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童年往事》出發,解析工業時代的一股清流——侯孝賢

2021-01-09 大劉愛生活

導語:電影藝術的質感在於對細節的把握,以恰到好處的鏡頭和聲樂處理,去還原溫情家庭中的人與事

《童年往事》是一部半自傳體性質的優秀影片。落葉終要歸根,分離必重聚,臺灣人民始終渴盼大陸家園的懷抱,整部影片雖沒有恢宏的大格局,卻在細微之處隱隱觸動觀眾的心,平淡是生活的真相,因為有了真情與期盼,這人生才精彩紛呈。 —《南方周報》

《童年往事》一貫延續侯孝賢導演文學式的現實主義風格。與之前的商業影片相比,都有著相似或相同的拍攝手法和核心思想,即立足於現實生活,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或問題進行藝術化處理,探討小人物在不同時代、家庭和社會環境中的生活經歷

侯孝賢在取材著重於人物自身,他力求掙脫傳統電影主題牽制或主導拍攝風格和手法的強硬束縛,而將取材視角轉移到古今中外,正是這一點才成就了他和他電影的與眾不同,在尋求社會群體意識和人文關懷中頗具特色。

電影《童年往事》動漫海報

《童年往事》是侯孝賢電影生涯中的轉折點,比較前兩部影片,這一部的美學風格更立體、獨特,而且影片所傳達的情感更真實,它牽動著很多觀眾的心弦,敘事格局更完整。他的影片有日式家庭劇的影子,並融入歷史、政治、地理和人文等元素,使得侯孝賢影片風格自成一體。有觀眾認為他的影片是工業化時代的一股清流,褪去苦難、哀愁和絕望的外殼,反而滋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電影《童年往事》宣傳海報

對於《童年往事》的評價,各大媒體和觀眾幾乎都是好評一片,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8分,可見觀眾和影評人對侯孝賢電影風格的認可與喜愛。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人們投身於忙碌的生活與工作中,很難有那麼一部影片能重新喚回觀眾對童年生活的嚮往與珍惜。即使時代在發展,也不要忘記回歸家庭生活,要把握時光、珍惜身邊人。

導演侯孝賢

侯孝賢導演在業界評價頗高,他的電影美學風格影響了一大批知名導演,比如說賈樟柯、是枝裕和、王家衛、張藝謀等優秀影片導演。無獨有偶,電影藝術的核心在於關懷世人,這是很多導演在拍攝時要追求的大格局和立意。但只有侯孝賢導演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賦予電影以歷史的厚重感與沉澱感,給人一種中庸、克制且理性的美感,使得觀眾與導演達成不言而喻的默契共識


一、意味深長的鏡像與配樂交叉,在平淡敘事中彰顯生活的魅力

電影是一門視聽語言,滿足觀眾的感官享受是基本要求,而鏡像語言與配樂藝術則是展現電影美學的兩大捷徑。無獨有偶,優秀的影片必然有傳神、到位的視聽化語言,簡言之先要保證電影"好看",才能進行主題思想上的升華。

《童年往事》同樣以鏡像與配樂藝術的巧妙融合為拍攝根基,敘事背景為上世紀50年代末的臺灣小鎮,敘事對象是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因此鏡頭要圍繞著這個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家庭成員的生活軌跡。運用長鏡頭展現自然環境與人的運動關係,藉助符合人物心理的聲樂,使得熒幕畫面富有質感,不失明暗瑰麗,又營造出不加掩飾的恬淡與舒適感

祖母與阿孝

侯孝賢導演是一個睿智、理性的人,他懂得自己要追求的電影風格。他的電影鏡頭設計始終圍繞著人物個性、場景變換,而不單單是籠統地說完一個故事即可:

在《童年往事》的開頭,鏡頭的視角是阿孝所在的家庭,運用長鏡頭依次推出父親、母親和兄弟姐妹們,卻唯獨缺了阿孝。

緊接著鏡頭映入祖母尋找孫子回家吃飯的場景,遠鏡頭切入、拉長,將小鎮居民生活場景為背景,增添了鏡頭的真實感。

此時鏡頭瞬間切入阿孝同小夥伴們玩彈珠的場景,隨著人物的移動切至一顆大樹下,由長鏡頭轉換為近鏡頭,增加故事的想像空間。

關於大樹的特寫鏡頭出現了多次,一方面是導演為了展現人物活動場景的美麗,象徵著生機活力,另一方面不同情節出現這一特寫鏡頭,側面暗示時間的悄然流逝。

祖母四處尋找阿孝

看侯孝賢導演的作品,是一種身心享受,他不主張衝擊力的鏡像語言,而是以柔和、平靜的鏡頭設計為主線,因而給觀眾留下一種若有似無的距離美感,既不刻意地放大人物情緒,也不壓縮角色情緒的轉變,整個過程縈繞著揮之不去的哀傷,卻沒有一絲絕望的氣氛

孩子們在電線桿下等掉下的廢棄零件

這部影片值得稱讚地方還在於多處富有時代內涵的特寫鏡頭,如嘻笑打鬧的孩子們、聚在一起玩彈珠、抽陀螺,他們在電線桿下搶奪廢棄的零件,繼而相伴回家,此處拉長鏡頭營造視覺美感。電影配樂採用鋼琴曲與笛聲,配合著情節推進緩緩展開。


二、以平民化題材為故事結構,藉助細膩的敘事手法通透人心

電影藝術源於民眾生活,侯孝賢導演專注於鄉土文化的塑造,堅持從平民視角去記錄人物、故事。

《童年往事》取材於上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一個臺灣小家庭的故事,這個家庭屬於典型的中國式家庭,孩子比較多,大多是男孩:

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家常、吃甜蔗

阿孝是電影的第一視角,圍繞阿孝的成長推進故事情節:阿孝是個喜愛耍小聰明的孩子,心眼不壞,時時被母親批評。他的童年生活是無憂無慮的,此時的他並不懂得大人世界中的煩惱和憂愁,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父親的突然離世,為整個家庭蒙上灰色陰影,生活陷入困境。阿孝仍然成長著,他奔跑在陽光下,漸漸地大樹上的影子也越拉越長。青春期是叛逆、懵懂的,阿孝有了喜歡的女孩,卻保留著羞澀遲遲不敢接近。他不愛讀書、考試作弊,欺負同學、挑釁老師,甚至被學校多次勸退,但這一切都沒能改變他的性格。

阿孝冒雨買菜回家

母親的離世徹底喚醒了阿孝,從大姐所讀的信件裡、母親被腔癌折磨的劇烈咳嗽聲中,他漸漸地懂得擔當,失去母親後,第一次感受到他在家庭中所肩負的責任。

細膩情感的表達通常需要藉助細節展現

常年的黑眼圈和一封滴血的信紙,暗示生命的脆弱;

兩張泛黃的畢業照,暗示時光的流逝;

冒著黑煙慢慢駛向遠方的火車,暗示家的方向;

祖母玩芭樂,映射老人家的樂觀等等;

電影中迷信色彩還映襯在一些臺詞處理上,如到交叉口去殺雞、做銀元到閻王那邊用,貓詐屍等設計,使得電影文化背景豐富。


三、運用東方式的電影留白藝術,給予作品無限可能性

《童年往事》的敘事線索十分明晰,故事開頭就介紹了家庭背景、成員,然後展開人物活動和場景繪製,同時在故事結尾處也採用自白手法,就給觀眾無限的想像和發揮空間。

這種電影藝術是符合東方人性格、思維的獨特留白藝術,換言之,話不盡而意無窮。此外,演員之間的互動、眼神接觸,以及情節處的設計,也是體現中國式留白風格的主要切入點

兄弟們站在一旁看入殮師整理祖母的遺體

烘託人物情緒通常可以藉助臺詞、動作和面部表情來展現

電影中母親看病回家,在阿孝的攙扶下,彎著腰緩緩進入空間較大的臥室,此時並沒有特寫母親的表情,只是從她的背影和話語中映射對阿孝的失望;

母親去世後,阿孝第一次痛哭流涕,在哥哥阿忠眼裡冷血無情的弟弟也會流淚,不禁扭頭望了一眼,此處並未有特寫;

當祖母死在家中,入殮師來幫忙收拾遺體時,看到老人身體的變化,又忍不住瞥了兄弟幾個,暗示幾個孩子的不孝;

電影開頭阿孝藏了5元錢和成堆彈珠不翼而飛,阿孝想起只有那個飛馳而過的自行車小夥路過這裡,至於後來是否尋找到錢,導演並不願解釋;

可見侯孝賢在鋪墊細節時進行了仔細地選取,電影不必事無巨細,只要切中故事內核。


結語:《童年往事》記錄了大多數人的童年故事,在遺憾中回憶過去,在失去後學會成長!

《童年往事》作為侯孝賢導演的代表作之一,成為後人學習的模板或範本,不少影評人表示對這部作品的肯定和褒獎。

從故事選材來看,侯孝賢選擇平民階層生活的描述,是獨具人文主義和寫實風格的凝聚;

從鏡頭語言和配樂設計來看,電影美學重在畫面,人物活動的背景、場景是電影的架構的重要元素,導演堅持遠鏡頭全景拍攝和近鏡頭表情特寫,滿足觀眾視聽覺期待;

從臺詞設計和敘事手法上,兼顧地方鄉土文化,融入傳統文化信息,增添故事的有趣性,敘事自然流暢,情節鋪展到位。

然而這種側重於情感表達的影作,在世界觀架構和寫實題材的深刻性方面,還是缺乏一定的鑑賞性。

但是比較起同類型的影片,《童年往事》的確是不可多的典範,這部影片以人為敘事核心、以人物個性為展現重點,觀眾不需要深究主角童年經歷、原生家庭與人生命運之間的複雜關係,只需要用心感受故事本身,就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相關焦點

  • 從《童年往事》出發,解析工業時代的一股清流——侯孝賢
    —《南方周報》《童年往事》一貫延續侯孝賢導演文學式的現實主義風格。電影《童年往事》動漫海報《童年往事》是侯孝賢電影生涯中的轉折點,比較前兩部影片,這一部的美學風格更立體、獨特,而且影片所傳達的情感更真實
  • 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酒酣歌罷喜復悲
    侯孝賢電影《童年往事》:酒酣歌罷喜復悲因為《童年故事》,三十年前,編劇仍然有之一朱天文,看來老侯是蠻念舊的。 臺灣是個怪胎,這是毋庸置疑的了,經過日本那個古怪時代的耕耘,人和物的文化都十分可疑。即便這樣,《童年故事》的侯孝賢和《光陰的故事》的楊德昌,仍獲得臺灣本土狂熱一樣的中意,因為他們拍出了臺灣的童年,拍出了臺灣人的記憶。
  • 《童年往事》關於詩人侯孝賢的片羽時光
    《童年往事》1986年在臺灣上映,與以往影片一樣,詩人侯孝賢用飽滿的情緒讓影片充滿散文化的抒情,整個基調是平靜穩實的,緩慢的回憶過往。即便是在感情足以達到爆發點的情節點上也多加收斂,但又加以真實的渲染。在整體的格調中,我們融入其中,影片情節和我們童年的共鳴讓我們在這部影片中徜徉,體會知情至深的一代人的思鄉情懷。「這部電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記憶,尤其是對父親的印象。」
  • 侯孝賢《童年往事》:一位世界級導演鏡頭下的成長與鄉愁
    臺灣作家吳念真在紀錄片《侯孝賢畫像》中評價:《童年往事》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國片」之一。我的理解是吳念真在說這部電影有著「中國式情感表達的元素」,將中國意蘊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將「鄉愁」與「成長」的主題推向了一個更高的藝術層面。
  • 這是侯孝賢在《童年往事》播出1年後推出的作品
    這是侯孝賢在《童年往事》播出1年後推出的作品,3年後又推出了《悲情城市》,因此,從1985年到1989年是侯孝賢的巔峰時期。《童年往事》和《戀戀風塵》可以說是「姊妹篇」,但兩部影片都是年輕人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故事。前者是侯孝賢的個人回憶,後者是編劇吳念真的個人經歷。
  • 深度解析:楊德昌與侯孝賢
    自《恐怖分子》開始,楊德昌的電影才最終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時代符號,楊德昌的的電影形成了極度富有現代主義批判色彩的城市聲音。侯孝賢的電影之路則與楊德昌完全不同,侯孝賢最早是一名助理導演,早期都是執導一些青少年歌舞片,在執導的過程,不斷的的深入學習,越來越具有自己的個人色彩,1982年11月27日,侯孝賢編導的劇情片《在那河畔青草青》上映,由此獲得了第1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 人物|侯孝賢 他從不會從時代的視野中遠去
    1947年,在侯孝賢的襁褓歲月中,時任廣東梅縣教育科長的父親就去了臺灣謀生。一年後,舉家遷往了臺灣。侯孝賢坎坷的童年,也從這裡拉開了序幕。電影《童年往事》劇照「家裡的家具都是最便宜的,帶著那種隨時就可以離開、扔掉的味道,充滿疑慮和不安。」
  • 《八月》:徘徊在「童年往事」與「冬冬的假期」之間的時代輓歌
    時而像戈達爾《四百擊》,時而像塔可夫斯基《伊凡的童年》,時而像託納多雷《天堂電影院》,時而像楊德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而像侯孝賢《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雖然觀眾看著過癮,但模仿學習的痕跡明顯。換句話說,它並不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說話,而是靠著大師的肩膀說話。很多人說它像楊德昌的《一一》。其實,靠的最多的還是侯孝賢。所以,金馬對它青睞有加。
  • 侯孝賢:與大師無關的日子
    《童年往事》暴力的直接有效,一度被他帶到電影片場。那個年代,片場也是一個魚龍混雜的江湖。出了狀況,直接開打,「幾乎每個片子都打。」彼時還在當編劇的侯孝賢,有次開工遲到了,被同一個公司的導演和副導,聯手給難堪。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他的生存經驗、閱讀和體悟,以及特殊的島嶼敘事與世界語境的關係,共同鑄就了侯孝賢的精神內核。本刊記者/溫天一本文刊登於722期《中國新聞周刊》翻開一部華語電影史,我們很有可能會在上面看到兩個侯孝賢。一個是來自南臺灣的暴烈少年,於島嶼之上,抒寫著快意恩仇的少年往事與戀戀風塵,那些暴露於陽光之下的憂鬱與感傷,看起來也顯得明媚動人。
  • 侯孝賢的戲夢人生
    無論他拍攝什麼,都是按照自己的技法,自己的「蒼涼」底色,我們過去過多地注意他的長鏡頭,他的自然光線,他對演員的保護與駕馭,可是我們較少地看到他拍攝的那種痛苦:無論在他早期還是近期的電影裡,更多的人是在痛苦之中的,風櫃來的少年初入城市,種種找不到方向的痛苦;《童年往事》中的少年,在親人陸續離開時候的惆悵;包括繁華的清代妓院裡的當紅的妓女,在算計和成功中也多了一些人世變幻的蒼涼底色;也包括在東京地鐵裡每天掙扎的普通人
  • 侯孝賢:我的電影可送充氣頸枕
    1985年的《童年往事》是侯孝賢自傳色彩最濃厚的一部作品。該片講述了阿孝幼年隨家人遷居到臺灣後的種種往事,紀錄了阿孝從國小到當兵之前的點點滴滴。這部電影不僅僅是侯孝賢本人平淡又樸實的個人記憶,也是那個時代的一曲命運交響詩。
  • 侯孝賢
    童年往事1985年8月3日,執導並參與編劇的劇情片《童年往事》上映 [20]  ,該片獲得了第3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新電影論壇獎,侯孝賢憑藉該片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5]  ;同年,與蔡琴領銜主演了由楊德昌執導的劇情片《青梅竹馬》 [21]  ,侯孝賢在片中飾演少年棒球隊國手出身的布店老闆「阿隆」,憑藉該角色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5]  。
  • 柏林的侯孝賢風潮:數字修復版的《尼羅河女兒》將在經典重現單元首映
    電影《尼羅河兒女》 |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侯今年冬天的柏林很侯孝賢。孝賢孝賢回顧展和數字修復版《尼羅河女兒》的世界首映將在柏林同時平行展開,繼2015年《聶隱娘》在國際大獲成功,侯孝賢的「電影作者」地位再創新高,也引起了廣大觀眾對侯孝賢早前電影的興趣。2016年年初德國歷史博物館的電影院Zeugniskino舉辦侯孝賢回顧展,從早期商業電影時期的《就是溜溜的她》和《在那河畔青草青》開始,完整展出他電影生涯一系列作品。
  • 六部電影讀懂侯孝賢
    儘管影片至今尚未在國內公映,但對於很多影迷來說,聶隱娘還是個大問題:《刺客聶隱娘》從何處來?真的能看懂嗎?以及最後,侯孝賢到底是誰?或許通過梳理侯孝賢電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六部作品,你會發現那長鏡頭背後的歷史和秘密。
  • 臺灣電影工業中的侯孝賢(上)
    在過去,電影充當了為歷史和政治掩蓋真相的工具。然後突然在揭示長期被遮掩的事實方面,跟當局唱起了反調,不僅在臺灣的銀幕上,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在這種歷史發掘方面,侯孝賢尤其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然而,侯孝賢1973年加入的電影工業,對完成這樣一項歷史任務來說,是力不從心的。
  • 當侯孝賢徹底放飛自我,就成了王家衛
    不過,也正是這部非典型侯孝賢電影,在新舊世紀更迭之際,捕捉到了縫隙間那些隱而不露的,游離縹緲的,屬於邊緣都市男女的孤獨,屬於臺北這座城市的孤獨。從《千禧曼波》的第一個鏡頭起,就能感受到侯孝賢的改變:一個縱向的高速跟拍,畫面有著飛翔般的動感。在侯孝賢最早期確立風格的電影中,如《風櫃來的人》《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採用的多是固定鏡頭,雋永而質樸。
  • 戴錦華 | 侯孝賢的坐標
    今天,是侯孝賢導演電影《童年往事》上映35周年紀念日,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教授在《侯孝賢的坐標》一文,在戴老師看來,「侯孝賢電影顯露出他獨有的書寫風格
  • 天涯影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手段
    撰文|lyrist 來源|影視評論侯孝賢電影畫外音的使用賦予影片這樣的敘事基調:追溯往事,有很強的情緒感染力。《童年往事 》阿孝咕的旁白似一位老友向你娓娓道來,親切、溫馨,增強了影片的親和力 。除了畫外音之外,打字幕亦是侯孝賢電影敘事常用手段,《悲情城市》以在開始和結尾打字幕的方式交代影片的時代背景。影片的男主人公林文清被設計為聾啞人,他與其他人物的對話內容都打出字幕向觀眾 說明,由於這樣的字幕大量地經常性在片中出現,無形中調整了影片的敘事節奏,別有一 種從容之感。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二
    實際上世界上的萬物有時候非常的奇妙,就如體育比賽中的那些形形色色的項目,或者是棋類中的弈棋也好、競技中的弈技也罷,再或者就是舞臺上的各種各樣的表演藝術;當一個人達到了某種的高度以後,想要再上一層樓卻會變得非常非常的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