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童年往事》:一位世界級導演鏡頭下的成長與鄉愁

2020-08-10 星期五文藝

星期五言:侯孝賢導演的電影有一種詩意情懷,你總能在裡面找到觸及心靈的那一個鏡頭:就像我第一次看《戀戀風塵》一周沒有走出來,它像田園牧歌,像是久遠的記憶中的童話讓人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第一次看《海上花》睡著了,可是睡夢中醒來,猛然發現這部電影美得無與倫比。第一次看《最好的時光》,裡面那首《rain and tears》單曲循環了一周,一個男人大老遠去看愛人,兩個人在一起吃碗麵,然後揮手告別。這種情感中的詩意,讓人想哭。第一次看《悲情城市》……第一次看《好男好女》……第一次看《童年往事》……這些都是他的電影,每一部都讓我刻骨銘心。這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寫照,他不誇張不做作,就是認認真真拍電影。

左二:年輕時期的侯孝賢

他的電影像是古老膠捲播放機放出來的一樣,有一種懷舊感,有一種年代感。你能在裡面找到一代人的故事,也能找到自己久遠的故事。

臺灣作家吳念真在紀錄片《侯孝賢畫像》中評價:《童年往事》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國片」之一。我的理解是吳念真在說這部電影有著「中國式情感表達的元素」,將中國意蘊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將「鄉愁」與「成長」的主題推向了一個更高的藝術層面。

下面我們來分析這部瀰漫著濃濃鄉愁的《童年往事》——

一、空靈的空鏡頭:敘事片段的節奏器

直到現在,阿哈咕常常會想起祖母那條回大陸的路,也許只有他陪祖母走過那條路。以及那天下午,他跟祖母採了許多芭樂回來。——朱天文《童年往事》

朱天文作為侯孝賢導演的御用編劇,談到《童年往事》的時候,提及了電影中小男孩阿孝陪著祖母回大陸的場景。這個場景是電影前半場最感人的部分,對話不多,大量的空鏡頭穿插其間,卻描寫出了一個遠離故土的老人對故鄉的無限懷念。她總是喊著回大陸,幾乎每天都要朝著廣東的方向走,卻永遠找不到回大陸的路,可是沒有人願意拆穿她的夢……

為什麼這個場景如此讓人記憶深刻?就像是電影史上無數經典的場景一樣,侯孝賢將老人的思鄉、孤獨與飄零之感全部用盡了在那個下午。而那個下午,那個老祖母和她最愛的孫子幾乎沒有對話。這就是侯孝賢空鏡頭的厲害之處。

在《童年往事》中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穿插著大量的空鏡頭。其實所謂的空鏡頭並不是毫無意義的鏡頭,而是一種敘事方式的表達,它將安靜的景物也用在了敘事之中。

比如電影開場,便出現了三個空鏡頭的畫面。高雄縣政府宿舍的牌子,榻榻米式的簡樸客廳,父親的小書房。這一些列的空鏡頭就像是一個老人在回憶之前的前奏一般,緩緩的長鏡頭中,我們能看到破舊的標牌,有歲月痕跡的椅子,還有散發著年代感的藤椅,這裡沒有一個人物,僅僅是景物之間的剪輯,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了這是一部關於「過去」的故事。

在導演講述故事的時候,你也會發現「空鏡頭」是一種敘事的氣孔,將瑣碎的童年記憶一個個聯繫起來。

在電影的29分20秒的地方,有一場暴雨來襲,鏡頭一直對著那棵大樹,大樹在風雨中搖曳。大約3秒鐘,鏡頭轉向阿孝的家裡。

在這個鏡頭之前,講述的是阿孝在學校調皮搗蛋的事情以及阿孝頑皮之後回到家裡看到父親咳血在看醫生的場景。

而空鏡頭之後,敘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是阿孝的母親對哥哥姐姐說,父親的工資養活這一大家子太吃力了,希望哥哥不要讀大學去讀一個師範。而姐姐說家裡已經有一個師範生了,阿忠就不用去讀師範了。其實這句話也暗示著後來的情節,姐姐放棄了讀大學的機會,因為這件事姐姐一直抱憾。

在電影的79分15秒左右,外面大雨磅礴,內物裡阿孝在唱歌發洩苦悶,姐姐馬上要出嫁了,母親將首飾傳給姐姐,並講述自己婚後的生活。鏡頭一轉,餐廳空無一人,只有颱風在呼嘯,大樹也搖曳,這是離別的惆悵,又是人間的悲喜。

在電影的124分33秒,阿孝的母親去世,兄妹幾個都壓抑著悲傷的情緒,阿孝忍不住痛哭流涕。悲傷的氛圍凝重之時,鏡頭緩緩轉移到外面,暴雨之下,那棵大樹依然在風雨中搖曳。而此時這個鏡頭已經不是當初的全景出現,導演僅僅展示了大樹的上半部分,可能在暗示雖然大樹枝繁葉茂,可是跟脈(父母)已經不在。這個空鏡頭又展現了無限的悲涼。

為什麼說侯孝賢的這部片子,有一種濃濃的「中國味」?可能就是這些空鏡頭有一種朦朧的詩意,仿佛中國唐詩般的氣象,就如王維的詩一般,雖不見人影,但道盡人世。中國文化中常常就有「空」的意境,王國維曾說宋詞中也有「無我之境」,而侯孝賢則將這種意蘊展現在了他的電影之中,用視覺語言進行了另外一種形式的解說。

二、詩意化的固定鏡頭:時間的流逝與往事如煙的生活

真正的藝術影像應該是根植於構思和形式的有機結合,形式和概念的失調確實會妨礙藝術影像的創造,因為那樣的作品不屬於藝術的範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我們知道對於電影來說,內容和情節固然重要,但是形式同樣重要。所謂電影的形式包括剪輯、鏡頭運用以及節奏、色彩和配樂等等外在形式。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特色,最突出的形式特點就是固定長鏡頭。用這種方式講故事,讓他的電影有著深深的懷舊情緒,安靜的鏡頭之下是對時間的追憶和緬懷。

固定鏡頭的運用也是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標誌性鏡頭。侯孝賢導演和他風格有些類似,常常將攝像機的機位固定不動,持續拍攝一個場景,類似於生活的紀錄片。這樣的固定鏡頭就像是生活的重視記錄者一般,更加有真實性。

在《童年往事》中大約有157個鏡頭,固定鏡頭有133個。可見這部電影其實主要由一組組固定鏡頭組成。在電影的開頭,我們看到鏡頭固定在阿孝的家裡,由客廳到書房,沒有鏡頭的移動,而是一個個場景的切換。

在電影的20分12秒左右,出現了整部電影中難得的溫馨安閒的場景。一家人整整齊齊,父親和四個孩子在吃甘蔗,母親在縫紉機邊上做衣服,祖母在做紙錢。每一個鏡頭的轉換都是固定鏡頭的剪輯,而鏡頭最後落在父親和孩子們的身上一動不動,默默注視著,記錄著這溫馨的一刻。而這個場景就像是刻在了侯孝賢導演的腦海裡一般,它是導演童年的溫暖記憶。

電影的29分52秒處,阿孝的父親咳血,醫生來家裡診治。哥哥和弟弟們在一旁恐懼而擔憂地望著,姐姐和母親圍著醫生和父親幫忙,而鏡頭掠過這些之後,就靜靜地盯著在洗漱間衝涼的阿孝。阿孝不動聲色,一瓢一瓢往自己身上倒著涼水。鏡頭也不動聲色,固定在那裡靜靜地看著一個孩子對於父親病情的隱憂。或許當時的阿孝沒有想這麼多,可是作為長大後的導演,侯孝賢在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他或許鏡頭之中表達的就是一種憂傷吧。

像這樣的固定鏡頭有太多太多,它以一種靜止的方式對觀眾的視覺和心靈進行雙重的衝擊,讓觀眾在固定鏡頭之中,察覺時間的流逝以及那難以追回的如煙往事。

三、個人化敘事:自傳式的作者電影

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侯孝賢

電影開場白就是侯孝賢一段自白式的講解,讓觀眾知道這部電影是他童年的記憶,是關於父親的,關於祖母的,關於這個家庭十幾年的悲歡離合。這些往事便在娓娓道來的旁白中展開了。

電影中,全家從廣東梅縣到臺北再到臺南,一家人的不斷遷徙,最後落腳在鳳山這個小城。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裡面的阿孝從一個貪玩的少年到滿懷心事的青年。家人從父親、母親、祖母的相繼去世來講述了一家子的悲歡。我們能從這部電影裡看到阿孝的成長,看到一個孩子經歷親人相繼離世,姐姐出嫁,最後兄弟四人相依為命的整個歷程。當然我們也能看到導演對自己的個人歷史的回顧,那懷舊的情懷,濃濃的鄉愁,傳統與現代的碰撞,過去與當下的交融,他通過講述自己個體的體驗,帶著我們將目光對準生活進行深情的凝視。

這部電影就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圓」,電影在祖母喊著「阿哈咕」中開始,在祖母去世時戛然而止。侯孝賢將祖母的去世來界定自己童年的結束。家中三位長輩的相繼離開,讓他過早思考了死亡和時間,個體與永恆的關係。

其實,這是一部悲劇,因為電影結尾阿孝落榜,前途暗淡;家中的長輩們都去世,大姐遠嫁,只有四個兄弟相依為命;阿孝喜歡的女孩全家搬去高雄,失去了聯繫……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哀愁。

而作為觀眾我們知道電影未講完的故事,就是導演後來學了電影,進入影視界。1983年他獨立執導的電影《風櫃來的人》榮獲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讓他國際上獲得了聲譽。幾年後,他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人。後來的侯孝賢獲得過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成為世界級的大導演。

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侯孝賢

為什麼導演在祖母去世的那一刻將電影戛然而止,而後面那些光鮮的履歷並不提及呢?筆者認為他不僅僅是在拍個人的自傳,而是在記錄一代人的故事。阿孝只是一個他的縮影,更是那個年代無數個「少年」的縮影。

總結

侯孝賢導演是一個風格化極濃的導演,他那充滿詩意的長鏡頭裡記錄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故事。在這部《童年往事》中,他的表達方式極具空靈的唐詩意蘊,我們看到了那田園牧歌式的鄉村風景,看到了個人與家庭,鄉愁與離愁的生命悲歌。


關注【星期五文藝】,解讀經典電影

相關焦點

  • 《童年往事》關於詩人侯孝賢的片羽時光
    相比較於諸多電影,《童年往事》的拍攝、敘事緩慢,猶如悠悠流淌的溪流,沒有轟轟烈烈的開端,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有的只是,在這段悠長的歲月中的每一個畫面被磨礪的如同毫無稜角的鵝卵石。整部影片的敘述由父親展開,以主人公阿孝的成長軌跡與情節一同發展遊走。經歷了父母親、祖母的相繼去世,初戀未果,大學也沒有考取的挫折下,阿孝的成長在鏡頭中的行為改變稍顯不足,但內心中強有力的號角深深敲打在觀眾心中。
  • 從《童年往事》出發,解析工業時代的一股清流——侯孝賢
    —《南方周報》《童年往事》一貫延續侯孝賢導演文學式的現實主義風格。與之前的商業影片相比,都有著相似或相同的拍攝手法和核心思想,即立足於現實生活,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或問題進行藝術化處理,探討小人物在不同時代、家庭和社會環境中的生活經歷。
  • 從《童年往事》出發,解析工業時代的一股清流——侯孝賢
    —《南方周報》《童年往事》一貫延續侯孝賢導演文學式的現實主義風格。此時鏡頭瞬間切入阿孝同小夥伴們玩彈珠的場景,隨著人物的移動切至一顆大樹下,由長鏡頭轉換為近鏡頭,增加故事的想像空間。關於大樹的特寫鏡頭出現了多次,一方面是導演為了展現人物活動場景的美麗,象徵著生機活力,另一方面不同情節出現這一特寫鏡頭,側面暗示時間的悄然流逝。
  • 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酒酣歌罷喜復悲
    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酒酣歌罷喜復悲因為《童年故事》,三十年前,編劇仍然有之一朱天文,看來老侯是蠻念舊的。 臺灣是個怪胎,這是毋庸置疑的了,經過日本那個古怪時代的耕耘,人和物的文化都十分可疑。即便這樣,《童年故事》的侯孝賢和《光陰的故事》的楊德昌,仍獲得臺灣本土狂熱一樣的中意,因為他們拍出了臺灣的童年,拍出了臺灣人的記憶。
  •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侯孝賢與楊德昌
    這次聊聊對是枝影響巨大的臺灣新電影運動,特別是他25年前和侯孝賢、楊德昌兩位導演的一段往事。侯孝賢很中國,楊德昌很美國1990年前後,臺灣新電影運動的聲勢傳到日本。侯孝賢的《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和《悲情城市》先後引進上映,1991年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東京國際電影節獲獎,次年正式發行。
  • 侯孝賢的兒童電影也冠絕華語影壇 你應該看看這部片子,重溫下童年的暑假
    上世紀 80 年代,侯孝賢電影裡重現了侯孝賢、朱天文、吳念真三人三段對應的個人經歷,這些影像清新自然,私密卻具有普遍代表性,對國共內戰結束後在島嶼上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而言,意味深長。不思量,自難忘……這部臺灣作家林海音同名著作改編的影片,它以這樣一句飽經滄桑後的人生喟嘆開場。不難理解,帶著鄉愁的回憶,到最後突然沉重起來。隨著片中人物的陸續離去,英子也告別了她的童年。散文詩般的影片在最後一個搖升鏡頭裡結束,紅葉疊化、馬車遠去,英子向童年的北京作別。
  • 最佳導演侯孝賢長鏡頭裡的景色,你去過幾個?
    5月24日,侯孝賢憑藉影片《刺客聶隱娘》獲得第68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侯孝賢以東方特色贏得了評委,贏得了觀影人。
  • 這是侯孝賢在《童年往事》播出1年後推出的作品
    這是侯孝賢在《童年往事》播出1年後推出的作品,3年後又推出了《悲情城市》,因此,從1985年到1989年是侯孝賢的巔峰時期。《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可以說是「姊妹篇」,但兩部影片都是年輕人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故事。前者是侯孝賢的個人回憶,後者是編劇吳念真的個人經歷。
  • 侯孝賢的倔強,長鏡頭中的《刺客聶隱娘》
    這種明顯帶有侯孝賢導演標記的字幕似乎在告訴著每一位觀影者,侯孝賢還是侯孝賢,每部作品都可以從中看到他的特色在宣示著主權。儘管這種字幕提示並不是那樣的討好,甚至有時候它會破壞作品的神秘感,使觀眾被先入為主的思想所幹擾,但侯孝賢卻樂此不疲,或許在他看來,用人物與情節來告訴觀眾一個故事遠不及客觀事實的陳述來的清晰明了。《刺客聶隱娘》似乎是快餐文化下的反抗。
  • 臺灣金馬導演侯孝賢:沒有同類人,濃厚的臺灣鄉土氣息的戲夢人生
    其實在童年,在成長的過程裡,你已經不自覺地對這個世界形成蒼涼的眼光了,那是逃不掉的,只是你當時說不清楚,也沒有人會告訴你,那段時間就會在心底深藏起來。《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紅塵》是候孝賢個人成長的四部曲,寫盡了無論農村城市,外省本省,整整一代臺灣人的遭遇和情感。候孝賢擅長運用的長鏡頭及中遠景而選擇旁觀者的角度,更讓他的電影超脫了一般的自傳的視野,這種超然而悲涼的詩人之眼在國際影壇上引發轟動。
  • 人物|侯孝賢 他從不會從時代的視野中遠去
    記憶中關於童年的苦悶與無奈,都出現在他的自傳性電影——《童年往事》中。他整日遊蕩在鳳山小鎮上,在城隍廟看戲,看電影。十幾歲的少年,想盡了一切辦法,把自己的世界填滿。少年的成長之路逐漸偏離了正軌,但好在,曾在不經意間種下的因,長出了別樣的果。在服兵役期間,侯孝賢被一部英國60年代的寫實主義電影《十字路口》所影響,立志要進入電影行業。從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畢業後,侯孝賢先後從事過推銷員、場記、副導演等職業。七八年的磨練下來,足以讓少年褪去青澀。
  • 【華語導演合集-CN001】侯孝賢
    [6]退伍後考上國立藝專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並順利畢業。侯孝賢說,當兵時決定從事電影行業,因為休假都會去看電影,最多一天趕4部片子。「但那時候只是喜歡電影,要做什麼其實一點都沒有概念。」一直到從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當副導演、編劇,也還沒想要當導演。他表示,最早想要當演員,讀書時還曾參加過歌唱比賽,結果緊張到沒有聲音,初賽就被淘汰。
  • 侯孝賢鏡頭裡的江湖
    法國名導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張曼玉前夫)曾拍過一部侯孝賢的紀錄片,結尾處侯孝賢對著鏡頭袒露他對原始的、雄性的、狗咬狗的世界的懷念,「我總感覺,在自己成長的地方,沒有做到最頂,沒有變成城隍廟那個地方流氓的頭,你會一直感覺不足。男人嘛就要像個男人,現在男人越來越中性。以後女性一定是要比男性強的。而我還是比較懷念那個雄性的世界。」
  • 是枝裕和曾說:和侯孝賢有戀愛的感覺
    之後,見到了侯導本人,被他的個人魅力深深吸引,也想與他更靠近一些,於是我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電影導演。當然,我們兩個沒有血緣關係,但我始終認為,我就是他其中一位兒子。我想,世界上應該有許多人都像我一樣,是侯導的粉絲,是他電影的影迷,被他的笑容及作品所激勵著。我今天僅代表他的孩子們,站在這裡。
  • 侯孝賢:最好的時光
    他雖然描繪的是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成長,但他是以一種非常冷靜、遠距離的角度在觀看。《童年往事》這部電影,被公認是侯孝賢自傳色彩最濃重的一部導演作品。影片開頭,那個畫外音就是侯孝賢的聲音。阿孝咕的童年,自由自在,懵懵懂懂,直到母親去世,內心開始裂變。《童年往事》,講述了一個人的成長,卻掀起一代人的追憶。侯孝賢說:我的電影比較接近道家,它沒有答案,只是對人對事的一種詠嘆,是一種心情,一種省思。固定機位,非戲劇化的情節,平淡的語言,用鏡頭呈現這個世界的真。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而另一個侯孝賢,則是站在古老中國幽深昏暗的背景之上,背後點染著幾千年歷史的莽莽蒼蒼,他如同舊時代的吹笛人,音符逸出,無意識地流淌一闋關於家國、故土與鄉愁的哀歌。特立獨行的存在 「某個大學時代獨自在寢室的夜晚,我看完了《童年往事》,然後整個人被一種無法言喻的憂傷所籠罩,只想衝出門去,到燠熱的操場上,放聲大哭一場。」
  • 侯孝賢的「黑道情懷」
    作家唐諾曾將他影像的核心概念稱為某種「黑道情懷」:那些於侯孝賢而言最好的時光——有關芒果樹、城隍廟、無限大的土地,背後是已經加速模糊直至消失的東西,如青春,鄉愁和世代。「每個好導演都有用自己的幸福材料鑄成的作品,而侯孝賢比較特殊的地方在於,他同時也記憶了臺灣那不會回頭如單行道的幸福時光。」
  • 侯孝賢
    1984年,執導了劇情片《冬冬的假期》,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4]  。1985年8月3日,執導的劇情片《童年往事》上映,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5]  。1987年8月22日,執導的劇情片《尼羅河的女兒》上映。1989年,執導了劇情片《悲情城市》,該片獲得了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 如何觀賞一部侯孝賢電影?
    我因此決定用這個觀點來拍攝下一部片子。」後來這部片子就是融入了長鏡頭來敘述青少年成長中的張皇與迷惘的詩性電影《風櫃來的人》。如果中途鏡頭切換,那麼整個氛圍就被打破了。」有人做過統計,《悲情城市》全長158分鐘、222個鏡頭,平均每個鏡頭達到了43秒,最長達到3分鐘;而到《戲夢人生》,侯氏長鏡頭則發展到一個巔峰——2小時22分鐘的影片卻只有100個鏡頭,平均一分半鐘一個鏡頭;《童年往事》中姐姐出嫁前在榻榻米上凝聽母親獨白那一幕更是被臺灣導演陳國富評價為「臺灣電影有史以來最長的鏡頭」。
  • 伍迪艾倫的「城市電影」:一位世界級導演鏡頭下的都市文化
    星期五言:伍迪·艾倫是一位神奇的導演,你永遠摸不透他下一部電影要講一個什麼故事,但是只要你看上幾分鐘伍迪·艾倫也是一位神奇的作家,他的小說裡沒有固定的形式,但是只要讀上幾行字就知道這就是他的小說。像伍迪·艾倫這樣橫跨電影、文學、舞臺劇、爵士樂的導演,實在不多。像他這樣一邊諷刺著知識分子,一邊又虜獲了知識分子心的導演,更是鳳毛麟角。他是獨一無二的、極具風格化的一位藝術家。他在電影中探討過愛情、性、哲學,也探討過犯罪、謊言和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