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伍迪·艾倫是一位神奇的導演,你永遠摸不透他下一部電影要講一個什麼故事,但是只要你看上幾分鐘,就知道這就是他的電影。伍迪·艾倫也是一位神奇的作家,他的小說裡沒有固定的形式,但是只要讀上幾行字就知道這就是他的小說。像伍迪·艾倫這樣橫跨電影、文學、舞臺劇、爵士樂的導演,實在不多。像他這樣一邊諷刺著知識分子,一邊又虜獲了知識分子心的導演,更是鳳毛麟角。
他是獨一無二的、極具風格化的一位藝術家。他在電影中探討過愛情、性、哲學,也探討過犯罪、謊言和墮落。他電影中呈現的內容除了中產和知識分子,還有一座座活著的城市。
從《午夜巴塞隆納》到《午夜巴黎》,從《曼哈頓》到《紐約,一個下雨天》,從《人人都說我愛你》到《愛在羅馬》……伍迪·艾倫的浪漫故事很多都以特定的城市為背景。他鏡頭下的都市展示出了獨特的文化魅力,當然,也帶著特有的「伍迪·艾倫」標籤。我們今天選五部具有代表性的「伍迪·艾倫都市電影」,來逐一品評。
談起巴黎,大家想到的就是這是藝術之都,這是時尚之都。這裡是《巴黎聖母院》中卡西摩多用善良擁抱全世界的地方;這裡是《悲慘世界》冉·阿讓用宗教的信念感化沙威的地方;這裡還有「紅磨坊」和「吉普賽人」……這裡走出了一大批作家和藝術家……
這樣一個浪漫之都,伍迪·艾倫怎麼用鏡頭呈現的呢?
他用極為現實的鏡頭拍攝出了一個「穿越」劇。你甚至看不到任何的「痕跡」,午夜鐘聲十二點響起,當你走在巴黎的小街道上,一輛馬車將你帶進了「黃金時代」。
1.電影色調:溫暖的金色是巴黎的顏色
電影開場3分鐘,伍迪·艾倫就像是拍攝城市宣傳短片一樣,展示了巴黎的各個角落。你能看到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羅浮宮、凱旋門……但你仔細觀看,每個巴黎著名的景點都被伍迪·艾倫用「金黃色」的濾鏡過濾了,這是一個金燦燦的巴黎。即使到了夜晚,華燈初上,巴黎變成了溫暖黃光包圍的浪漫之都。但色調上也許你就能發現老艾倫要表現的主題是:巴黎的黃金時代。
2.電影配樂:爵士樂是巴黎的脈搏
在整部電影裡,你能發現「爵士樂」是主旋律。爵士樂的黃金時代和巴黎酒吧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伍迪·艾倫在這部電影裡「爵士樂」已經不僅僅是配樂了,明顯也參與了情節。吉爾穿越之後,來到一家酒吧,此時響起了科爾·波特的《讓我們來做》,讓吉爾對環境產生了疑惑,這其實就是音樂開始在電影敘事中凸顯了它的地位。
3.電影敘事:浪漫化的「灰姑娘故事原型」
午夜十二點的鐘聲敲響,灰姑娘就會被打回原形,所有的美好都化為烏有。而伍迪·艾倫卻利用了這個故事的原型,美化出了比童話還要浪漫的情節。那就是午夜十二點的鐘聲敲響,你可以乘坐菲茨傑拉德夫婦的汽車一起去和海明威喝酒。這樣自然而然的「穿越劇」讓人直呼浪漫,怪不得成為當年坎城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伍迪·艾倫拍攝的《午夜巴黎》的時候,顯然是滿懷熱烈地寫了一封給巴黎的情書。他鏡頭下的巴黎,不僅僅美麗,而且充滿了文化的魔力。能讓你找到內心深處的靈魂,能讓你遇見真正的知己。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8年,早於《午夜巴黎》。雖然它比不上《午夜巴黎》的浪漫和詩意,但是卻是一部探討婚姻和性的好電影。它斬獲了第66屆金球獎最佳喜劇片。而佩內洛普·科魯茲憑藉此片獲得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打開了科魯茲進軍好萊塢之路。
在這部電影裡,有西班牙音樂,巴塞隆納的街道,有多情的藝術家以及美麗的西班牙女郎,有瘋狂的愛情和浪漫的豔遇……對,伍迪·艾倫和往常一樣,將視角對準了女人和愛情。
1. 電影的象徵手法:三個女人,一場戲
伍迪艾倫對女人的把握十分的細膩。在這部電影裡,他把故事放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繼續拍攝他擅長的女性題材。在這部電影裡,Vicky是內斂沉穩,象徵著穩定和現實。Christina則是灑脫率真,象徵著浪漫和夢幻。Elena則是才華橫溢,象徵著熾熱和藝術。
親愛的觀眾,當你覺得講述三個女人的時候,其實錯了。這三個象徵的意義其實就是一女人的三稜鏡。女人是多變的,神秘的,伍迪艾倫把握得如此到位。
2.西班牙小調:獻給巴塞隆納的情書
有人說這是一部成功的巴塞隆納的旅遊宣傳片,這是一部獻給巴薩羅納的情書。這封情書寫得時而含蓄,時而熱烈,時而浪漫。其實我們在前面講的三個象徵,也可以用在這座開放的藝術之都。這座城市時而沉穩內斂,時而熱情奔放,充滿著熾熱的藝術氣息。他們能夠接受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婚姻觀。他們用藝術的眼光看待生活。這樣的城市,誰不願意去走一走呢?
很多城市宣傳片只是講述它的歷史和文化,講述它過去的輝煌和現在的科技。但是伍迪·艾倫不一樣,他要講述生活在這裡的人,以及到這裡旅行的人的故事。這是一個充滿了愛情探險的地方。
從《午夜巴塞隆納》到《午夜巴黎》再到《愛在羅馬》,伍迪·艾倫總是以一個「異鄉客」的視角展示著美國人眼中的歐洲。《午夜巴塞隆納》中的婚戀關係探索,在西班牙這個開放的城市,你能探索出婚姻最前沿的關係模式。那麼在《愛在羅馬》中,伍迪·艾倫要為我們探索什麼?
1. 多線敘事:整部電影用一個「鬧」字貫穿
如果您看完義大利本土電影有什麼感想的話,那麼可能就是義大利人愛熱鬧了。都說義大利是最像中國的城市,因為義大利人不但愛熱鬧,還喜歡製造熱鬧。
這部電影與伍迪·艾倫其它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嘗試了多線敘事,用四個小故事展示了不同側面的羅馬。兩個美國人在羅馬發生的故事,兩個本地人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伍迪·艾倫還親自演繹了一個「喜劇」角色。幾個故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熱鬧、多元、荒誕不經的大雜燴。這個鬧劇的集合就成為了伍迪·艾倫為我們展示的羅馬。
2. 情節的荒誕:出軌之城
伍迪·艾倫拍「出軌」的故事其實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鏡頭就是聚焦中產家庭的婚姻生活,無論出軌還是犯罪都被他搜羅成了素材。但是在這部電影中他拍攝了一個開放的羅馬,雖然一片男歡女愛的混亂,但是這是「古希臘人」的淳樸留下來的天真浪漫,留下來的坦誠和歡樂。當然,在這部電影裡少不了諷刺美國人的盲目自大,和知識分子的虛偽。這就是伍迪·艾倫的典型風格了。
義大利有一部著名的電影叫做《羅馬》,這是從義大利上流社會談羅馬城文化的一部電影。而伍迪艾倫則是從中產視角看羅馬,一部交織著愛情、婚姻、出軌、成功、懷舊和失落的羅馬假日風景畫。
如果你也是一個伍迪·艾倫迷的話,那麼你肯定知道他最愛的地方就是紐約的布魯克林了。他出生在那裡,成長在那裡,從一個小小的代筆到一個舞臺劇的編劇和演員,再到一個世界級的大導演。他的每一步都烙上了「紐約痕跡」。
1.四十年不變的紐約情節
《曼哈頓》是上映於1979年,而《紐約,一個下雨天》上映於2019年。時隔了四十年,伍迪艾倫依然在不忘記紐約故事。
其實中間很多部電影如《安妮·霍爾》、《無論如何》、《摩天輪》等等都發生在紐約。他是一個歐洲派的導演,但卻是一個戀家的人。紐約的風情萬種,紐約的摩天大樓,紐約的冷漠虛偽,紐約的時過境遷都在他的鏡頭下記錄著。
《安妮·霍爾》劇照
2.從黑白到彩色,知識分子和女人永遠不變的主題
《曼哈頓》是伍迪·艾倫的早期電影,在《安妮·霍爾》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後,伍迪·艾倫和黛安·基頓繼續開啟了合作之路。當然講述的依然是愛情,這次是發生在曼哈頓的文藝男中年的愛情故事,諷刺的依然是虛偽的知識分子。
在這部電影中,出現了經典的一個場景:
最美的戴安和年輕的艾倫坐在皇后大橋下的長椅上,欣賞著曼哈頓的摩天大樓,徹夜長談。
《曼哈頓》
當時這個場景讓多少對情侶為之神往!
《紐約,一個下雨天》則換成了新一代的演員,甜茶和艾莉·范寧,賽琳娜·戈麥斯傾情演繹。故事僅僅發生在紐約的周末的一個下雨天。但是僅僅一天的時間,就演繹出了「圈層」的內涵。想進入上流社會圈子的人即便圈子在你眼前你也進不去。而真正上流社會的人即便是不想進圈子,依然被圈子的光環籠罩。
這是現代的紐約,和四十年的紐約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用文藝裝x依然是上流社會和中產的最佳方式。
當然伍迪·艾倫無論是漫步在巴黎還是漫步在紐約,都認為淋著雨才浪漫,這也許就是老頭的一個淋雨情結。
伍迪·艾倫的都市文藝電影無不透露著他對城市另類的解讀以及對城市文化獨到的見解。你能在他的鏡頭看到一個城市最具魅力的地方,能感受到一個城市的最有人情味的時刻。我認為老伍迪是一個特別浪漫的導演,他喜歡下著雨漫步在一個城市的小街,尋找著藝術家們的痕跡。他喜歡在午夜漫步在小酒吧門口,聽著陌生城市的民謠,他帶我們領略一個城市最激動人心的一瞬。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義,也是城市電影的價值所在。
經典電影推薦,關注【星期五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