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現生活中很多魔幻的現實,都可以用資本來解釋時。
1、瘋魔化的性別對立。近兩年男女互噴特別多,還主要是女人罵男人。不少女拳特別喜歡這種感覺,認為女性終於站起來了。
但就我觀察,性別對立一直都有,為什麼近兩年會如此瘋魔化?我試著去深挖背後的推手——
究竟是誰煽動起了性別對立?或者說,誰才是男女互撕背後的那個受益者?
我們從最直接的利益——【錢】來看起。
女生喜歡買什麼?
——口紅、包包、裙子、首飾、美甲、隱形眼鏡、假劉海,哪一個都是一個月不換就不舒服的東西。男生喜歡買什麼?
——主機、鍵盤、皮帶、格子襯衫、瑞士軍刀雙肩包,遊戲機,哪一個都是一用就頂兩年的東西。資本明白,女性是消費的大頭,無論是在化妝品、愛豆、直播間、餐飲娛樂上的消費,女性群體都比男性群體大方和衝動很多。
女生基本每天都在花錢,從數十到數百到數千都有,雖然單筆可能不高,但一年加起來是個驚人的數字。2019年,女性消費市場達到十萬億。
(不信看你支付寶年帳單)而男生呢,就比較傾向於低頻的高消費,平時不買但一買就是大手筆,比如車子、PS5、無人機等等,但累計下來總金額也是少的。
而且男人還不愛看資本最愛捧的淘寶直播。只喜歡看遊戲直播……
美團CEO王興都坦白過,消費市場價值:少女 >兒童> 少婦 >老人 >狗> 男人。
但隨著資本需要更巨大,更急速的擴張,只吃女性消費這片市場,已經不夠了。資本想打通男性消費這一壁壘。
就比如《脫口秀大會》,雖然大家看著就圖一樂,把它當做一個搞笑綜藝,但其實它也是個很純碎的商業節目。
為什麼楊笠那麼粗暴直白的,攻擊普通男性的言論能成為節目亮點,登上那麼多次熱搜,背後代表著什麼你們有想過嗎?
——這不止是楊笠個人的觀點,更是資本的態度。資本希望讓男性意識到,「自信」是需要有門檻的。
資本詆毀「直男」,刺激直男去主動消費,讓他們明白男人的自信是要用錢堆砌出來的,你要花錢買AJ,買BBA,買古龍的香水,最好再來個錫紙燙。
勸不動?ok,那資本就讓好不容易找到對象的直男的女朋友去逼直男為了她而消費(靠,還有點繞)。
比如網上的這些標題:
「不給你買一套色號口紅的男人都不愛你」很多我們在網上看見的對直男的抨擊,都是資本的力量在做推手,就差沒直接說出來了:
你們這些男人還省個屁錢呢,趕緊給我消費去!!不然就等著繼續背負「直男」這個罵名吧!!
男人沒有一顆韭菜的自我修養,不過度消費,不方便收割,招致了資本的嫌棄,進而受到了資本帶著輿論的圍攻。
終究是資本主義挖的坑,反智思維拉的人。
2、消失的記憶以前我聽過一段話,叫做「網際網路的記憶只有七秒,網民的記憶不足七秒」。
大家都喜歡吃娛樂圈的瓜,那麼全球變暖,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融化,遠古病毒正在復甦,你關注過嗎?
如果你認為這些事情都與你無關,剛開始就沒多關注過,那我再問你一個更簡單的問題——
翻開你的關注頁,隨便挑一個你關注的ID,你還記得曾經是因為什麼關注這個博主的嗎?
我首頁有一個SB博主,每次看見他發的東西都感覺特別智障,但一直不知道我當初是為什麼關注他的。
直到後來翻到一條他的微博,我才想起來我當初是為了罵他,而他評論區設置了關注者才可評論我才關注他的,而我後來居然忘了這事。
在如今這個由網際網路構成的蛛網中,誰主宰了信息,誰就主宰了群眾的記憶。
有時甚至不需要去刻意抹消,只需要找更勁爆的事情覆蓋,等群眾記憶自行消失就夠了。
楊冪之前似乎一直被黑……後來怎麼就因為情商高上了熱搜?當一個曾經被噴成狗的明星突然重新煥發二次青春,一個大家從來沒聽過的網紅某天刷屏全網,一個公司的劣跡突然被冠以全是為了人民服務……
別奇怪,是某公關公司接了大單而已。
資本深知群眾記憶的短暫,蟄伏著觀察我們的情緒,再用信息暴雨瘋狂衝刷掉那些他們不希望我們留下的記憶,僅留下他們安排的風向標。
1、去年火過的段子,今年換一個號發,又上了一次熱搜
2、闢謠過八百次的謠言,每年在親戚群裡還是會瘋狂轉發
3、蘋果一出新款,老款的問題就被忘得一乾二淨
7、噴盧本偉的是B站,洗白盧本偉的還是B站
到最後,消失的僅僅是我們的記憶嗎?或許消失掉的,還有我們最初的價值觀。
借用搖光的一句話:
如今的我們看新聞,更多的只是打發時間,作為娛樂手段一種。知乎前幾天的熱榜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這種心態很有意思,你再觀察,【為什麼好多年輕人一萬塊都掏不出來,卻覺得一百萬很少?】的心態,在網際網路很多其他地方都有映射。
比如:
為什麼好多人王者段位才剛黃金,卻覺得人家段位星耀的操作很爛?……
資本包裝了太多一夜爆紅、一夜暴富的人設,讓普通人輕易看到了自己可能一輩子都過不上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哪怕是虛假的,也足以讓人有很強烈的對比感。
於是人慢慢不把「自己經歷過的」作為評價標準,而把「自己看見過的」作為評價標準。
自己段位是黃金,但不耽誤在鬥魚看電競職業選手的直播啊,對比下來身邊人星耀的操作當然爛了。但其實,年輕人【覺得100萬很少】,恰恰是【一萬塊都拿不出來】的根源。
多數人對花錢的認知仍然停留在那千兒八百的,買一隻口紅300,不便宜了。買一雙球鞋2000,還不錯了。
一萬塊用到這樣的參照繫上,足以讓一個人在物質生活的層面過得還不錯。畢竟一萬塊,就是100個100塊錢啊。
但說到100萬,單位可就不是那千兒八百的了,而是以十萬,或者百萬為一個單位的了,100萬隻能算是一個基礎單位,能幹啥的呢?
房價、車價的錨定效應太強大了,在這兩者的金額坐標系裡,100萬可能只算得上起點單位。這在心理學上又叫沉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
資本,更是沒時間等年輕人存夠100萬再一次性榨乾,所以各項快消品宣傳也都是圍繞著一萬塊以內的消費來的。
在巨大的生活壓力和消費欲望的作用下,年輕人真的攢不下來什麼錢,更多人還是選擇拿著手頭的一萬塊去買買買,換取當下相對舒適、優渥的生活狀態。
是不是看著很眼熟?
是的,【消費主義】這不就出來了。
資本就是通過「100萬買車買房沒用,但有 1 萬塊卻足夠享受」這麼渲染年輕人去消費的。
如果你想擺脫消費主義的陷阱,就要把你為數不多的資本,都好好投入到一切能讓你增值提升的領域中,就比如學習。
4、審美的滑坡上名場面——
眾所周知,33 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Angelababy——在《尋龍訣》裡演了一具美豔無雙的屍體。
當時我看見這個的第一反應是「就nm離譜」,但這有啥辦法呢,這也是資本的力量之一——
入侵各公眾行業的傳統權力,為給他們帶去利益的流量明星,獲得公眾專業認證的榮譽與獎項。
這個審美滑坡,不止是對顏值的審美,還有對藝術、影視、內容的審美。
對顏值的審美滑坡不用說,錐子臉高鼻梁夾死人的雙眼皮。
而藝術、影視、內容的審美滑坡更是明顯,看看近幾年的爛片神劇有多少就知道了。
愛情公寓賣情懷欺騙觀眾,郭導把抑鬱症、校園暴力消費了個夠,《有翡》更是武俠劇中的粗製濫造流水線產物。
這些共同的審美滑坡,也組成了如今的當紅流量明星:演技差、沒唱功、全靠臉、賣人設。
更魔幻的是,仍然有很多人為之消費。
於是資本找到了財富密碼,工業化流水線的產出顏值小鮮肉和除了特效百無一用的神劇,畢竟賺的盆滿缽滿的關鍵是「可複製性」,而不是「獨特性」。
唱功演技,沒有個幾年練不出來,整容換臉確是相當快。
劇情內涵,沒有深厚的閱歷背景拍不出來,特效模板卻相當好整。(比如《晴雅集》絕對沒有抄襲奇異博士的那個傳送門)
《我不是藥神》和《無名之輩》中的實力派演員,你看到他們出現在過熱門的綜藝或真人秀中嗎?資本有為他們像流量明星一樣炒作和包裝嗎?
——沒有。因為他們不具備「可複製性」。
在追求商業化的社會,文娛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同質化內容,出同人,炒CP,賣腐,翻拍,看似是在迎合觀眾,其實是在讓觀眾的審美不斷滑坡。
居伊·德波曾指出:
「在生活中,如果人們完全順從於景觀的統治,逐步遠離一切可能的切身體驗,並由此越來越難以找到個人的喜好,如果讓自己的審美再被資本操縱,滑坡到某個臨界點,或許你的個性就會被完全的抹殺,連審美被反覆強姦都不自知了。
不知不覺就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事情,結合資本來看都挺細思極恐的。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的一點,就是題目所說的是【資本的力量】,而不是【資本家的力量】。
資本遠要更可怕,資本家本身並不代表資本,資本家只是資本人格化的體現,作為人他們早就被資本異化了。
資本的力量,或許在未來會越來越大,主宰權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會受到消費市場越來越大的衝擊,乃至洗腦。
但我希望你明白,資本對人的影響,是依託著大數據潛移默化的,它不可能平白無故就入侵一個人的思想。
多思考,少吃瓜。多讀書,少上網。多掙錢,少借貸。多創造,少消費。
資本的力量很大,但我們仍然有獨立思考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