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東的街道是隱藏於這座小城的守望者,見證了啟東的發展與沉澱。為探索啟東街道文化,帶市民領略啟東街道的新風景,啟東文旅推出《啟東百街》欄目。如果你也想分享關於啟東街道的故事,可投稿到郵箱到tougao@qdwlgroup.com,分享你的走街經歷。橫亙在呂四的城區,有著百年歷史的範龍街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但是卻又讓人忍不住駐足,她像一個溫和的百歲老人貪戀著新時代美好,遲遲不願退出歷史的舞臺,而她滄桑的容貌也正竭力向我們訴說她古老的故事。
範龍街原名正街,解放後為紀念烈士範龍而更名,據老一輩的人說,民國年間到解放初期,街上的商鋪有七八十家,鐘錶店、理髮店、裁縫店、茶館店等,應有盡有。
範龍街由南向北一共1.5公裡,寬大約三四米,顯得幽深而狹長,這樣一條街道在當時可算是呂四鎮上最繁華的的街道了。
如今,時過境遷,雖然老街已經顯得衰落,但站在街道兩側看著精心雕刻的舊簷青瓦,掉漆的斑斕門排、依稀還能辨識的商鋪名稱,這所有的遺蹟無時無刻不在向路過的人彰顯她過去的優雅與輝煌。
站在範龍街道口發現街的兩邊房對房、窗對窗,排門對著板門,屋簷對著屋簷。能夠想像,當年只要戶戶把門打開,家家都是店面,打鐵鋪不賣木器活,箍桶店裡只管七桶八蓋。
在範龍街的最南頭,掉漆的紅色排門和古樸的屋瓦透露出他的悠久歷史,而兩個高掛的紅燈籠則給他增添了一份現代化的氣息,走進店鋪才發現這家是如今老街上僅存的百年老店——協豐祥。金字招牌懸掛在店門最南邊的柱子上,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灰塵,卻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
店內如今主要售賣煙花爆竹等喜慶用品,聽鎮上的老人說,「協豐祥」創辦於清朝宣統年間,由彭金華、彭金如、孫益卿三人合力創辦,協,意味著是由三人合力創辦;豐,意味著豐產豐收;祥,意味著吉祥如意。關於範龍街永遠離不開的肯定是「美味」二字,如今琳琅滿目的商品讓我們的味蕾麻木,但是缸爿餅、印糕、脆餅卻依然是我們所貪戀的,經典的美味永遠不會隨著時光而遠走。
範龍街如今依然還有居民居住,兩側也有很多的店鋪。雖然店鋪裡再也不是以前最新最時髦的貨色,但如今售賣的更是一份懷念。這裡沒有播放好聽的音樂來吸引大家駐足,也沒有噱頭的門面來賺取眼球,有的只是一份寧靜的等待……
老街的老行當依舊魅力不減,早上經常可見食客奔走而來排隊購買,而一些新行當也正在悄無聲息地點綴著老街。一些攤位也陸續開了出來,給老街附近的人多了一些來這裡閒逛的理由……
快入夜的時候,走進溫暖幽暗的老街,路燈拉長了影子,恍惚走進了歲月的胡同。臨街的窗口,偶爾還會飄出收音機古老的評彈,評彈唱著小喬遠嫁,門口的老黃狗探出了頭,看了眼走來的人,又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