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
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詩經·小雅·鹿鳴》
中國頂級的文化宴席很多,但能夠歷代傳承,並且含義深遠的很少,「鹿鳴宴」當屬第一。
「鹿鳴宴」因《詩經·小雅·鹿鳴》而得名,《鹿鳴》原是古人在宴會上所唱的樂歌,一共有三章,三章頭句皆以「呦呦鹿鳴」作為伊始,其意為鹿子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在「鹿鳴宴」上,常常以頌唱《詩經·小雅·鹿鳴》作為宴席的開端,一方面,鹿鳴之聲此起彼應,十分悅耳,為宴席營造出一個熱烈而又和諧的氛圍,顯現古人高雅情境;另一方面,《鹿鳴》的文化背景折射出宴席的深刻寓意。
《述異記》云:「鹿千年化為蒼。又五百年化為白。」 鹿被稱為仙獸,在儒家文化中,更是帝王仁德的象徵。「呦呦鹿鳴」乃成者之聚,一呼百應,共飲美酒,成己又成人,乃成者之風。正因如此,「鹿鳴宴」一直傳承,作為貴族、成者之宴的代名詞。
《祥驗記》載:「鹿者,祿也。鹿代表升官、進入仕途的含義,此外,「鹿鳴宴」本身也是君王宴請群臣所用,所以,「鹿鳴宴」在唐代以後,作為了科舉制度中的一種高端宴席,被稱為「科舉四宴」之首,一直延續明清。本來為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明朝之時,進而演變成為皇帝宴請科舉學子以「鹿」為主脯的宮廷御膳,皇帝貴為天子,「鳴」意為天賜,故皇帝為東,才子為客,「鹿鳴宴」,意指天子覓才、重才之宴,用來表示皇恩浩蕩和對人才的器重。
此時的「鹿鳴宴」仍然將古樸的《鹿鳴》意義蘊含其中。皇帝和才子都為成者,而皇帝邀請眾才宴席,體現成者之風,並期許開啟仕途之路,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成者之功。此外,《新唐書.選舉志上》載: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可見,「鹿鳴宴」上這種雅的意境被傳承和保留下來。
時至今日,「鹿鳴宴」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應該被傳承下來、復興起來,因為其所包含的文化大意,更能影響和啟迪現代人的心境和格局。茅臺133戰略三大區域品牌之一漢醬,傳承「鹿鳴宴」,以新品「漢醬135BC」作為依託,於1月22日,在「九達天衢」山東·德州,舉辦以展現漢與酒文化傳承精萃的「鹿鳴薈」,復興《鹿鳴》遺風,僅設60席,稀缺美酒配稀世宴席,其間,詩詞歌賦,品味中國雅度,成者薈聚,共話盛世風儀。