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月亮最會讓人產生浮想,所以有關賞月的詩文美不勝收。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每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瀉地,即使殺伐果斷的一代梟雄曹操,看見中秋的月亮,也會生發豪情,詩興大發。
自古以來,在我國,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就是有月必賞。因為中秋的月亮最會讓人產生浮想,所以有關賞月的詩文美不勝收。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一句句歌詠,寄託了人們對月亮的無限情思。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每月的月亮,都會圓一次。可從古到今,人們都尤其愛在中秋這一天賞月。因為每年中秋,時值天朗氣清,月影如璧,一家人沐浴清輝,喝著暖茶,吃著月餅和瓜果,心中默默遙祝親朋平安幸福,這是多麼溫馨感人的情景。唐詩宋詞裡文人雅士給月亮起了許多雅稱,有玉盤、寶鑑、銀輪、飛鏡、玉碗、金餅、蟾盤、玉蟾、冰輪、桂輪、回輪、桂魄等等。在這些稱謂中寄予了詩人們的美好情感和神話傳說,桂樹下的白兔,揮斧的吳剛,「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讀這首詩,我們仿佛看見了詩人王建正憑欄而立,月光灑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濃密的樹蔭裡,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光輝,先後進入夢鄉。可詩人呢,他卻悵然於家人離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哪裡。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是蘇軾的《中秋月》。詞人蘇軾與其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真是一件賞心樂事。他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別的傷感與感慨。「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遊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歸結於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不知今夜月,曾動幾人情。」唐詩裡篇篇瑰麗清雅的詩句,每每讀來,不禁讓人發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感嘆,從古至今,這中秋明月,有多少人為它仰望,照亮了人們的詩心,並為它在淺吟低唱。(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