一樣的「大灰狼」吧!
淘寶:上海玩庫親子生活
淘口令:¥tojWYjkzHyS¥
(複製¥tojWYjkzHyS¥後打開手機淘寶進入)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