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最適合看《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
那就是不想好好學習,只會天馬行空地羨慕其他人的孩子們,和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長。
因為,只要你看過這部電影,你就會有一種體會:這世界上,好好學習算並不是最難的事,其他的成功之路需要你付出的,很可能遠比學習文化知識辛苦。
就像電影中的吉塔姐妹,被自己的父親帶上摔跤這條路,小小年紀,就開始經受摔打磨練,要早起不能偷懶,要忌口不能隨便吃好吃的,要放棄女孩子的生活,只能像男孩子一樣訓練。
這樣早早剝奪了童年的快樂,孩子們又有幾個會心甘情願接受?
吉塔姐妹反抗父親的安排,後來卻因為早嫁同學的一番訴苦,內心受到感觸,開始主動接受父親的訓練。
影片講得有些煽情,說這是一位父親不願意隨波逐流重男輕女,肯為自己的女兒打算,還為此背上村裡人的嘲笑。
這也是吉塔姐妹的父親明智的地方,他不單純是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那麼簡單,如果那樣,他也只是個霸權主義的父親而已。
這位父親先是發現了自己兩個女兒的天賦,然後又違背大眾傳統思想,帶著女兒選擇了一條肯定不會被別人認同的路,甚至還要承受他人的嘲笑。
取得世界冠軍,那是父親的目標,但不是他的出發點。父親的出發點,是改變自己女兒們的命運,不是在十四歲就去嫁人,而是與男孩子一樣,有展示自己天賦的機會。
和男孩子一樣,可以去為國家爭光。
其實,家長能當到這種程度,很難。
並不是每個成年人都能不受世俗的約束,來幫助孩子建立人生目標。
並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明確發現,自家小孩的與眾不同。
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掌握適度的給予、約束、鼓勵。
總之,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如影片中的父親一樣明智。
對於孩子,能體會學習對成長的重要性,同樣也很難。
孩子們都是喜歡玩的,畢竟,玩比學習簡單得多,比工作簡單得多,而且玩有很多樂趣。
電影中,父親能成功把兩個女兒成功培養成摔跤運動員,主要是是兩姐妹突然明白了,如果自己不跟著父親學摔跤,也會像同學一樣,14歲被嫁給一個陌生男人,做一輩子的家務。
現實中的孩子又不像影片中的姐妹一樣,到了年齡就要嫁給陌生人。現實中的孩子,更多是有良好環境的,他們享受的美好童年都是加長版的。
像電影中能理解家長意圖的孩子不多,能有所成就的孩子更少,畢竟都沒有那麼強的危機感。
所以,這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教育意義很明確,但並不能完全套用到我們生活中來,還是僅享受摔跤父女成長心路的精神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