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是一部半自傳體性質的優秀影片。落葉終要歸根,分離必重聚,臺灣人民始終渴盼大陸家園的懷抱,整部影片雖沒有恢宏的大格局,卻在細微之處隱隱觸動觀眾的心,平淡是生活的真相,因為有了真情與期盼,這人生才精彩紛呈。 —《南方周報》
《童年往事》一貫延續侯孝賢導演文學式的現實主義風格。與之前的商業影片相比,都有著相似或相同的拍攝手法和核心思想,即立足於現實生活,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或問題進行藝術化處理,探討小人物在不同時代、家庭和社會環境中的生活經歷。
侯孝賢在取材著重於人物自身,他力求掙脫傳統電影主題牽制或主導拍攝風格和手法的強硬束縛,而將取材視角轉移到古今中外,正是這一點才成就了他和他電影的與眾不同,在尋求社會群體意識和人文關懷中頗具特色。
電影《童年往事》動漫海報
《童年往事》是侯孝賢電影生涯中的轉折點,比較前兩部影片,這一部的美學風格更立體、獨特,而且影片所傳達的情感更真實,它牽動著很多觀眾的心弦,敘事格局更完整。他的影片有日式家庭劇的影子,並融入歷史、政治、地理和人文等元素,使得侯孝賢影片風格自成一體。有觀眾認為他的影片是工業化時代的一股清流,褪去苦難、哀愁和絕望的外殼,反而滋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電影《童年往事》宣傳海報
對於《童年往事》的評價,各大媒體和觀眾幾乎都是好評一片,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8分,可見觀眾和影評人對侯孝賢電影風格的認可與喜愛。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人們投身於忙碌的生活與工作中,很難有那麼一部影片能重新喚回觀眾對童年生活的嚮往與珍惜。即使時代在發展,也不要忘記回歸家庭生活,要把握時光、珍惜身邊人。
導演侯孝賢
侯孝賢導演在業界評價頗高,他的電影美學風格影響了一大批知名導演,比如說賈樟柯、是枝裕和、王家衛、張藝謀等優秀影片導演。無獨有偶,電影藝術的核心在於關懷世人,這是很多導演在拍攝時要追求的大格局和立意。但只有侯孝賢導演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電影以歷史的厚重感與沉澱感,給人一種中庸、克制且理性的美感,使得觀眾與導演達成不言而喻的默契共識。
電影是一門視聽語言,滿足觀眾的感官享受是基本要求,而鏡像語言與配樂藝術則是展現電影美學的兩大捷徑。無獨有偶,優秀的影片必然有傳神、到位的視聽化語言,簡言之先要保證電影"好看",才能進行主題思想上的升華。
《童年往事》同樣以鏡像與配樂藝術的巧妙融合為拍攝根基,敘事背景為上世紀50年代末的臺灣小鎮,敘事對象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因此鏡頭要圍繞著這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家庭成員的生活軌跡。運用長鏡頭展現自然環境與人的運動關係,藉助符合人物心理的聲樂,使得熒幕畫面富有質感,不失明暗瑰麗,又營造出不加掩飾的恬淡與舒適感。
祖母與阿孝
侯孝賢導演是一個睿智、理性的人,他懂得自己要追求的電影風格。他的電影鏡頭設計始終圍繞著人物個性、場景變換,而不單單是籠統地說完一個故事即可:
在《童年往事》的開頭,鏡頭的視角是阿孝所在的家庭,運用長鏡頭依次推出父親、母親和兄弟姐妹們,卻唯獨缺了阿孝。
緊接著鏡頭映入祖母尋找孫子回家吃飯的場景,遠鏡頭切入、拉長,將小鎮居民生活場景為背景,增添了鏡頭的真實感。
此時鏡頭瞬間切入阿孝同小夥伴們玩彈珠的場景,隨著人物的移動切至一顆大樹下,由長鏡頭轉換為近鏡頭,增加故事的想像空間。
關於大樹的特寫鏡頭出現了多次,一方面是導演為了展現人物活動場景的美麗,象徵著生機活力,另一方面不同情節出現這一特寫鏡頭,側面暗示時間的悄然流逝。
祖母四處尋找阿孝
看侯孝賢導演的作品,是一種身心享受,他不主張衝擊力的鏡像語言,而是以柔和、平靜的鏡頭設計為主線,因而給觀眾留下一種若有似無的距離美感,既不刻意地放大人物情緒,也不壓縮角色情緒的轉變,整個過程縈繞著揮之不去的哀傷,卻沒有一絲絕望的氣氛。
孩子們在電線桿下等掉下的廢棄零件
這部影片值得稱讚地方還在於多處富有時代內涵的特寫鏡頭,如嘻笑打鬧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玩彈珠、抽陀螺,他們在電線桿下搶奪廢棄的零件,繼而相伴回家,此處拉長鏡頭營造視覺美感。電影配樂採用鋼琴曲與笛聲,配合著情節推進緩緩展開。
電影藝術源於民眾生活,侯孝賢導演專注於鄉土文化的塑造,堅持從平民視角去記錄人物、故事。
《童年往事》取材於上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一個臺灣小家庭的故事,這個家庭屬於典型的中國式家庭,孩子比較多,大多是男孩:
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家常、吃甜蔗
阿孝是電影的第一視角,圍繞阿孝的成長推進故事情節:阿孝是個喜愛耍小聰明的孩子,心眼不壞,時時被母親批評。他的童年生活是無憂無慮的,此時的他並不懂得大人世界中的煩惱和憂愁,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父親的突然離世,為整個家庭蒙上灰色陰影,生活陷入困境。阿孝仍然成長著,他奔跑在陽光下,漸漸地大樹上的影子也越拉越長。青春期是叛逆、懵懂的,阿孝有了喜歡的女孩,卻保留著羞澀遲遲不敢接近。他不愛讀書、考試作弊,欺負同學、挑釁老師,甚至被學校多次勸退,但這一切都沒能改變他的性格。
阿孝冒雨買菜回家
母親的離世徹底喚醒了阿孝,從大姐所讀的信件裡、母親被腔癌折磨的劇烈咳嗽聲中,他漸漸地懂得擔當,失去母親後,第一次感受到他在家庭中所肩負的責任。
細膩情感的表達通常需要藉助細節展現:
常年的黑眼圈和一封滴血的信紙,暗示生命的脆弱;
兩張泛黃的畢業照,暗示時光的流逝;
冒著黑煙慢慢駛向遠方的火車,暗示家的方向;
祖母玩芭樂,映射老人家的樂觀等等;
電影中迷信色彩還映襯在一些臺詞處理上,如到交叉口去殺雞、做銀元到閻王那邊用,貓詐屍等設計,使得電影文化背景豐富。
《童年往事》的敘事線索十分明晰,故事開頭就介紹了家庭背景、成員,然後展開人物活動和場景繪製,同時在故事結尾處也採用自白手法,就給觀眾無限的想像和發揮空間。
這種電影藝術是符合東方人性格、思維的獨特留白藝術,換言之,話不盡而意無窮。此外,演員之間的互動、眼神接觸,以及情節處的設計,也是體現中國式留白風格的主要切入點。
兄弟們站在一旁看入殮師整理祖母的遺體
烘託人物情緒通常可以藉助臺詞、動作和面部表情來展現:
電影中母親看病回家,在阿孝的攙扶下,彎著腰緩緩進入空間較大的臥室,此時並沒有特寫母親的表情,只是從她的背影和話語中映射對阿孝的失望;
母親去世後,阿孝第一次痛哭流涕,在哥哥阿忠眼裡冷血無情的弟弟也會流淚,不禁扭頭望了一眼,此處並未有特寫;
當祖母死在家中,入殮師來幫忙收拾遺體時,看到老人身體的變化,又忍不住瞥了兄弟幾個,暗示幾個孩子的不孝;
電影開頭阿孝藏了5元錢和成堆彈珠不翼而飛,阿孝想起只有那個飛馳而過的自行車小夥路過這裡,至於後來是否尋找到錢,導演並不願解釋;
可見侯孝賢在鋪墊細節時進行了仔細地選取,電影不必事無巨細,只要切中故事內核。
《童年往事》作為侯孝賢導演的代表作之一,成為後人學習的模板或範本,不少影評人表示對這部作品的肯定和褒獎。
從故事選材來看,侯孝賢選擇平民階層生活的描述,是獨具人文主義和寫實風格的凝聚;
從鏡頭語言和配樂設計來看,電影美學重在畫面,人物活動的背景、場景是電影的架構的重要元素,導演堅持遠鏡頭全景拍攝和近鏡頭表情特寫,滿足觀眾視聽覺期待;
從臺詞設計和敘事手法上,兼顧地方鄉土文化,融入傳統文化信息,增添故事的有趣性,敘事自然流暢,情節鋪展到位。
然而這種側重於情感表達的影作,在世界觀架構和寫實題材的深刻性方面,還是缺乏一定的鑑賞性。
但是比較起同類型的影片,《童年往事》的確是不可多的典範,這部影片以人為敘事核心、以人物個性為展現重點,觀眾不需要深究主角童年經歷、原生家庭與人生命運之間的複雜關係,只需要用心感受故事本身,就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內心最柔軟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