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麗江山之長歌行》第二集中,關智斌飾演的鄧禹角色,比林心如飾演的陰麗華年長了幾歲。在鄧禹快到弱冠之年時,鄧家人為鄧禹舉行了隆重的冠禮儀式。一心想著長大之後可以娶麗華為妻的鄧禹,在行冠禮的當天就向陰麗華求婚。電視劇裡表現冠禮的過程還是比較用心的,大約用了四五分鐘的時間去表現,這是國內影視劇裡首次這麼細緻的表現了中國古代冠禮的全貌,而且其中三次加冠和相應祝詞都有表現。只不過為了劇情緊湊感,後期剪掉了初加緇布冠和後面醮酒表字的內容。
華夏民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經書記載,實行於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中國古代上層社會的男孩女孩年滿十八歲時,分別要行冠禮和笄禮以示成年。因為是人生的第一次受禮,對人的一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故《禮記·冠義》稱冠禮和笄禮為「禮之始也」,並將其置於「六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鄉射禮)之首。
古代冠禮一般多在宗廟內舉行,所以《秀麗江山之長歌行》表現冠禮情節開始前的鏡頭是祖先的牌位,以此暗示宗廟的場景。
據《儀禮》「士冠禮」及《禮記》「冠義」記載,先秦時期冠禮已經形成了一套的成熟儀節和程序。照常規,冠禮應在二十歲時舉行(各朝代略有不同,也會隨行冠禮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差異)。
冠禮大體程序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包括筮日和戒賓。
所謂筮日,即通過佔筮的方法選擇一個吉日作為行冠禮的時間,並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這位被選出的賓必須經過特別的宿戒,此賓為主賓,即為加冠者執禮之賓。在行冠禮的前一天,確定明日行冠禮的具體時間。
第二階段,冠禮正禮:包括陳服器,即陳設冠禮過程中需用的器物和冠服。
首先,陳列盥洗之器。其次,陳列三次加冠的衣冠:「陳服於房中西墉下,東領,北上。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皮弁服:素積、緇帶、素縪。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縪。」
在準備好相應器具後,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身著玄端,赤黑色蔽膝,站立在東階下邊正對東序的地方,面朝西方。眾親戚全都身著黑色的衣裳,站在洗的東邊,面朝西方,以北為上首。擯者身穿玄端,背朝東塾站立。將冠者身穿採衣,頭梳髮髻,站在房中,面朝南方。正賓身穿與主人相同的禮服,贊冠人身著玄端相隨,站立在大門外邊。
擯者出門請賓入內,並通報主人。主人出至大門東邊迎接,面朝西兩拜,正賓答拜。主人向贊冠人作揖行禮,又與正賓相對一揖,然後先進入大門。每到轉彎的地方,主人必與賓相對一揖。至廟門前,主人揖請正賓進入廟門。如此相對三揖,到達堂前階下,相互謙讓三次,主人上堂,站立在東序南端,面朝西方。賓的位置在西序(南端),面朝東方。
贊冠人在洗的西邊洗手後,登堂站立在房中,面朝西,以南邊為上首。佐助主人的人在東序邊稍靠北的地方布設筵席,面朝西方。
將冠者從房內出至堂上,面朝南方。贊冠人把束頭巾、簪子、梳子等物放置在席的南端。正賓對將冠者拱手一揖。將冠者即席坐下。贊冠人也坐下,為將冠者梳理頭髮,並用頭巾束髮。正賓下堂,主人也下堂,賓辭謝,主人應答。正賓洗手完畢,與主人相對一揖,相互謙讓一番,然後上堂。主人也上堂,回到原位。
第一次加緇布冠。
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戴白布冠,祭祀齋戒,則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
正賓在筵席前坐下,為將冠者整理束髮的頭巾。然後站起,由西階下一級臺階,持冠的人升上一級臺階,面向東把緇布冠交給正賓。正賓右手持冠的後端,左手持冠的前端,儀容舒揚地前行至席前,然後致祝辭:「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其含義是: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為你舉行冠禮。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祝你高壽吉祥,昊天降予大福。
正賓致祝辭後,如先前一樣坐下,為將冠者加緇布冠。然後起立,回到原來的位置。贊冠人為冠者加頍項,系好冠纓,完畢。冠者站起,正賓對他作揖行禮。冠者起身去房中換上與緇布冠相配的玄端服,分別為:緇布衣(黑色)、玄裳、爵韠,即黑色的衣和裳,紅黑色(赤而微黑)的蔽膝。
第二次加皮弁冠。
皮弁冠的形制是如兩手相合狀,用帶毛的白鹿皮為之。其製法是將鹿皮分片,尖狹端在上,廣的一端在下面縫合。天子用12個五採玉珠裝飾其縫;諸侯以下各按其命數而用玉飾之。在傳唐·閻立本所繪《歷代帝王圖》中的南朝末陳後主畫像,所穿衣裝似為皮弁服,其皮弁冠象一朵未開的蓮花,瓣瓣相扣,接近兩手相合形狀。相配的衣服,為:白布衣、素積(即腰間有褶皺的裳)和素韠,均為白色。
傳唐代閻立本《歷代帝王圖》中頭戴皮弁的南朝末陳後主畫像
明·王圻《三才圖會》中皮弁
北京定陵萬曆帝棺內出土皮弁線描圖
冠者進入房內,穿上玄端服、赤黑色蔽膝,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正賓對冠者行揖禮,冠者即席坐下。贊冠人為他梳理頭髮,插上簪子,正賓下堂洗手,然後為他整理束髮巾,都與初加冠的儀式相同。
正賓由西階下兩級臺階,接過皮弁,右手持冠後端,左手持前端,進前致祝辭。祝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在這個吉祥美好的時刻,為你穿戴好成人的衣冠
端正容貌威儀,善良和順,謹守道德,樹立威信
祝願您永遠長壽,享有上天賜予的福澤
祝詞後,正賓為冠者戴上皮弁冠。正賓回到原位。贊冠人為冠者結好皮弁冠的紐帶。冠者站起,正賓對他拱手作揖。冠者進房內,穿上白色裳、白色蔽膝,儀容端正,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站立。
冠者回屋換裝(每次加冠後換與冠相應的服裝)
第三次加爵弁。
爵弁冠形制如冕冠,但其延板沒有前低後高之勢,而且前後無旒,是僅次于冕冠的一種冠帽。正賓由西階下三級臺階,接過爵弁為冠者戴上。冠者穿上淺紅色裙、赤黃色蔽膝。其他與加皮弁冠的儀式相同。
山東省濟南市出土西漢彩繪雜技俑中的爵弁
與爵弁相配的衣服,為:純衣(絲衣)、纁裳(淺紅色的裳)、韎韐(赤黃色的蔽膝)。三加,正賓高聲吟頌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選擇吉月良辰
三種冠依次都給你加上,弟兄姊妹、親戚朋友都來祝賀
成就你的美德,願你長壽無疆
承受上天的賜福
第三階段,冠禮後諸儀:包括行冠禮者見兄弟、賓贊者、姑姊妹。
三次加冠完畢後,冠者向主賓獻醴酒,稱為醴賓。醴賓完畢後,冠者下堂到東璧處拜見母親。然後回到堂上,主賓給冠者取字。這樣,冠禮的主體部分差不多就完成了。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
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
在宗法制度下,成年男子只有在冠禮之後,其社群關係的地位才得以確定。冠禮和笄禮一方面是慶賀氏族或家庭的又一個新成員成長起來了,另一方面更是一種教育,使之「棄幼小嬉戲惰慢之心,而珩珩於進德修業之志」(劉向《說苑》)。通過這種儀式,使步入成人行列的年輕人獲得一種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的使命感。劇中在二加三加時,借其他角色之口說出了「三加彌尊,加有成也」的冠禮意義。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行此禮的目的,在於標誌一個人從此成人,開始享有一個成年所應有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義務。三次加冠分別象徵該男子具有了參加人權、兵權和祭祀的權利。據記載,秦始皇就是在祖廟行冠禮以後,才能合法執掌秦國大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了母親趙姬和長信侯發動的宮廷政變,完全掌握了秦國的命運。所以,劇中鄧禹只有在舉行了冠禮之後,才能向心儀很久的陰麗華求婚。
隨著年代的推移,人口迅速增長,生產力也逐漸提高,冠禮的儀程逐漸簡化,如唐朝《開元禮》中雖然有冠禮的描述,但關於天子及官員的成人禮史料記述已基本不見。宋代之後,儀式已經變得簡易,不用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進行,冠禮的儀式日趨廢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